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破雾、去强光车载夜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211640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01
一种破雾、去强光车载夜视装置,包括吊架、红外摄像头和车载显示屏,红外摄像头包括防尘罩、滤强光波片、红外摄像镜头和外壳,吊架与外壳连接,外壳前端设置有红外摄像镜头,红外摄像镜头前端安装有滤强光波片,红外摄像镜头包括内壳,设置在内壳前端的红外补光灯,沿内壳圆心轴向贯穿的成像孔、设置在内壳外侧的调节环,防尘罩包括防雾玻片和壳体,防雾玻片安装在壳体前端,防尘罩设置在外壳前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破雾、去强光车载夜视装置,解决了车载夜视装置起雾、容易被强光影响的问题。容易被强光影响的问题。容易被强光影响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破雾、去强光车载夜视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车载设备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破雾、去强光车载夜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夜晚驾驶的车主越来越多,夜晚的道路情况越来越复杂,而且部分路段未设置有路灯,使得道路情况不容易被车主观察,容易造成交通事故,而且交通事故无法记录,为了观察道路情况和记录驾驶情况,因此出现了大量的车载夜视装置,但是现有的夜视装置容易起雾和被强光影响,从而使得在使用过程中成像不清晰,无法有效地观察道路情况和有效地记录驾驶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破雾、去强光车载夜视装置,为了解决车载夜视装置起雾、容易被强光影响的问题。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破雾、去强光车载夜视装置,包括吊架、红外摄像头和车载显示屏,红外摄像头包括防尘罩、滤强光波片、红外摄像镜头和外壳,吊架与外壳连接,外壳前端设置有红外摄像镜头,红外摄像镜头前端安装有滤强光波片,红外摄像镜头包括内壳,设置在内壳前端的红外补光灯,沿内壳圆心轴向贯穿的成像孔、设置在内壳外侧的调节环,防尘罩包括防雾玻片和壳体,防雾玻片安装在壳体前端,防尘罩设置在外壳前端。
[0005]作为本技术优选的:吊架包括U型环、固定片、固定螺栓、连接杆、伸缩杆外壳、伸缩杆和垫片,U型环开口两侧设置有固定片,固定螺栓贯穿两个固定片,U型环开口相反一侧设置有连接杆,连接杆连接伸缩杆外壳,伸缩杆外壳里设置有伸缩杆,伸缩杆连接垫片,通过螺栓将连接垫片407与外壳4连接。
[0006]作为本技术优选的:外壳内部设置有图像处理器、信号传感器、滤波器和存储元件。
[0007]作为本技术优选的:内壳直径小于外壳直径,防尘罩直径大于外壳直径。
[0008]作为本技术优选的:防尘罩的壳体做防水处理。
[0009]作为本技术优选的:伸缩杆外壳和伸缩杆之间设置有橡胶层
[0010]作为本技术优选的:红外摄像头和车载显示屏采用有线连接传输信号。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2]1、本技术在使用时通过防尘罩和防雾玻片的作用,使得夜视装置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因为灰尘和水汽起雾影响成像,保证了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的清晰度。
[0013]2、本技术通过在红外摄像镜头前端安装滤强光波片,可以有效地减少除红外光以外的强光干扰,使得夜视装置在使用时成像质量更高。
[0014]3、本技术通过对伸缩杆进行调节,可以实现对夜视装置高度和角度调节,适用于不同的车型,满足了大部分的使用情况。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一种破雾、去强光车载夜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红外摄像镜头部分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的吊架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1

3中:1

防尘罩;2

滤强光波片;3

红外摄像镜头;4

外壳;101

防雾玻片;102

壳体;301

红外补光灯;302

成像孔;303

调节环;304

内壳;401

U型环;402

固定片;403

固定螺栓;404

连接杆;405

缩杆外壳;406

伸缩杆;407

连接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如附图1

3所示:随着夜晚的道路情况越来越复杂,很多路段未设置有路灯,使得道路情况不容易被车主观察,容易造成交通事故,而且交通事故无法记录,为了观察道路情况和记录驾驶情况,因此出现了大量的车载夜视装置,但是现有的夜视装置容易起雾和被强光影响,为此,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破雾、去强光车载夜视装置,包括吊架、红外摄像组件和车载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摄像头组件包括防尘罩1、滤强光波片2、红外摄像镜头3和外壳4,所述吊架与外壳4连接,所述外壳4前端设置有红外摄像镜头3,所述红外摄像镜头3前端安装有滤强光波片2,所述红外摄像镜头3包括内壳304,设置在所述内壳304前端的红外补光灯301,沿内壳304圆心轴向贯穿的成像孔302、设置在内壳304外侧的调节环303,所述防尘罩1包括防雾玻片101和壳体102,所述防雾玻片101安装在壳体102前端,所述防尘罩1设置在外壳4前端;
[002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吊架包括U型环401、固定片402、固定螺栓403、连接杆404、伸缩杆外壳405、伸缩杆406和垫片407,所述U型环401开口两侧设置有固定片402,所述固定螺栓403贯穿两个固定片402,所述U型环401开口相反一侧设置有连接杆404,所述连接杆404连接伸缩杆外壳405,所述伸缩杆外壳405里设置有伸缩杆406,所述伸缩杆406连接垫片407,通过螺栓将连接垫片407与外壳4连接;
[002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外壳4内部设置有图像处理器、信号传感器、滤波器和存储元件;
[002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内壳304直径小于外壳4直径,所述防尘罩1直径大于外壳4直径;
[002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防尘罩1的壳体102做防水处理;
[002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伸缩杆外壳405和伸缩杆406之间设置有橡胶层;
[002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红外摄像机构和车载显示屏采用有线连接传输信号。
[0027]本技术在使用时,通过吊架将红外摄像机构固定在车辆后视镜后壳一侧,不会影响驾驶员视角,吊架上设置有伸缩杆结构可以实现红外摄像机构摄像角度调节,通过
红外摄像机构成像输出给车载显示器观察路况,通过防尘罩1和防雾玻片101的作用,使得夜视装置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因为灰尘和水汽起雾影响成像,在红外摄像镜头3前端安装滤强光波片2可以有效地减少除红外光以外的强光干扰,使得夜视装置在使用时成像质量更高,外壳4内部设置有存储元件可以将驾驶情况实时记录。
[0028]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破雾、去强光车载夜视装置,包括吊架、红外摄像头和车载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摄像头包括防尘罩(1)、滤强光波片(2)、红外摄像镜头(3)和外壳(4),所述吊架与外壳(4)连接,所述外壳(4)前端设置有红外摄像镜头(3),所述红外摄像镜头(3)前端安装有滤强光波片(2),所述红外摄像镜头(3)包括内壳(304),设置在所述内壳(304)前端的红外补光灯(301),沿内壳(304)圆心轴向贯穿的成像孔(302)、设置在内壳(304)外侧的调节环(303),所述防尘罩(1)包括防雾玻片(101)和壳体(102),所述防雾玻片(101)安装在壳体(102)前端,所述防尘罩(1)设置在外壳(4)前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破雾、去强光车载夜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架包括U型环(401)、固定片(402)、固定螺栓(403)、连接杆(404)、伸缩杆外壳(405)、伸缩杆(406)和垫片(407),所述U型环(401)开口两侧设置有固定片(402),所述固定螺栓(403)贯穿两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宁李文翔王桥梅杨文婷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工业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