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毛细管辐射对流式制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16487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家用毛细管辐射对流式制冷装置,该制冷装置包括浅水井换热模块、空气换热模块以及用于为浅水井换热模块和空气换热模块中的液体提供流动动力的动力输送装置;浅水井换热模块包括设置在浅水井中的第一毛细管网换热单元;空气换热模块包括空气通道、设置在空气通道的进风端的引风单元以及布置在空气通道中的第二毛细管网换热单元;述第一毛细管网换热单元的进水端通过回水干管与第二毛细管网换热单元的出水端连接,第一毛细管网换热单元的出水端通过供水干管与第二毛细管网换热单元的进水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实现在耗能极低的情况下,达到制冷的目的,响应国家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政策。政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家用毛细管辐射对流式制冷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家用毛细管辐射对流式制冷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社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人们对经济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同样越来越高。在满足室内热舒适性需求的同时,又能实现节能减排,是现在人们所追求的目标。
[0003]目前在我国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的占比高达三分之一,而空调又是建筑能耗的耗能大户。目前常规的空调制冷原理为制冷系统内制冷剂的低压蒸汽被压缩机吸入并压缩为高压蒸汽后排至冷凝器,室内空气不断循环流动,降低温度;该常规空调制冷耗能巨大,不符合国家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
[0004]因此,面对目前空调只能耗能巨大的问题,来研发出的一种低能耗的制冷装置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家用毛细管辐射对流式制冷装置,以解决目前空调制冷能耗大的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家用毛细管辐射对流式制冷装置,包括浅水井换热模块、空气换热模块以及用于为浅水井换热模块和空气换热模块中的液体提供流动动力的动力输送装置;浅水井换热模块包括设置在浅水井中的第一毛细管网换热单元;空气换热模块包括空气通道、设置在空气通道的进风端的引风单元以及布置在空气通道中的第二毛细管网换热单元;第一毛细管网换热单元的进水端通过回水干管与第二毛细管网换热单元的出水端连接,第一毛细管网换热单元的出水端通过供水干管与第二毛细管网换热单元的进水端连接。
[0007]进一步地,第一毛细管网单元包括若干组第一毛细管网,每组第一毛细管网包括若干依次并排设置的第一毛细管;第一毛细管呈U型,第一毛细管的两端分别作为进水端和出水端且均朝上设;同一组第一毛细管的进水端通过同一根回水支管与回水干管连接,同一组第一毛细管的出水端通过同一根供水支管与供水干管连接。
[0008]进一步地,空气通道的进风端设有进风箱,空气通道的出风端设有出风箱,进风箱和出风箱之间设有若干空气通道,第二毛细管网换热单元包括若干组第二毛细管网,第二毛细管网包括若干依次并排设置的第二毛细管,每个空气通道内设有一组第二毛细管网。
[0009]进一步地,同一空气通道中的两个相邻第二毛细管之间设有间隙。
[0010]进一步地,空气通道的侧壁为导热板,空气通道的宽度等于第二毛细管的外径,第二毛细管的外壁与空气通道的两相对侧壁分别相接触。
[0011]进一步地,进水管设置进风箱内,出水管设置在出风箱内;每个进风箱内的若干第二毛细管通过同一根进水管与供水干管连接;每个进风箱内的若干第二毛细管通过同一根
出水管于回水干管连接。
[0012]进一步地,引风单元包括引风机,引风机的进风口设有过滤网,引风机的送风管道由进风箱进风口延伸入进风箱内向其中送风。
[0013]进一步地,动力输送装置包括安装在回水干管上的水泵。
[0014]进一步地,回水干管上还设有阀门,阀门设置在水泵远离第一毛细管网换热单元的一侧。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利用毛细管高效换热特点以及地下浅水井的天然冷源,利用浅水井换热模块与浅水井换热后所得到的冷水,进入到室内的空气换热模块中进行的辐射对流换热,以达到制冷的目的;通过采用毛细管网进行辐射对流换热,换热效率大大提升,实现在耗能极低的情况下,达到制冷的目的,响应国家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
附图说明
[0016]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在这些附图中使用相同的参考标号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7]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浅水井换热模块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空气换热模块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第二毛细管网及空气通道的侧视图。
[0020]图4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第二毛细管网及空气通道的截面图。
[0021]其中:1、阀门;2、水泵;3、回水干管;4、回水支管;5、毛细管封口Ⅰ;6、第一毛细管;7、毛细管封口Ⅱ;8、供水支管;9、供水干管;10、浅水井;11、进水管;12、进风箱;13、进水管封口;14、第二毛细管;15、出水管封口;16、出风箱;17、出水管;18、进风箱进风口;19、出风箱出风口;20、金属薄板;21、空气通道;22、过滤网;23、进风箱;24、风机;25、送风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2]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家用毛细管辐射对流式制冷装置,包括浅水井换热模块、空气换热模块以及用于为浅水井换热模块和空气换热模块中的液体提供流动动力的动力输送装置;浅水井换热模块包括设置在浅水井中的第一毛细管网换热单元,如图1所示;空气换热模块包括空气通道21、设置在空气通道21的进风端的引风单元以及布置在空气通道21中的第二毛细管网换热单元,如图2所示;第一毛细管网换热单元的进水端通过回水干管3与第二毛细管网换热单元的出水端连接,第一毛细管网换热单元的出水端通过供水干管9与第二毛细管网换热单元的进水端连接。本制冷装通过利用毛细管高效换热特点以及地下浅水井的天然冷源,利用浅水井换热模块与浅水井换热后所得到的冷水,进入到室内的空气换热模块中进行的辐射对流换热,以达到制冷的目的;通过采用毛细管网进行辐射对流换热,换热效率大大提升,实现在耗能极低的情况下,达到制冷的目的,响应国家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
[0023]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所示,第一毛细管网单元包括若干组第一毛细管网,每组第一毛细管网包括若干依次并排设置的第一毛细管6;第一毛细管6呈U型,第一毛
细管6的两端分别作为进水端和出水端且均朝上设,两个相邻第一毛细管6之间设有间隙;同一组第一毛细管6的进水端通过同一根回水支管4与回水干管3连接,同一组第一毛细管6的出水端通过同一根供水支管8与供水干管9连接。浅水井换热模块工作原理如下:室内换热后的回水,通过回水干管3,在动力输送装置的驱动下,进入到毛细管回水支管4,最后进入到浅水井10中的第一毛细管6中,由于毛细管是高效换热器,且井水中每个支路的毛细管均为U型折叠,加上浅水井10中具有多组支路的毛细管网,使得毛细管的换热面积呈现最大化,大大促进了与浅水井的换热效果。此外,由于浅水井10中的水温较低,与毛细管中的水温温差较大,故而可使得换热效果明显。
[0024]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如图2所示,空气通道21的进风端设有进风箱23,空气通道21的出风端设有出风箱16,进风箱23和出风箱16之间设有若干空气通道21,第二毛细管网换热单元包括若干组第二毛细管网,第二毛细管网包括若干依次并排设置的第二毛细管14,每个空气通道21内设有一组第二毛细管网。空气通道21的工作原理为:在浅水井10中换热后的冷水,通过供水支管8进入到供水干管9中,再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家用毛细管辐射对流式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浅水井换热模块、空气换热模块以及用于为浅水井换热模块和空气换热模块中的液体提供流动动力的动力输送装置;所述浅水井换热模块包括设置在浅水井中的第一毛细管网换热单元;所述空气换热模块包括空气通道、设置在所述空气通道的进风端的引风单元以及布置在所述空气通道中的第二毛细管网换热单元;所述第一毛细管网换热单元的进水端通过回水干管与第二毛细管网换热单元的出水端连接,第一毛细管网换热单元的出水端通过供水干管与第二毛细管网换热单元的进水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用毛细管辐射对流式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毛细管网单元包括若干组第一毛细管网,每组所述第一毛细管网包括若干依次并排设置的第一毛细管;所述第一毛细管呈U型,第一毛细管的两端分别作为进水端和出水端且均朝上设;同一组第一毛细管的进水端通过同一根回水支管与所述回水干管连接,同一组第一毛细管的出水端通过同一根供水支管与所述供水干管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用毛细管辐射对流式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通道的进风端设有进风箱,空气通道的出风端设有出风箱,所述进风箱和出风箱之间设有若干所述空气通道,所述第二毛细管网换热单元包括若干组第二毛细管网,所述第二毛细管网包括若干依次并排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沛璐曹晓玲靳俊杰吴浪任嘉诚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交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