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变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17245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力变换装置,该电力变换装置具备:逆变器部、直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力变换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力变换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具备冷却流路的电力变换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已知具备冷却流路的电力变换装置。这样的电力变换装置例如在日本特开2009

027901号公报中公开。
[0003]在上述日本特开2009

027901号公报中公开了具备逆变器、DC/DC转换器以及供用于冷却逆变器及DC/DC转换器的制冷剂流动的冷却流路的电力变换装置。在该电力变换装置中,逆变器与DC/DC转换器配置为将冷却流路夹在中间,利用在配置于逆变器与DC/DC转换器之间的冷却流路中流动的制冷剂来冷却逆变器和DC/DC转换器。
[0004]在上述日本特开2009

027901号公报中,逆变器与DC/DC转换器(直流

直流转换器部)配置为将冷却流路夹在中间,利用在配置于逆变器与DC/DC转换器之间的冷却流路中流动的制冷剂来冷却逆变器和DC/DC转换器。因此,利用在冷却流路中流动的制冷剂中的在逆变器侧流动的一部分制冷剂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力变换装置,具备:逆变器部,其将从直流电源输入的直流电力变换为交流电力后供给到负载;直流

直流转换器部,其将所述直流电力的电压变换为不同的电压;以及平板状的基台部,所述逆变器部和所述直流

直流转换器部配置于所述基台部的表侧和背侧,其中,所述基台部包括冷却流路,所述冷却流路具有配置于表侧的表侧流路以及配置于背侧且与所述表侧流路连接的背侧流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中,所述冷却流路还具有在所述基台部内将所述表侧流路与所述背侧流路连接的连接流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中,所述冷却流路形成为:所述表侧流路与所述背侧流路交替地连接,来使冷却用液体交替地通过所述基台部的表侧的面和背侧的面。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中,所述连接流路的角部被进行倒角处理。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中,所述连接流路包括对流入所述表侧流路和所述背侧流路中的至少一方的流路的冷却用液体的流动进行调整的隔板。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中,所述冷却流路包括向所述连接流路倾斜的槽部。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中,所述逆变器部配置于所述基台部的表侧和背侧中的一侧,被流过所述表侧流路和所述背侧流路中的一方的流路的冷却用液体冷却,所述直流

直流转换器部配置于所述基台部的表侧和背侧中的另一侧,被流过所述表侧流路和所述背侧流路中的另一方的流路的冷却用液体冷却。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中,所述基台部包括形成所述冷却流路的由金属构成的冷却部主体部以及与所述冷却部主体部一起形成所述冷却流路的由金属构成的盖部,所述逆变器部和所述直流

直流转换器部中的至少一方安装于所述基台部的配置于表侧和背侧的所述盖部。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中,在所述盖部设置有向所述冷却流路内突出的突出部。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中,所述盖部的所述突出部形成为翅片形状、圆柱形状或者棱柱形状。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中,所述盖部的形成为翅片形状的所述突出部以沿着所述冷却流路延伸的方式形成。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中,所述盖部的所述突出部形成有多个,多个所述突出部形成为以在所述冷却流路的深度方向上的高度成为所述冷却流路的
深度的80%~100%的方式突出。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中,所述盖部的所述突出部形成为与所述冷却流路的壁面的间隙为0.5mm~2.0mm。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中,还具备升压转换器部,所述升压转换器部配置于所述逆变器部的输入侧,将从所述直流电源输入的所述直流电力升压后供给到所述逆变器部,所述逆变器部包括将所述直流电力变换为所述交流电力的第一开关元件模块和第二开关元件模块,所述直流

直流转换器部包括转换器用开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东利亮福地瞬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