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伏消纳
‑
储能
‑
电能治理一体化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光伏消纳与储能变换器
,特别涉及一种光伏消纳
‑
储能
‑
电能治理一体化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大规模分布式光伏接入到低压配电网上,低压配网将发展成为一个能源、设备、信息深度融合的系统,呈现出复杂的动态特性和演化趋势。大规模光伏接入所导致的并网需求与配网供电质量的矛盾、与配网安全稳定性矛盾、与配网运行经济性的矛盾,使得低压配网治理需求亦呈现多类型、多维度的耦合特性。
[0003]现有分布式光伏发电模式主要有完全自发自用模式、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和全额上网模式。自发自用模式如果用户所需电量过大,可能会出现发电量不足以维持负荷大小的情况;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需要进行区域配电网容量计算、增加管理的电源点等问题,管理难度较大;全额上网模式可能引起低压台区节点电压抬升、三相不平衡加剧和网损增加。存在不能优化并网节点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不能降低开关管的电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消纳
‑
储能
‑
电能治理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光伏阵列,所述光伏阵列连接第一四管Buck/Boost变换器的输入端,蓄电池连接第一四管Buck/Boost变换器的输出端和第二四管Buck/Boost变换器的输入端,T型三电平三相四桥臂变换器连接至第二Buck/Boost变换器输出端和滤波电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伏消纳
‑
储能
‑
电能治理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开关管Q1的源极和开关管Q2的漏极连接至电感L1的一端,开关管Q2的源极和Q4的的漏极连接至电感L1的另一端,开关管Q1的漏极连接至光伏阵列和电容C1的正极,开关管Q3的漏极连接至蓄电池和电容的正极,开关管Q3和Q4的源极连接至光伏阵列、蓄电池、电容C1和电容C2的负极,开关管Q5的源极和开关管Q7的漏极连接至电感L2的一端,开关管Q6的源极和Q8的漏极连接至电感L2的另一端,开关管Q5的漏极连接至蓄电池和电容C2的正极,开关管Q3的漏极连接至直流母线的正极,开关管Q7和Q8的源极连接至光伏阵列、蓄电池、电容C1、电容C2和直流母线电容的负极。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光伏消纳
‑
储能
‑
电能治理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开关管Q9和开关管Q10源极相连接,开关管Q9的漏极直流母线电容的中点O相连接,开关管Q10的漏极、开关管Q17的源极和开关管Q18的漏极连接至滤波电路L3的一端,开关管Q11和开关管Q12源极相连接,开关管Q11的漏极直流母线电容的中点O相连接,开关管Q12的漏极、开关管Q19的源极和开关管Q20的漏极连接至滤波电路L4的一端,开关管Q13和开关管Q14源极相连接,开关管Q13的漏极直流母线电容的中点O相连接,开关管Q14的漏极、开关管Q21的源极和开关管Q22的漏极连接至滤波电路L5的一端,开关管Q15和开关管Q16源极相连接,开关管Q15的漏极直流母线电容的中点O相连接,开关管Q16的漏极、开关管Q23的源极和开关管Q24的漏极连接至滤波电路L6的一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光伏消纳
‑
储能
‑
电能治理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开关管Q17、开关管Q19、开关管Q21和开关管Q23的漏极连接至直流母线电容的正极,开关管Q18、开关管Q20、开关管Q22和开关管Q24的源极连接至直流母线电容的负极,电感L3、电感L4和电感L5的另一端分别连接至电容C5、电容C6和电容C7的正极,电容C3、电容C4和电容C5的负极连接至电感L6的另一端,并与电网中线相连接,电感L7、电感L8和电感L9的一端分别连接至电容C5、电容C6和电容C7的正极,电感L7、电感L8和电感L9的另一端分别连接至三相电网。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伏消纳
‑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维亮,雷家兴,吴志,郑怀华,郁家麟,屠晓栋,周旻,钱伟杰,赵景涛,郑舒,
申请(专利权)人:东南大学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