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逆变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4398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6 21: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逆变器电路,涉及电压供给领域,该智能逆变器电路包括:供电模块,用于供给直流电;方波输出模块,用于生成PWM信号,输出给驱动模块;驱动模块,用于对PWM信号放大,驱动D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逆变器电路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压供给领域,具体是一种智能逆变器电路。

技术介绍

[0002]逆变器是把直流电能(电池、蓄电瓶)转变成交流电(一般为220V、50Hz正弦波)。逆变器是一种DC

AC的变压器,是一种电压逆变的过程。
[0003]现有的逆变器往往通过PWM信号驱动,来生成交流信号,在PWM信号偏弱时,会导致无法完全驱动对应开关管导通,致使生成的交流电不能够达到预期的220V,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逆变器电路,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逆变器电路,包括:供电模块,用于供给直流电;方波输出模块,用于生成PWM信号,输出给驱动模块;驱动模块,用于对PWM信号放大,驱动DC

AC模块工作;快速泄流模块,用于在驱动模块驱动间隔时,对驱动模块泄流;DC

AC模块,用于将直流电转化为交流电;交流输出模块,用于输出交流电;安全防护模块,用于在供电模块供压异常时,接地泄流;供电模块连接安全防护模块、方波输出模块、驱动模块、DC

AC模块,方波输出模块连接驱动模块,驱动模块连接快速泄流模块、DC

AC模块,DC

AC模块连接交流输出模块。
[0006]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方波输出模块包括电阻R5、二极管D2、电容C3、电阻R2、电容C1、电阻R3、电容C2、电阻R4、集成电路U1,集成电路U1型号为TL494,电阻R5的一端连接供电模块,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电容C3的一端、集成电路U1的8号引脚、集成电路U1的11号引脚、集成电路U1的12号引脚,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二极管D2的正极接地,集成电路U1的2号引脚的一端连接电阻R2的一端、电容C1的一端、集成电路U1的13号引脚、集成电路U1的14号引脚、集成电路U1的15号引脚,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集成电路U1的4号引脚、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集成电路U1的5号引脚通过电容C2接地,集成电路U1的6号引脚通过电阻R4接地,集成电路U1的9号引脚、10号引脚连接驱动模块。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驱动模块包括电阻R6、三极管V2、电阻R7、电阻R8、电阻R9、三极管V4,电阻R6的一端连接供电模块,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V2的集电极,三极管V2的发射极连接DC

AC模块,三极管V2的基极连接电阻R7的一端、方波输出模块,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8的一端连接供电模块,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V4的集电极,三
极管V4的发射极连接DC

AC模块,三极管V4的基极连接电阻R9的一端、方波输出模块,电阻R9的另一端接地。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快速泄流模块包括三极管V3、三极管V5,三极管V3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V2的发射极,三极管V3的基极连接三极管V2的基极,三极管V3的集电极接地,三极管V5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V4的发射极,三极管V5的基极连接三极管V4的基极,三极管V5的集电极接地。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DC

AC模块包括MOS管V10、MOS管V11、MOS管V12、MOS管V13,MOS管V10的D极连接供电模块、MOS管V11的D极,MOS管V10的S极连接MOS管V12的D极、变压器W的输入端一端,MOS管V11的S极连接MOS管V13的D极、变压器W的输入端另一端,MOS管V12的S极接地,MOS管V13的S极接地,MOS管V10的G极连接驱动模块,MOS管V11的G极连接驱动模块,MOS管V12的G极连接驱动模块,MOS管V13的G极连接驱动模块。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交流输出模块包括变压器W、熔断器T,变压器W的输出端连接熔断器T。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安全防护模块包括二极管D1、三极管V1、电阻R1,三极管V1的集电极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供电模块,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电阻R1的一端、三极管V1的基极,电阻R1的另一端接地,三极管V1的发射极接地。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驱动模块放大方波输出模块的PWM信号,保证驱动DC

AC模块的PWM信号强度足够,保证DC

AC模块的MOS管导通时处于完全导通状态,生成的交流电达到预估值。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一种智能逆变器电路的原理图。
[0014]图2为一种智能逆变器电路的电路图。
[0015]图3为安全防护模块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7]请参阅图1,一种智能逆变器电路,包括:供电模块,用于供给直流电;方波输出模块,用于生成PWM信号,输出给驱动模块;驱动模块,用于对PWM信号放大,驱动DC

AC模块工作;快速泄流模块,用于在驱动模块驱动间隔时,对驱动模块泄流;DC

AC模块,用于将直流电转化为交流电;交流输出模块,用于输出交流电;安全防护模块,用于在供电模块供压异常时,接地泄流;供电模块连接安全防护模块、方波输出模块、驱动模块、DC

AC模块,方波输出模块
连接驱动模块,驱动模块连接快速泄流模块、DC

AC模块,DC

AC模块连接交流输出模块。
[0018]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方波输出模块包括电阻R5、二极管D2、电容C3、电阻R2、电容C1、电阻R3、电容C2、电阻R4、集成电路U1,集成电路U1型号为TL494,电阻R5的一端连接供电模块,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电容C3的一端、集成电路U1的8号引脚、集成电路U1的11号引脚、集成电路U1的12号引脚,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二极管D2的正极接地,集成电路U1的2号引脚的一端连接电阻R2的一端、电容C1的一端、集成电路U1的13号引脚、集成电路U1的14号引脚、集成电路U1的15号引脚,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集成电路U1的4号引脚、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集成电路U1的5号引脚通过电容C2接地,集成电路U1的6号引脚通过电阻R4接地,集成电路U1的9号引脚、10号引脚连接驱动模块。
[0019]通过电阻R5、二极管D2对供电模块输入的电压进行分压,二极管D2为稳压二极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逆变器电路,其特征在于:该智能逆变器电路包括:供电模块,用于供给直流电;方波输出模块,用于生成PWM信号,输出给驱动模块;驱动模块,用于对PWM信号放大,驱动DC

AC模块工作;快速泄流模块,用于在驱动模块驱动间隔时,对驱动模块泄流;DC

AC模块,用于将直流电转化为交流电;交流输出模块,用于输出交流电;安全防护模块,用于在供电模块供压异常时,接地泄流;供电模块连接安全防护模块、方波输出模块、驱动模块、DC

AC模块,方波输出模块连接驱动模块,驱动模块连接快速泄流模块、DC

AC模块,DC

AC模块连接交流输出模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逆变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方波输出模块包括电阻R5、二极管D2、电容C3、电阻R2、电容C1、电阻R3、电容C2、电阻R4、集成电路U1,集成电路U1型号为TL494,电阻R5的一端连接供电模块,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电容C3的一端、集成电路U1的8号引脚、集成电路U1的11号引脚、集成电路U1的12号引脚,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二极管D2的正极接地,集成电路U1的2号引脚的一端连接电阻R2的一端、电容C1的一端、集成电路U1的13号引脚、集成电路U1的14号引脚、集成电路U1的15号引脚,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集成电路U1的4号引脚、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集成电路U1的5号引脚通过电容C2接地,集成电路U1的6号引脚通过电阻R4接地,集成电路U1的9号引脚、10号引脚连接驱动模块。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逆变器电路,其特征在于,驱动模块包括电阻R6、三极管V2、电阻R7、电阻R8、电阻R9、三极管V4,电阻R6的一端连接供电模块,电阻R6的另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荣禄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睿盈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