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0152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定位机构,适于与一具有至少一第一限位部的电子装置组装,以将一抽取式装置固定于电子装置中,并包括一本体、一定位单元以及至少一弹性件。本体配置于电子装置,而定位单元设置于本体一侧。弹性件连接于本体,并包括一第一弹臂、一第二弹臂以及一第二限位部。这些弹臂互为对称,且其长度实质上相等。这些弹臂的一端分别连接至本体,而第二限位部连接于这些弹臂之间。本体适于沿一第一方向相对于电子装置移动,以使第一限位部沿弹性件移动,进而使定位单元固定抽取式装置,而第二限位部适于限制第一限位部沿弹性件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定位机构,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配置在电子装置的机壳 的定位机构。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于电子装置的依赖性与日俱增。其中,可携式电子 装置更因具有轻薄短小的特性而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为了使可携式电子装置的 重量能更为减轻以更方便使用者携带或维修,可携式装置通常会具有可拆卸的装 置。举例来说,部分的笔记本电脑(Notebook PC)的光驱通常可被拆卸以方便维 修。另外,笔记本电脑的电池通常亦为可拆卸式,以令使用者可更换备用电池,进 而延长笔记本电脑的使用时间。为了方便使用者拆卸或固定抽取式装置或电池,笔 记本电脑通常会具有一定位机构。当使用者将定位机构推动至一锁固位置时,抽取 式装置或电池会被固定于笔记本电脑的一对应的插槽中。当使用者将定位机构推动 至一释放位置时,使用者可将抽取式装置或电池由对应的插槽中拆卸下来。图1为现有的一种笔记本电脑的结构示意图,图2A与图2C分别为图1所示 定位机构位于释放位置与锁固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B为图2A中沿I - I '剖面 线的剖视图,而图2D为图2C中沿I1-II,剖面线的剖视图。请参考图1至图2D, 笔记本电脑100包括一主机本体110、 一抽取式装置120以及一定位机构130。主 机本体110具有一插槽112,而抽取式装置120适于组装于插槽112中。定位机构 130组装于主机本体110的一壳体114上,并邻近于插槽112配置。定位机构130 包括一推钮132 (绘示于图l)以及一本体134a。其中,推钮132配置于一位于壳 体114的外表面的一滑槽116 (绘示于图1)中,且其二个卡勾1322穿过位于滑槽 116中的开孔118与位于壳体114内表面的本体134a的组装孔1342组装。当定位 机构130由释放位置(如图2A与图2B所示)移动至锁固位置(如图2C与图2D所示)时,本体134a的一定位栓1344会插入至抽取式装置120的一定位孔122 中,以使抽取式装置120被保持于主机本体110的插槽112中。在现有技术中,主机本体110还具有一位于其壳体114内表面的凸块119,而 定位机构130还具有一弹性件136以及一连接于弹性件136并对应于凸块119的限 位块138。其中,定位机构130是通过凸块119阻挡限位块138移动而被保持于释 放位置或锁固位置。当使用者推动推钮132而使定位机构130由释放位置朝向锁固位置移动时, 使用者必须提供一第一外力Fl以使弹性件136沿箭头140所示方向产生弹性变形。 此时,第一外力F1的力臂为L1,而弹性件136所承受的力矩为F1XL1。再者,当 使用者推动推钮132而使定位机构130由锁固位置朝向释放位置移动时,使用者必 须提供一第二外力F2以使弹性件136沿箭头140所示方向产生弹性变形。此时, 第二外力F2的力臂为L2,而弹性件136所承受的力矩为F2XL乙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使弹性件136沿箭头140所示方向产生弹性变形所需的 力矩大致相同,但力臂L1、 L2长度不同,因此,第一外力F1与第二外力F2的大 小不同。也因此,使用者推动推钮132由释放位置朝向锁固位置移动时所必须提供 的最小外力会与推动推钮132由锁固位置朝向释放位置时所必须提供的最小外力 不同。图3为现有的另一种定位机构的本体的结构示意图。请参考图3,此定位机构 的本体134b的结构与图2A与图2B所示的本体134a的结构大致相同,而二者不同 的是本体134b具有二个弹性件136。相同的,由于力臂L1、 L2长度不同,因此, 第一外力Fi与第二外力F2之大小不同。另外,由于弹性件136是凸出于本体134b 的一侧,因此,此定位机构会需较大的组装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定位机构,以令使用者可以大致相同的外力推动定位机构由 释放位置至锁固位置或由锁固位置至释放位置。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定位机构,适于与一具有至少一第一限位部的电子装置组装, 以将一抽取式装置固定于电子装置中。定位机构包括一本体、 一定位单元以及至少 一弹性件。本体配置于电子装置,而定位单元设置于本体的一侧。弹性件连接于本体,并包括一第一弹臂、 一第二弹臂以及一第二限位部。第二弹臂与第一弹臂对称, 且第一弹臂的一端与第二弹臂的一端分别连接至本体。第一弹臂的长度实质上等于 第二弹臂的长度。第二限位部连接于第一弹臂与第二弹臂之间。本体适于沿一第一 方向相对于电子装置移动,以使第一限位部沿弹性件移动,并使定位单元固定抽取 式装置,而第二限位部适于限制第一限位部沿弹性件移动。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限位部为一凸块,而第二限位部为一凸出部, 且凸出部凸出于凸块的移动路径上。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上述定位单元为一定位栓,而抽取式装置具有一定位 孔,且定位栓适于插入定位孔,以将抽取式装置固定于电子装置中。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上述本体具有一第二开孔,而弹性件沿第一方向设置 于第二开孔的相对二侧壁之间。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上述定位机构包括二个对称的弹性件,且第一限位部 位于这些弹性件之间。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上述定位机构包括二个对称的弹性件,而电子装置具 有二个分别对应于这些弹性件的第一限位部,且本体位于这些第二限位部之间。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上述定位机构还包括一推钮。推钮连接于本体,以带 动本体相对于第一限位部移动。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上述推钮具有一卡勾,而本体还具有一组装孔,且推 钮通过卡勾卡合于组装孔以连接至本体。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上述本体配置于电子装置的一机壳的一内表面上,而推钮设置于机壳的一外表面上,并穿过机壳的一第一开孔连接于本体,以带动本体 相对于第一限位部移动。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上述本体的一侧还具有一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的第一滑槽,而机壳还具有一对应于第一滑槽的第一凸肋。第一凸肋凸出于机壳的内 表面,且本体适于通过第一滑槽与第一凸肋的配合而被限制于沿着第一方向相对于 电子装置移动。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上述本体还具有二个第二凸肋,这些第二凸肋位于第 一滑槽中,且其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而本体通过第二凸肋连接于第一凸肋。 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上述本体还具有一防呆凸块,配置于本体相对于第一滑槽的另一侧。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上述机壳的外表面还具有一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 的第二滑槽,且推钮适于在第二滑槽中沿着第一方向滑动。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定位机构,适于与一具有至少一第一限位部的电子装置组 装。定位机构包括一本体以及至少一弹性件。本体配置于电子装置,而弹性件连接 于本体,并包括一第一弹臂、 一第二弹臂以及一第二限位部。第二弹臂与第一弹臂 对称,且第一弹臂的一端与第二弹臂的一端分别连接至本体。第一弹臂的长度实质 上等于第二弹臂的长度。第二限位部连接于第一弹臂与第二弹臂之间。本体适于沿 一第一方向相对于电子装置移动,以使第一限位部沿弹性件移动,而第二限位部适 于限制第一限位部沿弹性件移动。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限位部为一凸块,而第二限位部为一凸出部, 且凸出部凸出于凸块的移动路径上。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上述本体具有一第二开孔,而弹性件沿第一方向设置 于第二开孔的相对二侧壁之间。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上述定位机构包括二个对称的弹性件,且第一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定位机构,适于与一具有至少一第一限位部的电子装置组装,以将一抽取式装置固定于该电子装置中,该定位机构包括:一本体,配置于该电子装置;一定位单元,设置于该本体的一侧;至少一弹性件,连接于该本体,并包括:一第一弹臂;一第二弹臂,与该第一弹臂对称,且该第一弹臂的一端与该第二弹臂的一端分别连接至该本体,其中该第一弹臂的长度实质上等于该第二弹臂的长度;以及一第二限位部,连接于该第一弹臂与该第二弹臂之间,其中该本体适于沿一第一方向相对于该电子装置移动,以使该第一限位部沿该弹性件移动,并使该定位单元固定该抽取式装置,而该第二限位部适于限制该第一限位部沿该弹性件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昆辉
申请(专利权)人: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