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片及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1048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换热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换热片及换热器。换热片,包括片本体,片本体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换热孔组,每个换热孔组均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换热孔,片本体具有沿第一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的进气端和出气端及具有沿第二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的两个片侧边,片侧边包括由进气端至出气端依次连接的平直段和渐缩段,平直段沿第一方向延伸,两个片侧边的渐缩段之间的间距沿朝向出气端的方向逐渐减小,至少渐缩段翻折设置有侧翻边,进气端的长度为W1,出气端的长度为W2,W1/W2≥1.2。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换热片及换热器,能够提高换热效率,降低换热片和换热器的重量和制造成本。的重量和制造成本。的重量和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片及换热器


[0001]本技术涉及换热
,尤其涉及换热片及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燃气热水器的节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热交换器是燃气热水器的核心部件,对燃气的有效利用率起到关键作用。而换热片作为热交换器的核心零件,直接影响热交换器的换热效率。
[0003]市面上的换热片普遍存在材料利用率不高、换热效率低等问题。部分换热器为了提高换热效率仅仅是简单的增加换热片材料(如厚度、数量等),以提高换热效率。然而这样不仅导致制作成本高;而且易导致单个换热片表面温度高,降低了换热器的使用寿命。
[0004]因此,亟需一种换热片、换热器及燃气热水设备,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要提供一种换热片,以解决现有换热片换热效率低及制造成本高的技术问题,提高换热片的换热效率,降低换热片的制造成本。
[0006]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是要提供一种换热器,以解决现有换热器换热效率低及制造成本高的技术问题,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降低换热器的制造成本。
[0007]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0008]换热片,包括片本体,所述片本体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换热孔组,每个换热孔组均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换热孔,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且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均与所述片本体的壁面平行,所述片本体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的进气端和出气端及具有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的两个片侧边,所述片侧边包括由所述进气端至所述出气端依次连接的平直段和渐缩段,所述平直段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两个所述片侧边的所述渐缩段之间的间距沿朝向所述出气端的方向逐渐减小,至少所述渐缩段翻折设置有侧翻边,所述进气端的长度为W1,所述出气端的长度为W2,W1/W2≥1.2。
[0009]本技术所述的换热片,与
技术介绍
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为:本通过在渐缩段设置侧翻边,能够止挡换热气流沿换热片的侧部外流,引导换热气流向换热片中间区域流动,增大换热气流与插设于换热孔的换热管接触的面积,提高换热效果,同时也能避免换热气流停留在换热片的两侧而导致的换热片两侧局部温度过大的问题,增长换热片的使用寿命;且通过设置W1和W2的比值,使得换热片呈进气端宽且出气端窄的结构,有利于在换热片进气端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出气端缩口设置,能够加强换热气流聚拢效果,引导换热气流聚拢,增大换热气流与靠近出气端的换热管的换热效果,从而增大换热效率;同时,由于出气端宽度减小,能够降低材料成本和换热片的整体重量;且W1/W2≥1.2的比值设置,能够增强缩口效果,进一步地增强换热气流聚拢效果。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孔组设置有两个,靠近所述进气端的所述换热孔
组为第一换热孔组,另一所述换热孔组为第二换热孔组,所述第一换热孔组中的所述换热孔为第一换热孔,所述第二换热孔组中的所述换热孔为第二换热孔,经过所有所述第一换热孔中心的连线为第一中心线,经过所有所述第二换热孔中心的连线为第二中心线;
[0011]所述侧翻边由所述渐缩段延伸至所述平直段,所述侧翻边与所述进气端的最小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中心线与所述进气端的距离,所述侧翻边与所述出气端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中心线与所述出气端的距离。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换热孔组和对应侧的所述侧翻边之间均设置有侧翻边孔组,所述侧翻边孔组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布的多个侧翻边孔,至少一所述侧翻边孔的中心位于所述第二中心线和所述出气端之间;
[0013]同侧的多个所述侧翻边孔的中心沿预设弧形线排布,所述预设弧形线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二换热孔,且所述预设弧形线与所述第二换热孔的最小间距沿第一方向逐渐减小。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翻边孔包括第一侧翻边孔和至少两个第二侧翻边孔,所述第一侧翻边孔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孔组和所述第二换热孔组之间,所述第二侧翻边孔位于所述第一侧翻边孔和所述出气端之间,所述第一侧翻边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侧翻边孔的孔径。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侧翻边孔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2mm;
[0016]和/或,最靠近所述出气端的所述侧翻边孔与所述第二换热孔的最小间距小于或等于2mm;
[0017]和/或,所述侧翻边孔与所述侧翻边之间的最小间距小于或等于2mm。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设定经过最靠近所述出气端的所述侧翻边孔的中心且与所述预设弧形线垂直的线为边缘孔中心线;
[0019]所述侧翻边的末端位于所述边缘孔中心线上,和/或,所述侧翻边与所述边缘孔中心线垂直。
[00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翻边包括与所述渐缩段对应的渐缩翻边及与所述平直段对应的平直翻边,所述渐缩翻边包括由所述进气端至所述出气端依次光顺连接的第一弧线段、第二弧线段及第三弧线段,所述第一弧线段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一换热孔组,所述第二弧线段的开口背离所述片本体的中心,所述第三弧线段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二换热孔组及所述第一换热孔组,所述第三弧线段与所述第二换热孔的最小距离小于或等于20mm。
[00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片本体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均凸设有扰流结构,所述扰流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孔组和所述第二换热孔组之间,所述第一弧线段的开口朝向所述扰流结构。
[00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换热孔之间设置有引流结构,所述引流结构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分别与两个相邻所述第二换热孔的换热翻边之间形成有弧形的引流通道,所述引流通道环绕对应的所述第二换热孔设置,且所述引流通道与对应所述第二换热孔的最小间距沿所述进气端至所述出气端逐渐减小。
[00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流结构包括由所述进气端至所述出气端依次间隔排布的扰流翻边孔、扰流凸起及V型的引流翻边,所述引流翻边的开口朝向所述出气端,所述扰流翻边孔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孔组和所述第二换热孔组之间。
[002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引流翻边的底端位于所述第二中心线与所述出气端之间,
且所述引流翻边的底端与所述第二中心线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2mm;
[0025]和/或,所述扰流凸起的中心位于所述第一中心线和所述第二中心线之间,且所述扰流凸起的中心与所述第二中心线之间的间距为小于或等于1.5mm。
[0026]和/或,所述引流翻边与所述第二换热孔的最小间距小于或等于2mm;
[0027]和/或,所述引流翻边与所述扰流凸起之间的最小间距小于或等于1.5mm;
[0028]和/或,所述扰流凸起与所述扰流翻边孔之间的最小间距小于或等于1.5mm。
[002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端和所述出气端之间的间距为H,所述平直段的长度为h,h≥17mm,且h/H≤0.5。
[0030]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换热片,包括片本体(1),所述片本体(1)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换热孔组,每个换热孔组均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换热孔(2),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且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均与所述片本体(1)的壁面平行,其特征在于,所述片本体(1)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的进气端(11)和出气端(12)及具有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的两个片侧边(13),所述片侧边(13)包括由所述进气端(11)至所述出气端(12)依次连接的平直段(131)和渐缩段(132),所述平直段(131)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两个所述片侧边(13)的所述渐缩段(132)之间的间距沿朝向所述出气端(12)的方向逐渐减小,至少所述渐缩段(132)翻折设置有侧翻边(3),所述进气端(11)的长度为W1,所述出气端(12)的长度为W2,W1/W2≥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孔组设置有两个,靠近所述进气端(11)的所述换热孔组为第一换热孔组,另一所述换热孔组为第二换热孔组,所述第一换热孔组中的所述换热孔(2)为第一换热孔(21a),所述第二换热孔组中的所述换热孔(2)为第二换热孔(21b),经过所有所述第一换热孔(21a)中心的连线为第一中心线(101),经过所有所述第二换热孔(21b)中心的连线为第二中心线(102);所述侧翻边(3)由所述渐缩段(132)延伸至所述平直段(131),所述侧翻边(3)与所述进气端(11)的最小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中心线(101)与所述进气端(11)的距离,所述侧翻边(3)与所述出气端(12)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中心线(102)与所述出气端(12)的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孔组和对应侧的所述侧翻边(3)之间均设置有侧翻边孔组,所述侧翻边孔组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布的多个侧翻边孔(4),至少一所述侧翻边孔(4)的中心位于所述第二中心线(102)和所述出气端(12)之间;同侧的多个所述侧翻边孔(4)的中心沿预设弧形线(103)排布,所述预设弧形线(103)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二换热孔(21b),且所述预设弧形线(103)与所述第二换热孔(21b)的最小间距沿第一方向逐渐减小。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翻边孔(4)包括第一侧翻边孔(41)和至少两个第二侧翻边孔(42),所述第一侧翻边孔(41)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孔组和所述第二换热孔组之间,所述第二侧翻边孔(42)位于所述第一侧翻边孔(41)和所述出气端(12)之间,所述第一侧翻边孔(41)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侧翻边孔(42)的孔径。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片,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侧翻边孔(4)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2mm;和/或,最靠近所述出气端(12)的所述侧翻边孔(4)与所述第二换热孔(21b)的最小间距小于或等于2mm;和/或,所述侧翻边孔(4)与所述侧翻边(3)之间的最小间距小于或等于2mm。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片,其特征在于,设定经过最靠近所述出气端(12)的所述侧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楚鹏张袁萌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