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性高的电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16953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安全性高的电梯系统,属于电梯技术领域;包括轿厢、导向机构、曳引机构、控制系统;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通过曳引机构使轿厢通过导向机构在井道内上下移动;导向机构包括位于轿厢四角导轨架;井道在轿厢的两侧设有阻尼轨道,阻尼轨道分别设置在左右侧的两个导轨架之间的外侧;轿厢两侧分别设有上下两组限速板;上方的限速板底部与轿厢转动连接,中部与轿厢弹性连接;下方的限速板顶部与轿厢转动连接,中部与轿厢弹性连接;限速板的内侧面设有水平的驱动杆,驱动杆的内侧面设有磁铁,轿厢内设有正对磁铁的永磁吸盘,永磁吸盘在轿厢内转动后与磁铁同极性。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在电梯发生坠落和冲顶事故时,有效避免人员伤亡,安全性高。安全性高。安全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安全性高的电梯系统
[0001]

[0002]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梯
,尤其涉及一种安全性高的电梯系统。

技术介绍

[0003]电梯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其机械部分好比是人的躯体,电气部分相当于人的神经,控制部分相当于人的大脑。各部分通过控制部分调度,密切协同,使电梯可靠运行。
[0004]在电梯使用过程中,事故经常发生,轿厢坠落或冲顶事故是其中对人们威胁较大或者损伤较严重的。现有技术的电梯系统在应对电梯的事故时,都是以改进电梯自身来解决,例如对电梯的八大系统(曳引系统、导向系统、门系统、轿厢、重量平衡系统、电力拖动系统、电气控制系统、安全保护系统)的优化,轿厢结构的改进,电梯安全使用的规范和培训等。在事故发生时,电梯的各个系统一般处于失效状态或个别处于失效状态,难以完全保障人们的安全,而对人员的安全培训也因人而异,且其安全性是相对的,在面临坠落或冲顶这种严重事故时,无法保障人员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在电梯发生坠落或冲顶事故时,能够有效保障人员安全的电梯系统。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安全性高的电梯系统,包括轿厢、导向机构、曳引机构、控制系统;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通过曳引机构使轿厢通过导向机构在井道内上下移动;导向机构包括位于轿厢四角的四根导轨架;井道在轿厢的两侧设有阻尼轨道,阻尼轨道分别设置在左右侧的两个导轨架之间的外侧,阻尼轨道宽度小于轿厢宽度,阻尼轨道面向轿厢一侧为锯齿状;轿厢两侧分别设有上下两组限速板;上方的限速板底部与轿厢转动连接,中部与轿厢弹性连接;下方的限速板顶部与轿厢转动连接,中部与轿厢弹性连接;限速板的内侧面设有水平的驱动杆,驱动杆的内侧面设有贴合轿厢外壁的磁铁,轿厢的内侧壁设有正对磁铁的永磁吸盘,永磁吸盘在轿厢内转动后与磁铁同极性;永磁吸盘所在的轿厢侧壁设有安全扶手。
[0007]优选的:限速板宽度小于阻尼轨道的宽度。
[0008]优选的:阻尼轨道的与井道壁之间通过若干块固定板连接,固定板由上至下分别以45
°
及水平角度首尾交错连接,每组固定板与阻尼轨道在纵面上形成直角三角形形状。
[0009]优选的:下方的限速板的永磁吸盘距离轿厢底部小于0.5m;上方的限速板对应的永磁吸盘距离轿厢底部小于1.5m。
[0010]优选的:永磁吸盘外设有防护罩。
[0011]优选的:所述限速板与轿厢外侧壁的夹角为15
°
~35
°

[0012]优选的:限速板的最外侧与阻尼轨道的最内侧距离为1cm~3.5cm。
[0013]优选的:限速板为轻型高强度金属材料制成。
[0014]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增加的阻尼轨道和限速板防止轿厢的坠落和冲顶,降低事故对人员的损害。通过限速板的外扩,使其卡在阻尼轨道的内侧凹陷处,及时阻止轿厢加速。
[0015]其中限速板的外扩在本专利技术中有两种使用状态:

自然使用状态:通过弹力设置,使限速板处于平衡状态,在轿厢发生速度突变时,限速板在惯性力的作用下向外扩张(坠落时下方的限速板内侧向下移动,外侧在惯性作用下要保持同等高度就会向外侧扩张;冲顶时,上方的限速板内侧向上移动,外侧在惯性作用下要保持同等高度就会向外侧扩张),卡接在阻尼轨道上,阻止事故发生。

人为使用状态:通过转动永磁吸盘,通过磁力使驱动杆向外扩张,卡接在阻尼轨道上。
[0016]由上述使用状态可知,本专利技术在阻止轿厢坠落或冲顶时完全不需要使用任何电力设备或是电梯相关系统,即在电梯系统失效状态下仍可使用,保证人们的安全。而常规使用时,通过上述的自然使用状态即可阻止事故发生;人为使用状态作为备用操作状态可进一步提高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三维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局部正视结构图;图3为轿厢与限速板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轿厢与限速板正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A处放大图;图6为轿厢与限速板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轿厢;2、导轨架;3、阻尼轨道;4、限速板;5、驱动杆;6、磁铁;7、永磁吸盘;8、固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9]现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电梯系统的结构和原理进行充分阐述,以使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充分理解和实施。
[0020]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安全性高的电梯系统,包括轿厢1、导向机构、曳引机构、控制系统;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通过曳引机构使轿厢1通过导向机构在井道内上下移动;导向机构包括位于轿厢1四角的四根导轨架2;井道在轿厢1的两侧设有阻尼轨道3,阻尼轨道3分别设置在左右侧的两个导轨架2之间的外侧,阻尼轨道3宽度小于轿厢1宽度,阻尼轨道3面向轿厢1一侧为锯齿状;轿厢1两侧分别设有上下两组限速板4;限速板4宽度小于阻尼轨道3的宽度;上方的限速板4底部与轿厢1转动连接,中部与轿厢1弹性连接;下方的限速板4顶部与轿厢1转动连接,中部与轿厢1弹性连接;限速板4的内侧面设有水平的驱动杆5,驱动杆5的内侧面设有贴合轿厢1外壁的磁铁6,轿厢1的内侧壁设有正对磁铁6的永磁吸盘7,永磁吸盘7外设有防护罩,永磁吸盘7在转动后与磁铁6同极性;永磁吸盘7所在的轿厢1侧壁设有安全扶手。
[0021]当轿厢1发生坠落或冲顶事故时,轿厢1的速度突变,此时的限速板4外侧在惯性作
用下自然向外扩张,卡在阻尼轨道3的内侧面上,从而阻止事故扩大,提高内部人员的安全性。由上可知限速板4自然状态下即可达到目的,且为完全的机械结构,无需使用电力,很难失效,安全性极高。为了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可通过轿厢1内的永磁吸盘7来实现人为控制限速板4扩张,而永磁吸盘7的使用同样无需外部电力,很难失效。在使用完成,电梯停下后,通过维修使电梯的故障系统恢复,反向启动电梯即可使扩张卡接在阻尼轨道3上的限速板4恢复原状。例如:坠落事故下方的限速板4起作用,故障恢复后启动使轿厢1上升,即可使下方限速板4恢复。
[0022]由上述可知,阻尼轨道3和限速板4一起起到防止事故的作用,限速板4的强度以及阻尼轨道3的结构很重要。限速板4选用轻型高强度金属材料制成,例如:铝锂合金、钛合金、镁合金等。而在阻尼轨道3的与井道壁之间通过若干块固定板8连接,固定板8由上至下分别以45
°
及水平角度首尾交错连接,每组固定板8与阻尼轨道3在纵面上形成直角三角形形状。通过固定板8和阻尼轨道3形成的三角形网状结构及连接的井道壁,使阻尼轨道3的强度大大提高。
[0023]由上述可知,限速板4与轿厢1的夹角以及限速板4与阻尼轨道3的间距至关重要,夹角太小限速板4自然扩张难度大,夹角太大卡接后的阻碍分力变小;限速板4与阻尼轨道3的间距太大,限速板4扩张难度大,间距太小,电梯正常使用时容易剐蹭到阻尼轨道3。经过多次的试验及数理统计,将其数据做出如下限定能够起到良好的使用效果。其中:限速板4与轿厢1外侧壁的夹角为15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安全性高的电梯系统,包括轿厢(1)、导向机构、曳引机构、控制系统;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通过曳引机构使轿厢(1)通过导向机构在井道内上下移动;其特征在于,导向机构包括位于轿厢(1)四角的四根导轨架(2);井道在轿厢(1)的两侧设有阻尼轨道(3),阻尼轨道(3)分别设置在左右侧的两个导轨架(2)之间的外侧,阻尼轨道(3)宽度小于轿厢(1)宽度,阻尼轨道(3)面向轿厢(1)一侧为锯齿状;轿厢(1)两侧分别设有上下两组限速板(4);上方的限速板(4)底部与轿厢(1)转动连接,中部与轿厢(1)弹性连接;下方的限速板(4)顶部与轿厢(1)转动连接,中部与轿厢(1)弹性连接;限速板(4)的内侧面设有水平的驱动杆(5),驱动杆(5)的内侧面设有贴合轿厢(1)外壁的磁铁(6),轿厢(1)的内侧壁设有正对磁铁(6)的永磁吸盘(7),永磁吸盘(7)在转动后与磁铁(6)同极性;永磁吸盘(7)所在的轿厢(1)侧壁设有安全扶手。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性高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限速板(4)宽度小于阻尼轨道(3)的宽度。3.如权利要求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键李庆文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航奥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