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补体因子D抑制剂的化合物、其药物组合物和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59966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6 22: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作为补体因子D抑制剂的化合物、其药物组合物和应用,并具体公开了式(I)所示的化合物、其互变异构体、其立体异构体、其前药,或前述任一者的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前述任一者的溶剂化物,该化合物对补体因子D具有很好的抑制活性,且具有优良的药代和药效活性。效活性。效活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作为补体因子D抑制剂的化合物、其药物组合物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药物领域,具体涉及可抑制补体因子D活性的化合物、其药物组合物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补体是广泛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种蛋白质,介导免疫和炎症反应,多数为糖蛋白,由肝细胞、巨噬细胞以及肠粘膜上皮细胞等多种细胞产生。补体是抗体实现其溶细胞作用必要的补充条件,故被命名为补体,但实际介导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补体系统的3种激活途径包括经典途径、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途径(MBL)和替代(旁路)途径。补体因子D在补体旁路途径级联活化中起着早期和核心作用。旁路补体途径的活化由C3内的硫酯键自发水解产生C3(H2O)来引发,C3(H2O)与因子B缔合形成C3(H2O)B复合物。补体因子D的作用是断裂C3(H2O)B复合物内的因子B以形成Ba和Bb。Bb除了与C3b结合形成C3转化酶,还参与预活化B淋巴细胞的增殖,而Ba抑制其增殖。D因子在脂肪中表达水平高,能刺激葡萄糖运输,促进脂肪细胞中甘油三酯的积累,抑制脂肪分解。
[0003]补体系统失调在Ig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式(I)所示的化合物、其互变异构体、其立体异构体、其前药,或前述任一者的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前述任一者的溶剂化物:其中:R1为H、D、C1‑6烷基或被1、2或3个R1‑1取代的C1‑6烷基;各R1‑1独立地为卤素、

CN、

OH、C1‑6烷氧基或

NH2;R2和R3各自独立地为H、D、卤素、C1‑6烷基或被1、2或3个R2‑1取代的C1‑6烷基;各R2‑1独立地为卤素、

CN、

OH、C1‑6烷氧基或

NH2;R4为H或卤素;m为0、1、2或3;R5和R7各自独立地为H、卤素、

CN、C1‑6烷基或C1‑6烷氧基;R6为C7‑
12
环烷基、被1、2或3个R6‑1取代的C7‑
12
环烷基、“杂原子选自N、O和S中的1种、2种或3种,杂原子数为1、2或3个的7

12元杂环烷基”或被1、2或3个R6‑2取代的“杂原子选自N、O和S中的1种、2种或3种,杂原子数为1、2或3个的7

12元杂环烷基”;R6‑1和R6‑2各自独立地为羟基、氧代(=O)、卤素、C1‑6烷基、C1‑6烷氧基、C1‑6卤代烷基、C1‑6卤代烷氧基、C3‑6环烷基或

(CH2)
p

C3‑6环烷基;p为1、2、3或4;R6、R6‑1和R6‑2中,所述环烷基独立地为单环、桥环或螺环;R6中,所述杂环烷基为单环、桥环或螺环;R8为H、卤素或C1‑6烷基;R9为H、卤素、C1‑6烷基或被1、2或3个R9‑1取代的C1‑6烷基;各R9‑1独立地为卤素、

CN、

OH或

NH2;n为0、1、2、3或4;L为

(CR
a
R
b
)
q

;q为0、1、2或3;R
a
和R
b
各自独立地为H、D或卤素,或者R
a
和R
b
连接在一起形成C3‑6亚环烷基,所形成的亚环烷基为单环、桥环或螺环;R
10


COOH或

C(=O)OR
c
;R
c
为C1‑6烷基或被1、2或3个R
c
‑1取代的C1‑6烷基;各R
c
‑1独立地为卤素、

OH或

C(=O)OC(CH3)3;X为CR
d
或N;R
d
为H、卤素或C1‑6烷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式(I)所示的化合物、其互变异构体、其立体异构体、其前药,或前述任一者的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前述任一者的溶剂化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式(I)所示的化合物满足下述条件中的一种或多种:(1)R1为H;(2)R2和R3各自独立地为H、C1‑3烷基或被1、2或3个R2‑1取代的C1‑3烷基;各R2‑1独立地为卤
素或

OH,所述卤素优选为F;(3)m为0或1;(4)R5和R7各自独立地为H或卤素,所述卤素优选为F;(5)R6为“杂原子选自N、O和S中的1种、2种或3种,杂原子数为1、2或3个的8

11元杂环烷基”或被1、2或3个R6‑2取代的“杂原子选自N、O和S中的1种、2种或3种,杂原子数为1、2或3个的8

11元杂环烷基”,其中,所述杂环烷基为桥环或螺环;较佳地,所述8

11元杂环烷基为6

氮杂螺[2.5]辛基、5

氮杂螺[2.5]辛基、6

氮杂螺[3.4]辛基、2

氮杂螺[3.4]辛基、2

氧杂
‑6‑
氮杂螺[3.4]辛基、6

氧杂
‑2‑
氮杂螺[3.4]辛基、4

氧杂
‑7‑
氮杂螺[2.5]辛基、2

氮杂螺[4.4]壬基、2

氮杂螺[3.5]壬基、2

氧杂
‑7‑
氮杂螺[3.5]壬基、1

氧杂
‑7‑
氮杂螺[3.5]壬基、7

氮杂螺[3.5]壬基、2,7

二氮杂螺[3.5]壬基、2

氧杂
‑8‑
氮杂螺[4.5]癸基、3

氧杂
‑9‑
氮杂螺[5.5]十一烷基、2

氧杂
‑9‑
氮杂螺[5.5]十一烷基、3,9

二氮杂螺[5.5]十一烷基、3

氮杂双环[3.2.1]辛基、3

氮杂螺[5,5]十一烷基、8

氮杂螺[4.5]癸基或1

氧杂
‑6‑
氮杂螺[3,4]辛基;(6)各R6‑2独立地为羟基或C1‑3烷基,较佳地,各R6‑2独立地为羟基、甲基、乙基、正丙基或异丙基;(7)R8为H;(8)R9为H或卤素,所述卤素优选为F;(9)n为0或1;(10)q为1;(11)R
a
和R
b
各自独立地为H;(12)R
10


COOH;(13)R
d
为H。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式(I)所示的化合物、其互变异构体、其立体异构体、其前药,或前述任一者的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前述任一者的溶剂化物,其特征在于,R6为“杂原子选自N、O和S中的1种、2种或3种,杂原子数为1、2或3个的8

11元杂环烷基”或被1、2或3个R6‑2取代的“杂原子选自N、O和S中的1种、2种或3种,杂原子数为1、2或3个的8

11元杂环烷基”,其中,所述杂环烷基为桥环或螺环;较佳地,R6为“杂原子选自N、O和S中的1种、2种或3种,杂原子数为1、2或3个的8

10元杂环烷基”或被1、2或3个R6‑2取代的“杂原子选自N、O和S中的1种、2种或3种,杂原子数为1、2或3个的8

10元杂环烷基”。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式(I)所示的化合物、其互变异构体、其立体异构体、其前药,或前述任一者的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前述任一者的溶剂化物,其特征在于,R1为H;R2和R3各自独立地为H、C1‑3烷基或被1、2或3个R2‑1取代的C1‑3烷基;各R2‑1独立地为卤素或

OH;R4为H或卤素;m为0或1;R5和R7各自独立地为H或卤素;R6为“杂原子选自N、O和S中的1种、2种或3种,杂原子数为1、2或3个的8

11元杂环烷基”或被1、2或3个R6‑2取代的“杂原子选自N、O和S中的1种、2种或3种,杂原子数为1、2或3个的8

11元杂环烷基”,其中,所述杂环烷基为桥环或螺环;各R6‑2独立地为羟基或C1‑3烷基;
R8为H;R9为H或卤素;n为0或1;L为

(CR
a
R
b
)
q

,q为1;R
a
和R
b
各自独立地为H;R
10


COOH;X为CR
d
或N;R
d
为H。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式(I)所示的化合物、其互变异构体、其立体异构体、其前药,或前述任一者的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前述任一者的溶剂化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式(I)所示的化合物满足下述条件中的一种或多种:(1)R1、R2、R3、R5、R7、R6‑1、R6‑2、R8、R9、R
c
和R
d
中,各所述烷基独立地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或叔丁基,优选为甲基或乙基;(2)R1‑1、R2‑1、R5、R7、R6‑1和R6‑2中,各所述烷氧基独立地为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异丙氧基、正丁氧基、异丁氧基或叔丁氧基;(3)R1‑1、R2、R3、R2‑1、R4、R5、R7、R6‑1、R6‑2、R8、R9、R9‑1、R
a
、R
b
、R
c
‑1和R
d
中,各所述卤素独立地为F、Cl、Br或I,优选为F;(4)R6中,各所述杂环烷基独立地为“杂原子选自N、O和S中的1种、2种或3种,杂原子数为1或2个的8

11元杂环烷基”,所述杂环烷基为桥环或螺环;较佳地,所述杂环烷基通过N原子与母体相连接;所述杂环烷基优选为与母体相连接;所述杂环烷基优选为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式(I)所示的化合物、其互变异构体、其立体异构体、其前药,或前述任一者的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前述任一者的溶剂化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式(I)所示的化合物满足下述条件中的一种或多种:(1)R2为H,R3为H、

CH3、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娄军吴靖康柳力孙友友陈永凯张轶涵卢晓琴周锋陈颖张丽倩杨凡王朝东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朗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