一种可通过狭缝的线束布置装置及线束布置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22037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可通过狭缝的线束布置装置及线束布置方法,属于线束布置装置的技术领域,包括:若干单线体;第一线束,部分所述单线体的一段集束为所述第一线束;第二线束,另一部分所述单线体的一段集束为所述第二线束;第三线束,靠近所述第一线束以及所述第二线束的所有所述单线体的其中一段集束形成所述第三线束;主壳体,其内设置有第一腔体、第二腔体以及第三腔体,所述第一线束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二线束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线束固定件,其与所述主壳体连接,所述第三线束与所述线束固定件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本线束布置装置,能够很容易地令线束从支撑轨道的狭缝处通过,极大地降低了线束布置难度。极大地降低了线束布置难度。极大地降低了线束布置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通过狭缝的线束布置装置及线束布置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线束布置装置的
,具体涉及一种可通过狭缝的线束布置装置及线束布置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实际生产中,有时需要将安装在滑动体上的电子设备和固定在地板上的电子设备通过线束连接在一起。
[0003]如图8、图9所示,地板上的电子设备与滑动体上的电子设备在连接时,线束需要通过支撑轨道。具体的,如图8所示,线束需要从支撑轨道两侧的腔室内从狭缝拉出到支撑轨道外,然后再与滑动体上的电子设备连接,但是由于线束在通过狭缝前后为包覆或者缠绕状态并且线束的数量也十分多,又由于狭缝的空间较小,因此此时想将线束从支撑轨道的狭缝处拉出极其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可通过狭缝的线束布置装置。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可通过狭缝的线束布置装置,包括:
[0006]若干单线体;
[0007]第一线束,部分所述单线体的一段集束为所述第一线束;
[0008]第二线束,另一部分所述单线体的一段集束为所述第二线束;
[0009]第三线束,靠近所述第一线束以及所述第二线束的所有所述单线体的其中一段集束形成所述第三线束;
[0010]主壳体,其内设置有第一腔体、第二腔体以及第三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以及所述第二腔体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三腔体的两侧,并且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二腔体以及所述第三腔体连通设置,所述第一线束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二线束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所述第一线束与所述第三线束之间的各个所述单线体以及所述第二线束与所述第三线束之间的各个所述单线体均设置于所述第三腔体;
[0011]线束固定件,其与所述主壳体连接,所述第三线束与所述线束固定件连接。
[0012]较佳地,所述主壳体包括上壳体以及下壳体,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连接后内部形成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二腔体以及所述第三腔体,所述下壳体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整理所述单线体的开口。
[0013]较佳地,所述上壳体的顶部设置有可供所述第三线束通过的口部。
[0014]较佳地,所述上壳体设置有第一卡接部,所述下壳体设置有第二卡接部,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通过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卡接连接。
[0015]较佳地,所述第一卡接部设置为弹性卡扣,所述第二卡接部设置为卡槽,或者所述
第一卡接部设置为卡槽,所述第二卡接部设置为弹性卡扣,所述弹性卡扣插设于所述卡槽。
[0016]较佳地,所述第三腔体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处以及所述第三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处均设置为狭缝状结构。
[0017]较佳地,还包括用于遮盖所述开口的盖板,所述盖板设置于所述开口。
[0018]较佳地,还包括用于包覆所述第一线束的第一固定件以及用于包覆所述第二线束的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二固定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
[0019]较佳地,所述第一腔体内以及所述第二腔体内均设置有若干紧固筋,所述第一固定件以及所述第二固定件均与所述紧固筋连接。
[0020]其次,还提供了一种线束布置方法,包括上述所述的可通过狭缝的线束布置装置,还包括步骤如下:
[0021]S1:将部分单线体的一段通过第一固定件集束形成第一线束,另一部分所述单线体通过第二固定件集束形成第二线束,靠近所述第一线束以及所述第二线束的所述单线体集束形成第三线束;
[0022]S2:将所述第一固定件内的所述第一线束放置于下壳体对应的第一腔体内的紧固筋上,将所述第二固定件内的所述第二线束放置于所述下壳体对应的第二腔体内的所述紧固筋上,将第三线束穿过上壳体的口部并且固定于线束固定件;
[0023]S3:令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卡接,然后通过所述下壳体的开口对各个单线体进行整理,使得各个单线体呈“一”字形排布;
[0024]S4:在所述开口处盖上盖板。
[00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6]1、通过本线束布置装置,能够很容易地令线束从支撑轨道的狭缝处通过,极大地降低了线束布置难度。
[0027]2、即使单线体的数量增加,但只要在内部空间的承载范围内,线束的布置难度也不会增加。
[0028]3、下壳体设置有开口,开口不仅可以令上壳体与下壳体更好地连接,还能通过开口整理第三腔体内散乱的单线体。
[0029]4、设置有盖板,在对第三腔体内的单线体整理完成后,即可将盖板于开口处,这样整理后的单线体在使用过程中也不会再次变为散乱。
附图说明
[0030]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线束布置装置的爆炸图。
[0031]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线束布置装置的轴侧视图。
[0032]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线束布置装置的剖视图。
[0033]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线束布置装置去掉盖板的轴侧视图。
[0034]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线束布置装置设置有第一固定件以及第二固定件的轴侧视图。
[0035]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线束布置装置设置有第一固定件以及第二固定件的另一视角的轴侧视图。
[0036]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线束布置装置设置于支撑轨道内的剖视图。
[0037]图8为支撑轨道的剖视图。
[0038]图9为支撑轨道的轴侧视图。
[0039]图中,100、单线体;110、第一线束;120、第二线束;130、第三线束;200、主壳体;210、第一腔体;220、第二腔体;230、第三腔体;240、上壳体;241、口部;242、第一卡接部;250、下壳体;251、开口;252、第二卡接部;253、孔部;300、线束固定件;400、盖板;500、第一固定件;600、第二固定件;700、紧固筋;800、支撑轨道;810、狭缝。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以下是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41]如图1

图5所示,一种可通过狭缝的线束布置装置,包括:若干单线体100、主壳体200以及线束固定件300,其中单线体100相当于导线用于连接处于滑动体以及地板上的电子设备,多个单线体100可集束形成线束,主壳体200是本装置的外壳结构,线束固定件300用于固定单线体100集束后的线束。
[0042]具体的,部分单线体100的一段集束为第一线束110;剩下的另一部分单线体100的一段集束为第二线束120;靠近第一线束110以及第二线束120的单线体100的其中一段集束形成第三线束130;主壳体200内设置有第一腔体210、第二腔体220以及第三腔体230,第一腔体210以及第二腔体220分别设置于第三腔体230的两侧,并且第一腔体210、第二腔体220以及第三腔体230连通设置,第一线束110设置于第一腔体210,第二线束120设置于第二腔体220,第一线束110与第三线束130之间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通过狭缝的线束布置装置,包括若干单线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线束,部分所述单线体的一段集束为所述第一线束;第二线束,另一部分所述单线体的一段集束为所述第二线束;第三线束,靠近所述第一线束以及所述第二线束的所有所述单线体的其中一段集束形成所述第三线束;主壳体,其内设置有第一腔体、第二腔体以及第三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以及所述第二腔体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三腔体的两侧,并且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二腔体以及所述第三腔体连通设置,所述第一线束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二线束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所述第一线束与所述第三线束之间的各个所述单线体以及所述第二线束与所述第三线束之间的各个所述单线体均设置于所述第三腔体;线束固定件,其与所述主壳体连接,所述第三线束与所述线束固定件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通过狭缝的线束布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包括上壳体以及下壳体,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连接后内部形成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二腔体以及所述第三腔体,所述下壳体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整理所述单线体的开口。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通过狭缝的线束布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的顶部设置有可供所述第三线束通过的口部。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通过狭缝的线束布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设置有第一卡接部,所述下壳体设置有第二卡接部,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通过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卡接连接。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通过狭缝的线束布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部设置为弹性卡扣,所述第二卡接部设置为卡槽,或者所述第一卡接部设置为卡槽,所述第二卡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百胜袁晓翔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信泰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