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余度式机载系统的电源配置架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21073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余度式机载系统的电源配置架构,余度式机载系统中包括至少4台余度设备,供电系统包括至少两套电源子系统和专业蓄电池,每套电源子系统中具有两个电源汇流条,包括主要汇流条和应急汇流条;电源配置架构包括:其中的2台设备分别连接专业蓄电池,且连接专业蓄电池的所述两台设备,其中一台设备连接一套电源子系统中一个电源汇流条,另一台设备连接另一套电源子系统中一个电源汇流条;其中的另2台设备分别连接一套电源子系统中的主要汇流条和另一套电源子系统中的应急汇流条。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解决了余度式机载系统的现有电源配置方案,难以兼具电源共模故障减缓需求和较高的任务可靠性水平的问题。水平的问题。水平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余度式机载系统的电源配置架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但不限于分布式系统余度和容错
,尤指一种余度式机载系统的电源配置架构。

技术介绍

[0002]对于配有4余度作动控制电子的电传飞控系统,每台作动控制电子连接两路电源汇流条。然而机上同侧电源汇流条的源头都是该侧的发动机,所以同侧电源汇流条可能存在共模故障。这样会导致2台及以上作动控制电子电源丧失,因此需要一种电源配置方案,可以尽可能减缓机上电源共模故障对这类4余度设备的影响。
[0003]现有的电源配置方案主要有以下两种:
[0004]第一种电源配置方案是2台设备连接左主要汇流条和右应急汇流条,且其中一台设备连接专用的蓄电池;另外2台设备连接右主要汇流条和左应急汇流条,且其中一台设备连接系统专用的蓄电池。
[0005]第二种电源配置方案是2台设备(如图2中的设备1和设备2)连接左主要汇流条和左应急汇流条,且其中一台设备(设备2)连接专用的蓄电池;另外2台设备连接右主要汇流条和右应急汇流条,且其中一台设备连接专用的蓄电池。如图2所示,为第二种现有电源配置方案的电源配置架构示意图。
[0006]上述两种常规的电源配置方案都不能够在减缓机上电源共模故障对余度式机载系统影响的同时,不损失余度式机载系统的任务可靠性水平。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余度式机载系统的电源配置架构,采用该电源配置架构不仅可以减缓机上电源共模故障对余度式机载系统造成的影响,以解决余度式机载系统的现有电源配置方案,难以兼具电源共模故障减缓需求和较高的任务可靠性水平的问题。
[0008]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余度式机载系统的电源配置架构,所述余度式机载系统中包括至少4台余度设备,供电系统包括至少两套电源子系统和专业蓄电池,每套电源子系统中具有两个电源汇流条,包括主要汇流条和应急汇流条;所述电源配置架构包括:
[0009]其中的2台设备分别连接专业蓄电池,且连接专业蓄电池的所述两台设备,其中一台设备连接一套电源子系统中一个电源汇流条,另一台设备连接另一套电源子系统中一个电源汇流条;
[0010]其中的另2台设备分别连接一套电源子系统中的主要汇流条和另一套电源子系统中的应急汇流条。
[0011]可选地,如上所述的余度式机载系统的电源配置架构中,所述余度式机载系统中的余度式设备包括:设备1、设备2、设备3和设备4,所述供电系统包括电源子系统A和电源子
系统B;所述电源配置架构包括:
[0012]所述设备1连接专业蓄电池,并且连接电源子系统A中的一个电源汇流条;
[0013]所述设备2连接专业蓄电池,并且连接电源子系统B中的一个电源汇流条;
[0014]所述设备3连接电源子系统A中的应急汇流条和电源子系统B中的主要汇流条;
[0015]所述设备4连接电源子系统B中的应急汇流条和电源子系统A中的主要汇流条。
[0016]可选地,如上所述的余度式机载系统的电源配置架构中,所述余度式机载系统中的余度式设备还包括:设备5和设备6;
[0017]所述设备5和设备6分别连接专业蓄电池,设备5和设备6还分别连接电源子系统A或电源子系统B中一个电源汇流条,且设备5和设备6连接到不同电源子系统,且每个汇流条连接两台设备。
[0018]可选地,如上所述的余度式机载系统的电源配置架构中,所述余度式机载系统中的余度式设备还包括:设备7和设备8;
[0019]所述设备7连接电源子系统A中的应急汇流条和电源子系统B中的应急汇流条;
[0020]所述设备8连接电源子系统B中的主要汇流条和电源子系统A中的主要汇流条。
[0021]可选地,如上所述的余度式机载系统的电源配置架构中,所述供电系统还包括:电源子系统D;余度式设备还包括:设备5和设备6;所述设备5和设备6的电源配置具体为:
[0022]所述设备5连接电源子系统A中的一个汇流条,设备6连接电源子系统B中的一个汇流条,且电源子系统A和B中的每个汇流条都连接两台设备;设备5和设备6还分别连接电源子系统D中一个电源汇流条,且设备5和设备6连接到不同的汇流条。
[0023]可选地,如上所述的余度式机载系统的电源配置架构中,所述供电系统还包括:电源子系统D;余度式设备还包括:设备5和设备6;所述设备5和设备6的电源配置具体为:
[0024]所述设备5连接专业蓄电池C,设备5还连接电源子系统D中一个电源汇流条;
[0025]所述设备6连接电源子系统D中的主要汇流条D1或应急汇流条D2,并且连接另一个电源子系统A或B中的应急汇流条或主要汇流条。
[0026]可选地,如上所述的余度式机载系统的电源配置架构中,所述供电系统还包括:电源子系统D;余度式设备还包括:设备5和设备6;所述设备5和设备6的电源配置具体为:
[0027]所述设备5连接电源子系统D中的一条汇流条,并且连接另一个电源子系统A或B中的应急汇流条;
[0028]所述设备6连接电源子系统D中的另一条汇流条,并且连接另一个电源子系统A或B中的主要汇流条。
[0029]可选地,如上所述的余度式机载系统的电源配置架构中,所述供电系统还包括:电源子系统D;余度式设备还包括:设备5、设备6、设备7和设备8;
[0030]所述设备5连接专业蓄电池C,并且连接电源子系统D中的一个电源汇流条;
[0031]所述设备6连接专业蓄电池C,并且连接电源子系统D中的一个电源汇流条,并且设备5和设备6连接电源子系统D中的不同汇流条;
[0032]所述设备7连接电源子系统D中的一个电源汇流条和电源子系统A或B中的应急汇流条;
[0033]所述设备8连接电源子系统A或B中的应急汇流条和电源子系统D中的一个电源汇流条,并且设备7和设备8连接电源子系统D中的不同汇流条。
[003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余度式机载系统的电源配置架构,所提出各种电源配置架构与现有的第1种电源配置方式相比,丧失全部设备的概率降低9个数量级,与第2种电源配置方式相当;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各种电源配置架构与现有的第2种电源配置方式相比,丧失至少一台设备的概率降低3个数量级,与第1种电源配置方式相当。因此,采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余度式机载系统的电源配置架构,不仅可以减缓机上电源共模故障对余度式机载系统造成的影响,并且可以兼顾传统方式的优点,提高产品的可靠性指标。
[0035]另外,现有的两种电源配置方案均要求两台余度设备连接三路电源,而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源配置架构仅要求每台余度设备连接两路电源。这样,对于设备,减少了电源接口的数量、减小了体积,并且简化了电源选择电路;对于飞机,减少了布线数量,减轻了重量。因此,采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余度式机载系统的电源配置架构,可以降低产品生产和维护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0036]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余度式机载系统的电源配置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余度式机载系统中包括至少4台余度设备,供电系统包括至少两套电源子系统和专业蓄电池,每套电源子系统中具有两个电源汇流条,包括主要汇流条和应急汇流条;所述电源配置架构包括:其中的2台设备分别连接专业蓄电池,且连接专业蓄电池的所述两台设备,其中一台设备连接一套电源子系统中一个电源汇流条,另一台设备连接另一套电源子系统中一个电源汇流条;其中的另2台设备分别连接一套电源子系统中的主要汇流条和另一套电源子系统中的应急汇流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度式机载系统的电源配置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余度式机载系统中的余度式设备包括:设备1、设备2、设备3和设备4,所述供电系统包括电源子系统A和电源子系统B;所述电源配置架构包括:所述设备1连接专业蓄电池,并且连接电源子系统A中的一个电源汇流条;所述设备2连接专业蓄电池,并且连接电源子系统B中的一个电源汇流条;所述设备3连接电源子系统A中的应急汇流条和电源子系统B中的主要汇流条;所述设备4连接电源子系统B中的应急汇流条和电源子系统A中的主要汇流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余度式机载系统的电源配置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余度式机载系统中的余度式设备还包括:设备5和设备6;所述设备5和设备6分别连接专业蓄电池,设备5和设备6还分别连接电源子系统A或电源子系统B中一个电源汇流条,且设备5和设备6连接到不同电源子系统,且每个汇流条连接两台设备。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余度式机载系统的电源配置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余度式机载系统中的余度式设备还包括:设备7和设备8;所述设备7连接电源子系统A中的应急汇流条和电源子系统B中的应急汇流条;所述设备8连接电源子系统B中的主要汇流条和电源子系统A中的主要汇流条。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余度式机载系统的电源配置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系统还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天悦刘宏明曹睿婷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