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康复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6118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6 22:26
本方案公开了康复辅助设备领域的一种康复枕,包括传动组件、“U”形的底座以及均为椭圆柱状的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水平且并排于底座内;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的外壁上套设有柔性套垫;传动组件包括驱动杆、驱动柄、传动杆、传动柄、连接杆、连接柄和转动杆组成,传动杆和辅助杆与第一支撑筒端面的连接处分别位于第一支撑筒两端面的长轴上,传动杆和辅助杆与第一支撑筒端面的连接处位于第一支撑筒中心线的两侧;连接杆与第二支撑筒端面的连接处位于第一支撑筒端面的长轴上。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之间的传动通过传动组件实现。本申请的康复枕可以便捷的实现对患者头部倾角的调整并实现对不同患者的头部支撑。头部支撑。头部支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康复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康复辅助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康复枕。

技术介绍

[0002]康复枕是用于辅助患者康复的常用装置,尤其常见于麻醉复苏患者的康复中。在麻醉复苏患者中,大多采取去枕平仰卧位并抬高床头10
°
~15
°
,以保证气道通畅和增加分钟通气量,但该方式容易导致患者下颌轻度下压,影响气道开放度,且长期无枕姿态,容易出现颈部不适。针对上述技术问题,申请号为202021880298.7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术后麻醉复苏患者用气道安全护理枕,其利用调节件的调节,使得弧形弹性板的挤压程度改变,从而与患者脖子后背接触更加贴合并起到一定的支撑效果,避免患者下颌下压过度,防止气道开放度受到影响。
[0003]上述专利通过控制弧形弹性板的变形程度可以快速实现对不同患者颈部的支撑,但是仍存在以下问题:
[0004]1、由于患者平躺后,需要对患者的颈部和头部同时进行支撑,才能确保患者具有正确的卧姿,而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头部和颈部尺寸差异较大,上述专利中用于支撑患者头部的薄板位置固定,当弧形弹性板实现对患者颈部的支撑后,薄板难以刚好实现对患者头部的支撑。
[0005]2、麻醉领域面对患者情况各不相同,麻醉后患者进行复苏治疗时,也存在着不同体位的复苏方式,如蛛网膜下腔麻醉、腰硬联合麻醉、以及全身麻醉等要求患者术后平卧位,部分急症饱胃患者、部分行头颈部手术患者等在进行麻醉复苏时需采取侧卧位,特殊气道损伤修补术后采用头前倾半坐卧位等;当面临非平卧姿态时,上述专利难以适用。
[0006]3、在康复阶段,根据对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估,需要不断调整患者的卧姿或者头部倾斜角度,上述专利由于薄板位置固定而难以实现调整。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意在提供一种康复枕,以实现对不同患者头部的支撑。
[0008]本方案中的一种康复枕,包括传动组件、“U”形的底座以及均为椭圆柱状的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水平且并排于底座内;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的外壁上套设有柔性套垫;
[0009]传动组件包括驱动杆、驱动柄、传动杆、传动柄、连接杆、连接柄和转动杆组成,驱动柄的一端与传动杆固定连接,传动杆远离驱动柄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筒的一端;驱动柄的另一端与驱动杆固定连接,驱动杆远离驱动柄的一端贯穿所述底座的侧壁并与其转动连接,驱动杆上安装有棘轮,底座上设有与棘轮配合使用的棘爪,传动杆、驱动柄和驱动杆构成“Z”字形;所述连接杆贯穿第二支撑筒并与其转动连接,连接柄和传动柄分别转动连接在连接杆的两端,传动柄远离连接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传动杆上,传动柄位于驱动柄和第一支撑筒之间,传动杆、传动柄和连接杆构成“Z”字形;转动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
底座上,转动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连接柄远离连接杆的一端,转动杆、连接柄和连接杆构成“Z”字形;所述第一支撑筒远离传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辅助杆,辅助杆转动连接在底座上,辅助杆与所述驱动杆共轴线;
[0010]传动杆和辅助杆与第一支撑筒端面的连接处分别位于第一支撑筒两端面的长轴上,传动杆和辅助杆与第一支撑筒端面的连接处位于第一支撑筒中心线的两侧;所述连接杆与第二支撑筒端面的连接处位于第一支撑筒端面的长轴上。
[0011]本方案的工作原理及其有益效果:使用时,通过转动驱动杆,驱动杆带动驱动柄转动,驱动柄带动传动杆以及第一支撑筒转动,第一支撑筒转动的过程中通过传动柄带动第二支撑筒转动。由于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均为椭圆柱,在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转动的过程中,两者顶部形成的敞口空间不断变化,进而可以容纳不同患者的不同尺寸的头部,而敞口两侧的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对患者头部实现支撑。与此同时,在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转动的过程中,由于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的相对位置在不断改变,使得康复枕对患者的支撑面和倾角不断变化,可以实现患者对多种卧姿的需求。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本方案中的康复枕除了能满足患者平卧、侧卧的需求外,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之间较大的敞口空间能为头前倾半坐卧位患者提供充足的呼吸空间,有利于保持呼吸顺畅,而柔性套垫使患者的头部更加舒适。
[0012]使用康复枕的过程中,为了避免患者头部左右晃动,可以在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之间的空隙填塞衣物等,实现对患者头部的固定。
[0013]进一步,所述柔性套垫上套接有密封套,密封套上套接有橡胶套,密封套和橡胶套的两端密闭连接,密封套和橡胶套之间留有间隙,该间隙处连接有用于充气的导气组件。通过在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上设置密封套和橡胶套,使得密封套和橡胶套之间构成密闭空间,当第一支撑筒只依靠第二支撑筒以及柔性套垫对患者进行支撑,舒适感较差时,利用充气装置,通过导气组件向密封套和橡胶套之间的密闭空间充气,橡胶套膨胀后对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上方的空隙进行一定填充,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使用舒适度,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
[0014]进一步,所述密封套和橡胶套之间设有四块柔性的隔离块,四块隔离块将密封套和橡胶套之间的间隙均分成四个密闭空间,四个密闭空间均连通有所述导气组件。将密封套和橡胶套之间的间隙均分成四个密闭空间,有助于更精准的对需要充气的部位进行充气。
[0015]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撑筒远离传动杆的一端以及第二支撑筒远离连接柄的一端均设有盲孔;所述导气组件包括进气管和连接在进气管一端的导气管,导气管为橡胶材质,导气管远离进气管的一端连通密封套和橡胶套之间的密闭空间,进气管远离导气管的一端贯穿第一支撑筒或第二支撑筒的壁体并经盲孔伸出。通过进气管和导气管的设置,可以快速通过外部充气装置为橡胶套充气;而导气管靠近橡胶套,采用橡胶材质可以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
[0016]进一步,所述导气管远离进气管的一端为敞口状。敞口状更有利于气体进入,减轻对橡胶套的冲击力。
[0017]进一步,所述进气管上设有单向进气阀。通过单向进气阀的设置,可以有效避免密封套和橡胶套之间的气体逸出。
[0018]进一步,所述进气管连通有分流管,分流管位于单向进气阀和导气管之间,分流管上设有泄气阀。通过泄气阀的设置,再配合单向进气阀,可以更好的满足对橡胶套充、放气的需要。
[0019]进一步,所述康复枕还包括U型槽,U型槽的内壁上设有四个容纳槽,四个容纳槽分别靠近U型槽的四角,容纳槽内活动放置有升降块,升降块上水平固定连接有调节杆,四根调节杆转动连接在底座上,底座的下表面与U型槽的上表面之间留有间隙,U型槽的上表面上设有滑槽,滑槽内滑动连接有楔形块。
[0020]在患者使用康复枕的过程中,当调节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顶部的敞口空间以满足患者头部的尺寸需求时,此时的支撑面相对于床面的倾斜角度可能存在不足,通过U型槽的设置,推动楔形块在滑槽内滑动,进而将底座的一侧抬升,而另一侧用于重力作用下,升降块仍位于容纳槽的底部,此时,底座以远离楔形块的调节杆为轴心进行转动,带动U型槽上方的康复枕进行转动,形成需要的倾角。
[0021]进一步,所述驱动杆上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康复枕,其特征在于:包括传动组件、“U”形的底座以及均为椭圆柱状的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水平且并排于底座内;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的外壁上套设有柔性套垫;传动组件包括驱动杆、驱动柄、传动杆、传动柄、连接杆、连接柄和转动杆组成,驱动柄的一端与传动杆固定连接,传动杆远离驱动柄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筒的一端;驱动柄的另一端与驱动杆固定连接,驱动杆远离驱动柄的一端贯穿所述底座的侧壁并与其转动连接,驱动杆上安装有棘轮,底座上设有与棘轮配合使用的棘爪,传动杆、驱动柄和驱动杆构成“Z”字形;所述连接杆贯穿第二支撑筒并与其转动连接,连接柄和传动柄分别转动连接在连接杆的两端,传动柄远离连接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传动杆上,传动柄位于驱动柄和第一支撑筒之间,传动杆、传动柄和连接杆构成“Z”字形;转动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底座上,转动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连接柄远离连接杆的一端,转动杆、连接柄和连接杆构成“Z”字形;所述第一支撑筒远离传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辅助杆,辅助杆转动连接在底座上,辅助杆与所述驱动杆共轴线;传动杆和辅助杆与第一支撑筒端面的连接处分别位于第一支撑筒两端面的长轴上,传动杆和辅助杆与第一支撑筒端面的连接处位于第一支撑筒中心线的两侧;所述连接杆与第二支撑筒端面的连接处位于第一支撑筒端面的长轴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康复枕,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套垫上套接有密封套,密封套上套接有橡胶套,密封套和橡胶套的两端密闭连接,密封套和橡胶套之间留有间隙,该间隙处连接有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超阮秋菊姚帮亚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锐诚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