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端氨基聚醚和二醇类化合物的联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157023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6 22: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端氨基聚醚和二醇类化合物的联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氧化烯烃与组分I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开环聚合反应,制得混合物A;所述组分I为C3~C4亚烷基二醇和/或水;从混合物A中分离出全部或部分二醇类化合物后,获得混合物B;所述混合物B的数均分子量为200~335;使用混合物B制备端氨基聚醚。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条更加经济可行的端氨基聚醚生产路线,该生产方法不仅可以简单、高效的制备伯胺型小分子端氨基聚醚,而且还可以联产二醇类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和应用价值。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和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端氨基聚醚和二醇类化合物的联产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化学合成
,具体涉及一种端氨基聚醚和二醇类化合物的联产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端氨基聚醚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性化学产品,在化工、医药、农药以及日化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端氨基聚醚的主链为聚醚骨架,末端被氨基封端;根据末端氨基的类型,又可分为伯氨型端氨基聚醚和仲胺型端氨基聚醚。其中,伯氨型端氨基聚醚的活性更高,需求更广。
[0003]目前,端氨基聚醚的制备方法主要为直接氨化法,即以连续化的气、液、固三相的临氢氨化反应制备。该方法获得的端氨基聚醚的产品质量稳定且制备工艺较为环保,但是在制备小分子(数均分子量<500)端氨基聚醚时,反应的伯胺选择性不高。如中国专利CN102389802B为了克服分子量介于150~500的端氨基聚醚反应活性低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复合载体负载镍、钼、铬等金属的催化剂,其伯胺选择性最高仅为98.79%。中国专利CN104231256B公开了一种端氨基聚醚的连续制备方法,该方法将原料在固定床反应器顶部雾化后,与临氢氨化催化剂接触发生反应,其中小分子端氨基聚醚的伯胺选择性最高仅为95.7%。
[0004]因此,提供一种更加经济可行、且伯胺选择性相对更高的小分子端氨基聚醚的制备工艺仍然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端氨基聚醚和二醇类化合物的联产方法。本专利技术不仅可实现端氨基聚醚与二醇类化合物的联产,为端氨基聚醚的生产提供一条更加经济可行的技术路线;而且提高了小分子端氨基聚醚的伯胺选择性。
[0006]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端氨基聚醚和二醇类化合物的联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8](1)将氧化烯烃与组分I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开环聚合反应,制得混合物A;所述组分I为C3~C4亚烷基二醇和/或水;
[0009](2)从混合物A中分离出全部或部分二醇类化合物后,获得混合物B;所述混合物B的数均分子量为200~335;
[0010](3)使用混合物B制备端氨基聚醚。
[0011]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氧化烯烃为C3~C4氧化烯烃。
[0012]进一步地,所述氧化烯烃为1,2

环氧丙烷、1,2

环氧丁烷、2,3

环氧丁烷或2,2

二甲基环氧乙烷中的至少一种。所述C3~C4亚烷基二醇选自1,2

丙二醇、1,2

丁二醇、2,3

丁二醇或2

甲基

1,2

丙二醇中的至少一种。
[0013]优选地,步骤(2)中,所述混合物B的数均分子量为223~300,优选223~250。
[0014]本专利技术研究发现,以C3~C4氧化烯烃与所述组分I为原料进行反应,从反应混合物A中分离出二醇类化合物后,获得的混合物B有利于提高小分子聚醚多元醇的伯胺选择性,特别是当混合物B的数均分子量为200~335时,能够使得混合物B中以三C3~C4亚烷基二醇、四C3~C4亚烷基二醇和五C3~C4亚烷基二醇中的至少两种为主要组分,主要组分在混合物B中的质量占比≥70wt%,有利于伯胺选择性的进一步优化。
[0015]本专利技术中混合物B的数均分子量通过从混合物A中全部或部分分离二醇类化合物的方式进行调控,分离出的二醇类化合物的纯度较高,可单独作为工业化学品使用。
[0016]本专利技术整个生产过程不经物料循环,便可实现原料的高效利用,工艺简单,且避免了循环杂质的产生和累积。同时,该联产方法所获得的二醇类化合物和端氨基聚醚均有较高的质量,原子利用率高。可见,本专利技术从优化原料来源的角度,提供了一条更加经济可行的端氨基聚醚生产路线,该生产方法不仅可以简单、高效的制备伯胺型小分子端氨基聚醚,而且还可以联产二醇类化合物,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0017]可与本专利技术所述组分I进行开环聚合反应的氧化烯烃均可用于本专利技术。为了高质量获得端氨基聚醚,本专利技术优选使用C3~C4氧化烯烃,更进一步可选自1,2

环氧丙烷、1,2

环氧丁烷、2,3

环氧丁烷或2,2

二甲基环氧乙烷中的至少一种。
[0018]本专利技术的组分I为C3~C4亚烷基二醇和/或水。所述C3~C4亚烷基二醇可以优选为1,2

丙二醇、1,2

丁二醇、2,3

丁二醇或2

甲基

1,2

丙二醇中的至少一种。当使用的组分I中含有C3~C4亚烷基二醇时,可以使C3~C4亚烷基二醇的碳原子数与C3~C4氧化烯烃的碳原子数相同,也可以使C3~C4亚烷基二醇的碳原子数与C3~C4氧化烯烃的碳原子数不相同。如当使用的组分I为1,2

丁二醇和水时,与之反应的C3~C4氧化烯烃可以为1,2

环氧丁烷;当使用的组分I为纯的1,2

丙二醇时,与之反应的C3~C4氧化烯烃也可以为1,2

环氧丁烷。因此,本专利技术所制得的混合A中含有:C3~C4亚烷基二醇、二C3~C4亚烷基二醇、三C3~C4亚烷基二醇、四C3~C4亚烷基二醇、五C3~C4亚烷基二醇、六C3~C4亚烷基二醇和更高级的聚合物。其中,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二醇类化合物为C3~C4亚烷基二醇、二C3~C4亚烷基二醇和三C3~C4亚烷基二醇。
[0019]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二C3~C4亚烷基二醇的分子结构式为HO

R1‑
O

R2‑
OH,三C3~C4亚烷基二醇的分子结构式为HO

R1‑
O

R2‑
O

R3‑
OH,四C3~C4亚烷基二醇的分子结构式为HO

R1‑
O

R2‑
O

R3‑
O

R4‑
OH,五C3~C4亚烷基二醇的分子结构式为
[0020]HO

R1‑
O

R2‑
O

R3‑
O

R4‑
O

R5‑
OH,六C3~C4亚烷基二醇的分子结构式为HO

R1‑
O

R2‑
O

R3‑
O

R4‑
O

R5‑
O

R6‑
OH。其中,R1~R6为C3~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端氨基聚醚和二醇类化合物的联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氧化烯烃与组分I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开环聚合反应,制得混合物A;所述组分I为C3~C4亚烷基二醇和/或水;(2)从混合物A中分离出全部或部分二醇类化合物后,获得混合物B;所述混合物B的数均分子量为200~335;(3)使用混合物B制备端氨基聚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氧化烯烃为C3~C4氧化烯烃,优选1,2

环氧丙烷、1,2

环氧丁烷、2,3

环氧丁烷或2,2

二甲基环氧乙烷中的至少一种;所述C3~C4亚烷基二醇选自1,2

丙二醇、1,2

丁二醇、2,3

丁二醇或2

甲基

1,2

丙二醇中的至少一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混合物B的数均分子量为223~300,优选223~25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氧化烯烃与组分I的摩尔比为(1~5):1;优选为(2.3~4.0):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反应的温度为110~140℃,反应的相对压力为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邢益辉张蒙蒙范春元芮辉辉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红宝丽聚氨酯有限公司红宝丽集团泰兴化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