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送器及管腔支架输送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17952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输送器及管腔支架输送系统,所述输送器包括固定锚和呈筒状且近端开口的固定帽,所述固定锚包括中空的插入部和与所述插入部轴向上相连的抵持部,所述插入部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定位段和设置在所述抵持部和第一定位段之间的避空段,第一定位段的部分侧面向所述第一定位段内部凹陷形成多个贯穿所述第一定位段的近端端面的第一定位槽,每相邻两个所述定位槽之间形成一个定位件;所述避空段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定位段的外径;当所述固定锚与固定帽合拢时,所述插入部插入所述固定帽中,所述抵持部的远端端面抵持所述固定帽的近端端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输送器及管腔支架输送系统能够避免释放管腔支架时卡在固定锚内,使管腔支架顺利释放。使管腔支架顺利释放。使管腔支架顺利释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输送器及管腔支架输送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输送系统及管腔支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人体的主动脉分为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由于各种病理改变,如炎症、溃疡等会造成主动脉血管内膜或血管壁的损伤,在血流冲击力的共同作用下,容易发生动脉瘤等疾病。动脉瘤一旦破裂,大量血液将会流出血管,病人血液循环的血量不足,造成人体休克或死亡。
[0003]对于动脉瘤疾病的治疗方法,常见的分为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传统手术治疗(即开刀手术)为在建立体外血液循环后,将动脉瘤病变血管进行切除,再利用人造血管连接血管,实现动脉血液的正常循环的治疗方式。采用传统手术治疗动脉瘤疾病的方式手术风险高、对人创伤较大,恢复时间长。
[0004]80年代以来,利用介入治疗方式治疗主动脉心血管疾病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主动脉管腔支架是指与管腔大小相适应的人工管腔,使用过程如下:先将管腔支架压缩进输送系统的鞘管内;其次,在股动脉或髂动脉位置穿刺血管,利用导丝建立轨道;接着,将装载有管腔支架的输送系统经髂动脉—腹主动脉—胸主动脉—主动脉弓—升主动脉输送到病变指定位置;然后,释放管腔支架,使其展开紧贴动脉瘤管壁,管腔支架的覆膜将血流和病变部位隔绝,从而消除血流对病变部位动脉瘤壁的冲击,建立血液正常循环的通道;最后,撤出导丝和输送系统,完成对动脉瘤和动脉夹层的介入治疗。
[0005]近年来出现一种端部带倒刺的管腔支架,在管腔支架释放完成之后倒刺插入血管壁以避免管腔支架位移。并且,为避免管腔支架在到达病灶预定位置之前相对输送系统不发生位移,在输送系统上设置固定帽和固定锚,倒刺在输送过程中卡在固定帽和固定锚之间形成的凹槽内,直到固定帽脱离固定锚,倒刺才会释放。但是,在实际使用中,有可能出现倒刺在释放时卡死在上述凹槽中,导致释放失败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6]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使带倒刺的管腔支架顺利释放的管腔支架系统。
[0007]本技术提供一种输送器,用于输送管腔支架,所述输送器包括固定锚和呈筒状且近端开口的固定帽,所述固定锚包括中空的插入部和与所述插入部轴向上相连的抵持部,所述插入部包括轴向上相邻设置的第一定位段和避空段,所述避空段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段与所述抵持部之间,第一定位段的部分侧面向所述第一定位段内部凹陷形成多个贯穿所述第一定位段的近端端面的第一定位槽,每相邻两个所述定位槽之间形成一个定位件;所述避空段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定位段的外径;当所述固定锚与固定帽合拢时,所述插入部插入所述固定帽中,所述抵持部的远端端面抵持所述固定帽的近端端面。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入部还包括与所述抵持部连接的第二定位段,所述第二定位段轴向上位于所述避空段与所述抵持部之间,所述第二定位段的外径大于所述避
空段的外径;所述第二定位段包括中空的第一承载体以及多个设于所述第一承载体侧面的第一分隔件和第二分隔件,每个所述第一分隔件轴向上对应一个所述定位槽设置,每个所述第二分隔件轴向上对应一个所述定位件设置。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抵持部包括中空的第二承载体以及多个设于所述第二承载体侧面的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每个所述第一限位件轴向上对应一个所述第一分隔件设置,每个所述第二限位件轴向上对应一个所述第二分隔件设置。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隔件和第二分隔件的远端沿近端至远端的方向逐渐向第一承载体的径向向内收窄,且所述第一分隔件和第二分隔件的远端与所述避空段平滑过渡连接。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入部包括两个所述第一定位段以及一个所述避空段,所述避空段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一定位段之间;两个所述第一定位段中,位于近端的第一定位段与所述第二定位段连接。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避空段的侧面部分向所述避空段内部凹陷形成多个环形槽,所述多个环形槽间隔设置且与所述避空段同轴。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避空段的部分侧面向所述避空段外部凸出形成多个凸棱;每相邻两个所述凸棱之间形成一个避空槽,每个所述避空槽至少对应一个所述定位槽,且所述避空槽在固定锚周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定位槽的宽度。
[0014]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管腔支架系统,包括管腔支架,所述管腔支架包括裸支架,所述裸支架包括波形环状物以及多个与所述波形环状物相连的连接部,所述输送系统还包括上述任一项中所述的输送器,当所述固定锚与固定帽合拢时,所述支架的连接部收容于所述定位槽中。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上设有倒刺,所述倒刺远端为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固定端,所述倒刺的近端为活动端;当所述倒刺与所述连接部位于同一平面时,所述倒刺的活动端越过所述第一定位段的近端朝所述避空段的近端延伸。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避空段上径向对应所述活动端的部位的外径比所述避空段上的其他部位的外径更小。本技术的输送系统中,在所述插入部的远端设置第一定位段,所述第一定位段的定位槽用于收容管腔支架的连接部,与第一定位段连接的避空段用于避空所述连接部,使得连接部只有部分收容在定位槽内,在实现约束连接部的基础上,减少连接部与定位槽的接触面积,避免当固定锚与固定帽分离后连接部仍卡在定位槽内,进而避免输送器无法顺利撤出而使患者受到伤害。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管腔支架系统的管腔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中的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管腔支架系统的输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图3中的固定锚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图4中的固定锚沿B

B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0022]图6为图4中的固定锚沿C

C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0023]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固定帽、固定锚与连接部的配合示意图。
[0024]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管腔支架系统的一状态示意图,此时管腔支架收容在输送系统内。
[0025]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管腔支架系统的一状态示意图,此时管腔支架处于半释放状态。
[0026]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管腔支架系统的一状态示意图,此时管腔支架处于全释放状态。
[0027]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管腔支架系统的一状态示意图,此时输送系统处于后撤状态。
[0028]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固定锚沿图4中的B

B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0029]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具有凸棱的固定锚沿图4中C

C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输送器,用于输送管腔支架,所述输送器包括固定锚和呈筒状且近端开口的固定帽,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锚包括中空的插入部和与所述插入部轴向上相连的抵持部,所述插入部包括轴向上相邻设置的第一定位段和避空段,所述避空段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段与所述抵持部之间,第一定位段的部分侧面向所述第一定位段内部凹陷形成多个贯穿所述第一定位段的近端端面的第一定位槽,每相邻两个所述定位槽之间形成一个定位件;所述避空段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定位段的外径;当所述固定锚与固定帽合拢时,所述插入部插入所述固定帽中,所述抵持部的远端端面抵持所述固定帽的近端端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部还包括与所述抵持部连接的第二定位段,所述第二定位段轴向上位于所述避空段与所述抵持部之间,所述第二定位段的外径大于所述避空段的外径;所述第二定位段包括中空的第一承载体以及多个设于所述第一承载体侧面的第一分隔件和第二分隔件,每个所述第一分隔件轴向上对应一个所述定位槽设置,每个所述第二分隔件轴向上对应一个所述定位件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持部包括中空的第二承载体以及多个设于所述第二承载体侧面的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每个所述第一限位件轴向上对应一个所述第一分隔件设置,每个所述第二限位件轴向上对应一个所述第二分隔件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隔件和第二分隔件的远端沿近端至远端的方向逐渐向第一承载体的径向向内收窄,且所述第一分隔件和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关成梅王刚
申请(专利权)人: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