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透镜系统、相机模块和便携式终端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16179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6 22:27
本公开涉及成像透镜系统、相机模块和便携式终端,成像透镜系统包括从物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满足0.15<BFL/TTL和1.9mm<BFL<2.8mm,其中,BFL是从第八透镜的像侧面到成像面的距离,以及TTL是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成像面的距离。一透镜的物侧面到成像面的距离。一透镜的物侧面到成像面的距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成像透镜系统、相机模块和便携式终端
[000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2]本申请要求于2021年9月30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第10

2021

0129628号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权益,该韩国专利申请的全部公开内容出于所有目的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0003]本公开涉及成像透镜系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可安装在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的成像透镜系统。

技术介绍

[0004]便携式电子设备包括用于拍摄图像或视频的相机模块。例如,相机模块可以安装在移动电话、笔记本计算机、游戏机等中。
[0005]相机模块和成像透镜系统的分辨率可以与传感器和成像面的尺寸成比例。例如,为了实现高分辨率相机模块和成像透镜系统,需要具有相当大尺寸的传感器和成像面。然而,由于相机模块和成像透镜系统的尺寸(或长度)与传感器和成像面的尺寸成比例地增加,所以可能难以将高分辨率相机模块和成像透镜系统安装在诸如智能电话的薄型电子设备中。
[0006]上述信息仅作为背景信息来呈现,以帮助理解本公开。对于上述中的任何内容是否可以作为关于本公开的现有技术适用,没有作出任何确定,并且没有作出断言。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提供本
技术实现思路
是为了以简化的形式介绍对以下在具体实施方式中进一步描述的构思的选择。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不旨在标识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旨在用于帮助确定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范围。
[0008]在一个总的方面,成像透镜系统包括从物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其中,满足0.15<BFL/TTL和1.9mm<BFL<2.8,其中,BFL是从第八透镜的像侧面到成像面的距离,以及TTL是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成像面的距离。
[0009]ImgHT可以大于或等于5.0mm并且小于或等于9.0mm,其中,ImgHT是成像面的高度。
[0010]T1/ImgHT可以大于0.1且小于0.2,其中,T1是第一透镜在光轴的中心处的厚度。
[0011]f1/f可以大于0且小于2.0,其中,f1是第一透镜的焦距,以及f是成像透镜系统的焦距。
[0012]f2/f可以大于

3.5且小于0,其中,f2是第二透镜的焦距。
[0013]TTL/f可以大于0.8且小于1.2。
[0014](TTL

BFL)/2ImgHT可以小于0.65,其中,2ImgHT是成像面的对角线长度。
[0015]f7/f可以大于0且小于0.8,其中,f7是第七透镜的焦距。
[0016]SUMT/BFL可以大于1.3且小于2.8,其中,SUMT是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在光轴的中心的厚度之和。
[0017]相机模块可以包括成像透镜系统和图像传感器,该图像传感器包括设置在成像透镜系统的成像面处的成像表面,其中,图像传感器可以将由成像透镜系统的透镜在成像表面的有效成像区域上形成的物体的图像转换为电信号。
[0018]便携式终端可以包括壳体,并且相机模块可以设置在壳体中。
[0019]在另一个总的方面,成像透镜系统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一透镜、具有屈光力的第二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的第三透镜、具有屈光力的第四透镜、具有屈光力的第五透镜和具有负屈光力的第六透镜,其中,满足2.0<DL1LP/BFL<5.4,其中,DL1LP是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最后透镜的像侧面的距离,最后透镜为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镜,以及BFL是从最后透镜的像侧面到成像面的距离。
[0020]第四透镜可以具有负屈光力。
[0021]第五透镜可以具有正屈光力。
[0022]第四透镜可以具有凹入的像侧面。
[0023]BFL/TTL可以大于0.15且小于0.40。
[0024]TTL/f可以大于1.0且小于1.3。
[0025]相机模块可以包括成像透镜系统,以及具有设置在成像透镜系统的成像面处的成像表面的图像传感器,其中,图像传感器可以将由成像透镜系统的透镜在成像表面的有效成像区域上形成的物体的图像转换为电信号,以及其中,成像透镜系统可以朝向图像传感器移动,并且(BFLx

BFLm)/BFLx可以大于0.6并且小于0.8,其中,BFLx是在成像透镜系统定位为离图像传感器最远的状态下从最靠近图像传感器的最后透镜的像侧面到图像传感器的距离,以及BFLm是在成像透镜系统定位为离图像传感器最近的状态下从最后透镜的像侧面到图像传感器的距离。
[0026]在另一个总的方面,相机模块包括成像透镜系统和图像传感器,成像透镜系统包括从物侧依次排列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成像透镜系统可朝向所述图像传感器移动,并且满足0.6<(BFLx

BFLm)/BFLx<0.8,其中,BFLx是在成像透镜系统定位为离图像传感器最远的状态下从最靠近图像传感器的最后透镜的像侧面到图像传感器的距离,以及BFLm是在成像透镜系统定位为离图像传感器最近的状态下从最后透镜的像侧面到图像传感器的距离。
[0027]成像透镜系统还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设置在第六透镜的朝向图像传感器的像侧上的附加透镜,以及其中,BFL/TTL可以大于0.15,并且BFL可以大于1.9mm。
[0028]便携式终端可以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中的相机模块、以及一个或多个其它相机模块。
[0029]在另一个总的方面,相机模块包括容纳第二镜筒的第一镜筒、设置在第二镜筒中的成像透镜系统、以及设置在第一镜筒中并且包括设置在成像透镜系统的成像面处的成像表面的图像传感器,其中,第二镜筒可移动以至少部分地从第一镜筒突出,其中,成像透镜系统包括七个或更多个透镜,以及其中,满足0.15<BFL/TTL和1.9mm<BFL。其中,BFL是从最靠近图像传感器的最后透镜的像侧面到成像面的距离,以及TTL是从最远离图像传感器的最前透镜的物侧面到成像面的距离。
[0030]所述七个或更多个透镜可以至少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一透镜、具有屈光力的第二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的第三透镜、具有屈光力的第四透镜、具有屈光力的第五透镜和具有负屈光力的第六透镜,其中,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可以从物侧依次设置。
[0031]根据以下详细描述、所附附图和权利要求书,其它特征和方面将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0032]图1是配备有根据一个或多个示例实施例的相机模块的便携式终端的立体图。
[0033]图2和图3是沿图1的线I

I

截取的便携式终端的剖视图。
[0034]图4和图5分别是图2和图3所示的成像透镜系统的放大视图。
[0035]图6是根据第一示例实施例的成像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成像透镜系统,包括:从物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其中,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八透镜中的至少一个具有至少一个非球面表面,其中,满足0.15<BFL/TTL和1.9mm<BFL<2.8mm,其中,BFL是从所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到成像面的距离,以及TTL是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所述成像面的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系统,其中满足5.0mm≤ImgHT≤9.0mm,其中,ImgHT是所述成像面的高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透镜系统,其中满足0.1<T1/ImgHT<0.2,其中,T1是所述第一透镜在光轴的中心处的厚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系统,其中满足0<f1/f<2.0,其中,f1是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以及f是所述成像透镜系统的焦距。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系统,其中满足

3.5<f2/f<0,其中,f2是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以及f是所述成像透镜系统的焦距。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系统,其中满足0.8<TTL/f<1.2,其中,f是所述成像透镜系统的焦距。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透镜系统,其中满足(TTL

BFL)/2ImgHT<0.65,其中,2ImgHT是所述成像面的对角线长度。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系统,其中满足0<f7/f<0.8,其中,f7是所述第七透镜的焦距,以及f是所述成像透镜系统的焦距。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系统,其中满足1.3<SUMT/BFL<2.8,其中,SUMT是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八透镜在光轴的中心的厚度之和。10.相机模块,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系统;以及图像传感器,包括设置在所述成像透镜系统的成像面处的成像表面,其中,所述图像传感器将由所述成像透镜系统的透镜在所述成像表面的有效成像区域上形成的物体的图像转换为电信号。11.便携式终端,包括:壳体;以及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相机模块,设置在所述壳体中。12.成像透镜系统,包括: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二透镜,具有屈光力;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四透镜,具有屈光力;第五透镜,具有屈光力;以及第六透镜,具有负屈光力,
其中,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中的至少一个具有至少一个非球面表面,以及其中,满足2.0<DL1LP/BFL<5.4,其中,DL1LP是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最后透镜的像侧面的距离,所述最后透镜为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镜,以及BFL是从所述最后透镜的像侧面到所述成像面的距离。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透镜系统,其中,所述第四透镜具有负屈光力。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透镜系统,其中,所述第五透镜具有正屈光力。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透镜系统,其中,所述第四透镜具有凹入的像侧面。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透镜系统,其中满足0.15<BFL/TTL<0.40,其中,TTL是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所述成像面的距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申吉洙赵镛主
申请(专利权)人: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