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液式蒸发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89159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51
本申请涉及一种满液式蒸发器,包括壳体,具有容纳腔以及与容纳腔连通进液口和排气口,进液口设于壳体的底部,排气口设于壳体的顶部;气液分离结构,设于容纳腔内,且具有朝向壳体的顶部设置的进汽端;壳体具有一引流通道,引流通道能够引导容纳腔内的汽液混合冷媒自壳体的底部向壳体的顶部方向运动,并再次朝壳体的底部方向进入进汽端,用于对汽液混合冷媒进行气液分离。因此,在气液分离结构的气液分离作用下,液态冷媒能够继续顺畅地自上而下地流向壳体的底部,而气态冷媒则能够与液态冷媒分离,而向壳体的顶部的排出口所在方向流动,因此,液体冷媒的分离效果将更佳,进而提高了满液式蒸发器蒸发后的气体干度,使得机组达到最佳的换热性能。最佳的换热性能。最佳的换热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满液式蒸发器


[0001]本申请涉及热交换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满液式蒸发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商用空调制冷系统中水系统部件主要包括蒸发器、冷凝器,其中蒸发器常用的结构形式为降膜式蒸发器、满液式蒸发器、干式蒸发器。
[0003]在这些种类蒸发器中,降膜式蒸发器换热效率最高,其具有节省冷媒、换热均匀、空间利用率高、吸气带液低的优势。
[0004]在冷水系统机组中,满液式蒸发器因结构简单运行稳定而使用广泛,但在机组系统运行过程中,随着工况波动,因蒸发器结构不变,出现蒸发后的气体干度低,会使机组吸气过热度低,机组性能低,即蒸发器在最大工况运行时,因流动吸力增加,系统总排量随之增加,吸气过程中出现带液现象,进而影响压缩机吸入端干度,导致系统循环无法达到最佳的换热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满液式蒸发器蒸发后的气体干度低,而造成机组无法达到最佳的换热性能的问题,提供一种能提升蒸发后的气体干度,以使机组达到最佳的换热性能的满液式蒸发器。
[0006]本申请提供一种满液式蒸发器,包括:
[0007]壳体,具有容纳腔以及与容纳腔连通进液口和排气口,进液口设于壳体的底部,排气口设于壳体的顶部;以及
[0008]气液分离结构,设于容纳腔内,且具有朝向壳体的顶部设置的进汽端;
[0009]其中,壳体具有一引流通道,引流通道能够引导容纳腔内的汽液混合冷媒自壳体的底部向壳体的顶部方向运动,并再次朝壳体的底部方向进入进汽端,用于对汽液混合冷媒进行气液分离。
[001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具有容纳腔、进液口及排气口,第二壳体设于容纳腔内,气液分离结构设于第二壳体内;
[0011]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间隔形成引流通道或者第二壳体内形成有引流通道。
[001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壳体具有气液分离腔,气液分离结构设于气液分离腔内,气液分离腔连通排气口与引流通道。
[001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气液分离结构包括分散件,分散件用于分散来自引流通道的汽液混合冷媒;和/或
[0014]气液分离结构还包括导液件,导液件用于引导液体冷媒流向壳体的底部。
[0015]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沿汽液混合冷媒在气液分离结构中的流动方向上,导液件位于分散件的下游。
[0016]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分散件包括分散网格件。
[0017]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导液件被构造为具有向背离进汽端的方向凹陷形成导液凹槽。
[001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导液凹槽朝向排气口的方向延伸。
[001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导液件包括多个导液凹槽,在与壳体的顶部指向壳体的底部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全部导液凹槽依次排列设置。
[002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导液件包括第一导液板和第二导液板,第一导液板与第二导液板呈夹角设置以形成导液凹槽。
[002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液板和第二导液板其中至少一者沿壳体的底部指向壳体的顶部的方向朝进汽端倾斜设置。
[002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导液凹槽的槽壁上还开设有第一气流通孔,第一气流通孔远离导液凹槽的槽底设置。
[002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气流通孔包括多个,全部第一气流通孔沿导液件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列设置。
[002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气液分离结构还包括第一挡液件,沿汽液混合冷媒在气液分离结构中的流动方向上,第一挡液件位于分散件或者导液件的下游;
[0025]第一挡液件用于阻挡液态冷媒进入排气口。
[0026]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挡液件开设有多个第三气流通孔,全部第三气流通孔彼此间隔设置。
[0027]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分散件或者导液件的延伸方向上,第一挡液件设于分散件或者导液件的一端。
[002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在容纳腔内界定出气液分离腔,气液分离结构设于气液分离腔内,沿汽液混合冷媒在气液分离结构中的流动方向上,第一挡液件用于将气液分离腔依次分隔成第一腔和第二腔,导液件和/或分散件设于第一腔,排气口与第二腔连通。
[002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气液分离结构具有出气通道,出气通道的一端具有进气口,另一端与排气口连通,进气口背离进汽端设置。
[003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在容纳腔内界定出气液分离腔,气液分离结构设于气液分离腔内,气液分离腔的腔底壁开设有多个排液口,全部排液口彼此间隔设置。
[0031]上述满液式蒸发器,当液态冷媒换热后形成汽液混合冷媒,汽液混合冷媒会通过引流通道自壳体的底部向壳体的顶部运动,并再次朝壳体的底部方向进入进汽端,也即汽液混合冷媒变成了自上而下的运动进入气液分离结构,在气液分离结构的气液分离作用下,液态冷媒能够继续顺畅地自上而下地流向壳体的底部,而气态冷媒则能够与液态冷媒分离,而向壳体的顶部的排出口所在方向流动,因此,液体冷媒的分离效果将更佳,进而提高了满液式蒸发器蒸发后的气体干度,使得机组达到最佳的换热性能。
附图说明
[0032]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满液式蒸发器的轴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3]图2为图1所示的满液式蒸发器的径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4]图3为图1所示的满液式蒸发器的部分结构的轴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5]图4为图3所示的满液式蒸发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6]图5为图3所示的满液式蒸发器的部分结构的径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7]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导液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8]附图标记:
[0039]满液式蒸发器100;
[0040]壳体10、容纳腔11、进液口12、排气口13、引流通道14、第一引流通道141、第二引流通道142、第一壳体15、第二壳体16、底壁161、顶壁162、侧壁163、第一挡风件164、气液分离腔165、第一腔1651、第二腔1652、排液口166;
[0041]气液分离结构20、进汽端21、分散件22、导液件23、导液凹槽231、第一导液板232、第二导液板233、第一气流通孔234、第二气流通孔235、第一挡液件24、第三气流通孔241、出气通道25、进气口251、出气筒26、第二挡液件27;
[0042]换热件30。
具体实施方式
[0043]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44]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满液式蒸发器(100),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具有容纳腔(11)以及与所述容纳腔(11)连通进液口(12)和排气口(13),所述进液口(12)设于所述壳体(10)的底部,所述排气口(13)设于所述壳体(10)的顶部;以及气液分离结构(20),设于所述容纳腔(11)内,且具有朝向所述壳体(10)的顶部设置的进汽端(21);其中,所述壳体(10)具有一引流通道(14),所述引流通道(14)能够引导所述容纳腔(11)内的汽液混合冷媒自所述壳体(10)的底部向所述壳体(10)的顶部方向运动,并再次朝所述壳体(10)的底部方向进入所述进汽端(21),用于对汽液混合冷媒进行气液分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满液式蒸发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包括第一壳体(15)和第二壳体(16),所述第一壳体(15)具有所述容纳腔(11)、所述进液口(12)及所述排气口(13),所述第二壳体(16)设于所述容纳腔(11)内,所述气液分离结构(20)设于所述第二壳体(16)内;所述第一壳体(15)与所述第二壳体(16)之间间隔形成所述引流通道(14)或者所述第二壳体(16)内形成有所述引流通道(14)。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满液式蒸发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结构(20)包括分散件(22),所述分散件(22)用于分散来自所述引流通道(14)的汽液混合冷媒;和/或所述气液分离结构(20)还包括导液件(23),所述导液件(23)用于引导液体冷媒流向所述壳体(10)的底部;所述气液分离结构(20)还包括第一挡液件(24),沿汽液混合冷媒在所述气液分离结构(20)中的流动方向上,所述第一挡液件(24)位于所述分散件(22)或者所述导液件(23)的下游;所述第一挡液件(24)用于阻挡液态冷媒进入所述排气口(13);所述壳体(10)在所述容纳腔(11)内界定出气液分离腔(165),所述气液分离结构(20)设于所述气液分离腔(165)内,沿汽液混合冷媒在所述气液分离结构(20)中的流动方向上,所述第一挡液件(24)用于将所述气液分离腔(165)依次分隔成第一腔(1651)和第二腔(1652),所述导液件(23)和/或所述分散件(22)设于所述第一腔(1651),所述排气口(13)与所述第二腔(1652)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满液式蒸发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在所述容纳腔(11)内界定出气液分离腔(165),所述气液分离结构(20)设于所述气液分离腔(165)内,所述气液分离腔(165)的腔底壁开设有多个排液口(166),全部所述排液口(166)彼此间隔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满液式蒸发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16)具有气液分离腔(165),所述气液分离结构(20)设于所述气液分离腔(165)内,所述气液分离腔(165)连通所述排气口(13)与所述引流通道(14)。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满液式蒸发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结构(20)包括分散件(22),所述分散件(22)用于分散来自所述引流通道(14)的汽液混合冷媒;和/或所述气液分离结构(20)还包括导液件(23),所述导液件(23)用于引导液体冷媒流向所述壳体(10)的底部;所述气液分离结构(20)还包括第一挡液件(24),沿汽液混合冷媒在所述气液分离结构
(20)中的流动方向上,所述第一挡液件(24)位于所述分散件(22)或者所述导液件(23)的下游;所述第一挡液件(24)用于阻挡液态冷媒进入所述排气口(13);所述壳体(10)在所述容纳腔(11)内界定出所述气液分离腔(165),沿汽液混合冷媒在所述气液分离结构(20)中的流动方向上,所述第一挡液件(24)用于将所述气液分离腔(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铁强胡东兵胡海利游浩亮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