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0001]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911152316.1”,申请日为2019年11月20日,专利技术名称为“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之申请的分案申请。
[0002]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技术介绍
[0003]以往,作为能够适用于数码相机等的变焦镜头,已知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的5组结构的变焦镜头。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具有上述结构的变焦镜头。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
‑
156426号公报
[0005]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7
‑
053889号公报
[0006]上述结构的变焦镜头通常用于可应对广角区域至标准区域乃至中长焦区域为止的所谓标准变焦镜头中。近年来,对在广角端具有宽视角及在确保高光学性能的同时更小地构成光学系统整体的要求越发强烈。并且,即使在广角端下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仅具备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的5个透镜组作为透镜组,在所述第2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至所述第4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之间配置有孔径光圈,在变倍时,改变相邻的透镜组的光轴方向上的所有间隔,从而使所述第1透镜组、所述第2透镜组、所述第3透镜组及所述第4透镜组沿光轴移动,使所述第5透镜组相对于像面固定,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仅所述第4透镜组沿光轴移动,所述第2透镜组包括:物体侧的面为凸面的弯月透镜且配置在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第1负透镜;物体侧的面为凹面且与所述第1负透镜的像侧相邻配置的第2负透镜;及物体侧的面为凹面且配置得比所述第2负透镜更靠像侧的第3负透镜,所述第3透镜组仅具备包括1片负透镜和3片正透镜的4片透镜来作为具有屈光力的元件,所述第3透镜组的所述负透镜和所述第3透镜组的所述3片正透镜当中的1片正透镜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接合,在将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1、将所述第5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5、将所述第4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4、将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3、将在广角端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以空气换算距离计的后焦距设为BFw、将在广角端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与以空气换算距离计的后焦距之和设为TLw的情况下,满足下述条件式(1
‑
3)、(2)、(16
‑
2)及(4
‑
2),0.621≤f1/f5≤1.422
ꢀꢀꢀ
(1
‑
3)
‑
0.7<f4/f5<
‑
0.1
ꢀꢀ
(2)
‑
0.682≤f3/f4<
‑
0.4
ꢀꢀ
(16
‑
2)0.168≤BFw/TLw<0.25
ꢀꢀ
(4
‑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中,在将在广角端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所述变焦镜头的焦距设为fw、将在广角端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最大半视角设为ωw的情况下,满足下述条件式(12),0.5<BFw/(fw
×
tan|ωw|)<1.6
ꢀꢀ
(1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中,满足下述条件式(12
‑
3),0.829≤BFw/(fw
×
tan|ωw|)<1.6
ꢀꢀ
(12
‑
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焦镜头,其中,在将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2的情况下,
满足下述条件式(14),
‑
1.3<f2/f3<
‑
0.4
ꢀꢀꢀꢀ
(14)。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焦镜头,其中,满足下述条件式(17),0.2<f2/f4<0.8
ꢀꢀꢀꢀ
(17)。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焦镜头,其中,所述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所述第1负透镜、所述第2负透镜、双凸透镜及所述第3负透镜。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焦镜头,其中,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是像侧的面为凸面的正弯月透镜。8.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仅具备从物体侧朝向...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