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头端子的安装模块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8539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接头端子的安装模块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包括第一横板和第一立板,第二支架包括第二横板和第二立板,第一立板上设置有卡口和位于卡口边缘的过渡凸起,第二立板上设置有卡位凸块,通过枢接销体将第二支架枢接在第一支架上,第一支架相对于第二支架摆动至张开状态时,卡位凸块挤压过渡凸起,卡位凸块与过渡凸起产生一定的弹性形变,使卡位凸块越过过渡凸起进入卡口内固定,通过过渡凸起起到间隔作用对卡位凸块的位置进行限定,使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在两个状态内相互切换时,都需要施加一定的外力,从而保证安装框体在两个状态下都能保持稳定,方便对接头端子进行安装和固定,对于操作者而言,操作更加便利。操作更加便利。操作更加便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接头端子的安装模块架


[0001]本技术涉及接头端子领域,特别是一种接头端子的安装模块架。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的一种方形的接头端子,为了对其稳妥固定,需要在插接之前,将几个接头端子固定在一个安装模块架内,目前的安装模块架包括相互枢接的支架A和支架B,安装时将支架A和支架B相互张开,然后将接头端子放入安装模块架内,放置完成后将支架A和支架B合起并固定,从而完成对接头端子的固定。如图8所示,但是其存在一个问题,支架A和支架B是通过枢接轴完全活动枢接,其在张开过程中可以自由活动,很容易合起或张开,而合起状态是无法安装接头端子的,导致其在装入接头端子时,会影响安装效率,需要操作人员在安装接头端子时,两只手还要同时对支架A和支架B进行张开固定,同时在将接头端子完全安装于支架A和支架B之间后,也需要操作人员手动持续压紧支架A和支架B,直至通过固定螺丝完成对支架A和支架B的固定,对于操作人员而言,其存在一定的不便利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置有卡位的接头端子的安装模块架。
[0004]本技术为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接头端子的安装模块架,包括:
[0005]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横板和位于第一横板两侧的第一立板,第一立板的端部向内设置有一缺口,所述缺口的底部设置有一枢接圆孔,至少一块第一立板的侧面设置有一向内凹陷的卡口,所述卡口边缘设置有一过渡凸起,所述过渡凸起顶部与枢接圆孔轴心的距离大于卡口内表面面与枢接圆孔轴心的距离;r/>[0006]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位于第一支架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二横板和位于第二横板两侧的第二立板,所述第二立板的端部向外延伸有一插设于缺口内并可在缺口内摆动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端部设置有一枢接于枢接圆孔内的枢接销体,所述第一横板、第一立板、第二立板和第二横板围合形成安装框体,所述第二支架可相对于第一支架摆动从而张开所述安装框体,所述第二立板的侧边设置有位于连接杆下方的卡位凸块,所述卡位凸块边缘至枢接圆孔轴心的最短距离小于过渡凸起顶部与枢接圆孔轴心的距离,所述第二支架相对于第一支架摆动时,所述卡位凸块可挤压过渡凸起从而卡入所述卡口内或摆动至过渡凸起外侧,至少一块第一立板或第二立板底部设置有抵接于第二立板或第一立板底面从而限制第二立板或第一立板摆动幅度的旋转限位支撑面,所述第一横板和第二横板上均设置有插芯装配孔,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设置有固定螺丝。
[000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两块第一立板上均设置有所述卡口和过渡凸起,两块第二立板上均设置有所述卡位凸块。
[000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卡口呈圆弧形,所述卡块凸起呈半圆柱状。
[000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其中一块第一立板的外侧设置有第一水平板,所述第一水平板上设置有贯通至第一水平板底部的插针底孔和位于插针底孔上方的插针孔,另一块第一立板的外侧设置有第二水平板,所述第二水平板上设置有贯通至第二水平板底部的插套底孔和位于插套底孔上方的插套孔。
[00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旋转限位支撑面设置于第一立板底部。
[00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水平板的底部设置有柱体,所述插套底孔延伸至柱体底面,所述柱体的侧面设置有位于第二立板下方的支撑柱,所述旋转限位支撑面设置于支撑柱顶部。
[00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立板的外侧设置有第三水平板,所述固定螺丝朝上设置于第一水平板、第二水平板和第三水平板上。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第一立板上设置有卡口和位于卡口边缘的过渡凸起,在第二立板上设置有卡位凸块,通过枢接销体将第二支架枢接在第一支架上,当第一支架相对于第二支架摆动至张开状态时,所述卡位凸块挤压过渡凸起,使卡位凸块与过渡凸起产生一定的弹性形变,从而使卡位凸块越过过渡凸起进入卡口内,当将第一支架相对于第二支架摆动至闭合状态时,卡位凸块同样与过渡凸起产生相应的弹性形变,从而使卡位凸块越过过渡凸起至卡口外侧,通过过渡凸起起到间隔作用,进而对卡位凸块的位置进行一定的限定,使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在两个状态内相互切换时,都需要施加一定的外力,从而保证安装框体在两个状态下都能保持稳定,方便对接头端子进行安装和固定,操作者不需要始终对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进行位置辅助,虽然只是一个小改动,但对于操作者而言,操作更加便利,接头端子的安装和固定的效率增加,且失误率更低。
附图说明
[0014]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解释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0016]图2为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0017]图3为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的爆炸图;
[0018]图4为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闭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张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第一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7为第二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8为现有技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技术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00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
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0026]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
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7]参照图1至图8,一种接头端子的安装模块架,包括:
[0028]第一支架10,所述第一支架10包括第一横板11和位于第一横板11两侧的第一立板12,第一立板12的端部向内设置有一缺口121,所述缺口121的底部设置有一枢接圆孔122,至少一块第一立板12的侧面设置有一向内凹陷的卡口13,所述卡口13边缘设置有一过渡凸起131,所述过渡凸起131顶部与枢接圆孔122轴心的距离大于卡口13内表面面与枢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头端子的安装模块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架(10),所述第一支架(10)包括第一横板(11)和位于第一横板(11)两侧的第一立板(12),第一立板(12)的端部向内设置有一缺口(121),所述缺口(121)的底部设置有一枢接圆孔(122),至少一块第一立板(12)的侧面设置有一向内凹陷的卡口(13),所述卡口(13)边缘设置有一过渡凸起(131),所述过渡凸起(131)顶部与枢接圆孔(122)轴心的距离大于卡口(13)内表面面与枢接圆孔(122)轴心的距离;第二支架(20),所述第二支架(20)位于第一支架(10)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架(20)包括第二横板(21)和位于第二横板(21)两侧的第二立板(22),所述第二立板(22)的端部向外延伸有一插设于缺口(121)内并可在缺口(121)内摆动的连接杆(23),所述连接杆(23)的端部设置有一枢接于枢接圆孔(122)内的枢接销体(24),所述第一横板(11)、第一立板(12)、第二立板(22)和第二横板(21)围合形成安装框体,所述第二支架(20)可相对于第一支架(10)摆动从而张开所述安装框体,所述第二立板(22)的侧边设置有位于连接杆(23)下方的卡位凸块(25),所述卡位凸块(25)边缘至枢接圆孔(122)轴心的最短距离小于过渡凸起(131)顶部与枢接圆孔(122)轴心的距离,所述第二支架(20)相对于第一支架(10)摆动时,所述卡位凸块(25)可挤压过渡凸起(131)从而卡入所述卡口(13)内或摆动至过渡凸起(131)外侧,至少一块第一立板(12)或第二立板(22)底部设置有抵接于第二立板(22)或第一立板(12)底面从而限制第二立板(22)或第一立板(12)摆动幅度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赞辉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威浦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