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流浪涌保护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8774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浪涌保护技术领域,揭示了一种直流浪涌保护模块,包括控制器N1,浪涌抑制N沟道场效应管V2、V6、V7、V8,负载高电压抑制N沟道场效应管V1,输入电压过压欠压基准电阻R6、R8、R10,输出电压反馈分压电阻R7、R9,负载电流采样电阻R1、R2、R5、R11,浪涌电压抑制二极管V3,保护二极管V4、V5,电容C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直流浪涌保护模块


[0001]本技术涉及浪涌保护
,特别涉及一种直流浪涌保护模块。

技术介绍

[0002]在直流供电系统中,由于发动机起动、开关或者负载接入切换等原因,容易产生过压电涌。特别地,在多电源系统中,由于电源切换原因,也容易产生过压或欠压电涌。浪涌是一种上升速度快、持续时间短的尖峰脉冲,其产生的原因有多方面,如电网过压、高压火花放电、雷击等。电子产品在使用的过程中,如果不有效抑制过高的瞬态浪涌电压,会导致电子产品的损坏,因此,为了提高电子产品的可靠性和人身安全,必须对浪涌采取防护措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直流浪涌保护模块,应用于用电设备电源输入端,采用有源器件对过高瞬态浪涌电压进行跟踪并抑制,保证输出电压始终维持在设备允许的供电范围之内,保护系统可靠工作。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直流浪涌保护模块,包括控制器N1、电容C1

电容C10、电阻R1

电容R11、二极管V3

二极管V5、场效应管V1、场效应管V2、场效应管V6

场效应管V8;
[0005]所述控制器N1的第九引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8的一端、电阻R10的一端、电容C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控制器N1的第八引脚、电容C5的一端、电阻R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6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分别与J1、所述电容C10的一端、电阻R3的一端、场效应管V2的漏极、场效应管V8的漏极、场效应管V7的漏极、场效应管V6的漏极连接,所述电容C10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控制器N1的第六引脚、控制器N1的第七引脚、二极管V3的负极、电容C4的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V3的正极接地,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3的一端连接并接地,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控制器N1的第五引脚、电阻R4的一端、二极管V4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场效应管V2的栅极、场效应管V8的栅极、场效应管V7的栅极、场效应管V6的栅极连接,所述二极管V4的正极分别与所述控制器N1的第四引脚、二极管V5的正极、场效应管V2的源极、场效应管V8的源极、场效应管V7的源极、场效应管V6的源极、场效应管V1的源极连接,所述二极管V5的负极分别与所述控制器N1的第三引脚、场效应管V1的漏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V1的栅极分别与所述控制器N1的第二引脚、电阻R1的一端、电阻R2的一端、电阻R5的一端、电阻R11的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器N1的第一引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电阻R11的另一端、电容C1的一端、电容C2的一端、电容C8的一端、电容C9的一端、J2、J4、电阻R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所述电容C8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9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控制器N1的第十四引脚、电阻R9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7的一端连接并接地,所述电容C7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器N1的第十三引脚连接,所述控制器N1的第十一引脚与所述控制器N1的第
十二引脚连接并接地,所述控制器N1的第十引脚与所述控制器N1的第十五引脚连接并接地。
[0006]进一步地,所述场效应管V2、场效应管V6、场效应管V7、场效应管V8均为浪涌抑制N沟道场效应管。
[0007]进一步地,所述场效应管V1为负载高电压抑制N沟道场效应管。
[0008]进一步地,所述电阻R6、电阻R8、电阻R10均为输入电压过压欠压基准电阻。
[0009]进一步地,所述电阻R7、电阻R9均为输出电压反馈分压电阻。
[0010]进一步地,所述电阻R1、电阻R2、电阻R5、电阻R11均为负载电流采样电阻。
[0011]进一步地,所述二极管V3为浪涌电压抑制二极管。
[0012]进一步地,所述二极管V4、二极管V5均为保护二极管。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4]本技术用于抑制高压浪涌和限制输出电压,在高可靠电源系统中保护负载电路并确保负载电路正常工作。同时,本技术应用于用电设备电源输入端,采用有源器件对过高瞬态浪涌电压进行跟踪并抑制,保证输出电压始终维持在设备允许的供电范围之内,保护系统可靠工作。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直流浪涌保护模块的电路图。
[0016]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8]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19]另外,在本技术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20]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1]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直流浪涌保护模块,包括控制器N1、电容C1

电容C10、电阻R1

电容R11、二极管V3

二极管V5、场效应管V1、场效应管V2、场效应管V6

场效应管V8;
[0022]所述控制器N1的第九引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8的一端、电阻R10的一端、电容C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控制器N1的第八引脚、电容C5的一端、电阻R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6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分别与J1、所述电容C10的一端、电阻R3的一端、场效应管V2的漏极、场效应管V8的漏极、场效应管V7的漏极、场效应管V6的漏极连接,所述电容C10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控制器N1的第六引脚、控制器N1的第七引脚、二极管V3的负极、电容C4的一端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流浪涌保护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器N1、电容C1

电容C10、电阻R1

电容R11、二极管V3

二极管V5、场效应管V1、场效应管V2、场效应管V6

场效应管V8;所述控制器N1的第九引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8的一端、电阻R10的一端、电容C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控制器N1的第八引脚、电容C5的一端、电阻R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6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分别与J1、所述电容C10的一端、电阻R3的一端、场效应管V2的漏极、场效应管V8的漏极、场效应管V7的漏极、场效应管V6的漏极连接,所述电容C10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控制器N1的第六引脚、控制器N1的第七引脚、二极管V3的负极、电容C4的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V3的正极接地,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3的一端连接并接地,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控制器N1的第五引脚、电阻R4的一端、二极管V4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场效应管V2的栅极、场效应管V8的栅极、场效应管V7的栅极、场效应管V6的栅极连接,所述二极管V4的正极分别与所述控制器N1的第四引脚、二极管V5的正极、场效应管V2的源极、场效应管V8的源极、场效应管V7的源极、场效应管V6的源极、场效应管V1的源极连接,所述二极管V5的负极分别与所述控制器N1的第三引脚、场效应管V1的漏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V1的栅极分别与所述控制器N1的第二引脚、电阻R1的一端、电阻R...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宗明
申请(专利权)人:北方信通智能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