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体增氧协同浮泥处理的设备及其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13343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6 21: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体增氧协同浮泥处理的设备,包括增氧单元、浮泥处理单元,增氧单元包括数个分布在水体中的增氧组件,所述增氧组件包括浮筒、旋转杆、旋转桨叶、电机箱、旋转电机、气仓;浮泥处理单元包括清泥船、高压水泵、高压水枪及推进器;还涉及上述水体增氧协同浮泥处理的处理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采用增氧单元与浮泥处理单元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实现对水体的增氧,而且还能够实现对水体浮泥的处理,保证水体的洁净。保证水体的洁净。保证水体的洁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体增氧协同浮泥处理的设备及其处理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体处理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水体增氧协同浮泥处理的设备及其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空气中氧气量一般在210ml/L,而淡水中溶解氧的饱和含量仅8~10ml/L,不足空气氧含量的1/20。海水中溶氧更少。水体特别是池塘则常常缺氧,其主要原因是物理、化学、生物作用产生不同大小的耗氧量,其中逸散于空气的为1.5%左右,养鱼耗损为5~15%,其它生物呼吸和有机分解为80~90%。因为养殖水体内表层水中溶氧较多,有时饱和度高达200%以上,底层水中溶氧较少,饱和度约为40~80%,如水体中有稳定的温跃层,底层溶氧会更低,甚至为零。在中层水溶解氧随水深增加而相应减少,因而中下层水易缺氧,对养殖底层鱼类多的水体,进行水下增氧尤为必要。
[0003]目前,现有的增氧方法是将空气直接打入水中,这一过程中,需要克服水压将空气注入水中,因此需要设置压力泵产生高于水压的压力将空气注入水中,运行成本与制作成本都较高,另外,采用这种方式在进行增氧的过程中,在打入空气时会带动水体的振动,而水底的淤泥会因为这种振动而导致出现部分淤泥漂浮到水中,形成浮泥,导致水体变得浑浊。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增氧效果好、运行成本低并能够及时对浮泥进行处理的水体增氧协同浮泥处理的设备及其处理方法。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水体增氧协同浮泥处理的设备,其创新点在于:包括增氧单元,所述增氧单元包括数个分布在水体中的增氧组件,所述增氧组件包括浮筒、旋转杆、旋转桨叶、电机箱、旋转电机、气仓,所述浮筒漂浮在水体中,在浮筒的底端安装有电机箱,旋转电机安装于电机箱中,所述气仓连接在电机箱的底端,气仓的一侧连接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进气口伸出水体液面外,在气仓的底端连接有数个竖直分布的曝气管,旋转杆竖直设置在气仓中,旋转杆的顶端穿过气仓后与旋转电机相连,旋转杆的底端伸出气仓外并连接有旋转桨叶,所述曝气管的出气口位于旋转桨叶的上方;浮泥处理单元,所述浮泥处理单元包括清泥船、高压水泵、高压水枪及推进器,高压水泵与高压水枪均固定于清泥船上,高压水泵配置有进水管,进水管的一端与高压水泵的进水口相连,进水管的另一端延伸至清泥船底部,高压水枪与高压水泵的出水口相连,推进器安装于清泥船尾部。
[0006]进一步的,所述旋转杆与电机箱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
[0007]进一步的,所述旋转杆与气仓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
[0008]进一步的,所述曝气管的出气口处安装有单向阀。
[0009]一种基于水体增氧协同浮泥处理的设备的处理方法,其创新点在于:包括下述步骤:S1:首先,将水体划分为多个区域,在每个区域中放置一个增氧组件,并对所有的增氧组件进行标号,同时在每个区域中设置有氧气浓度检测仪,用于对该区域的氧气浓度进行检测,各个氧气浓度检测仪均接入同一个控制器中,各个旋转电机也与该控制器相连,在清泥船上还配备有与控制器相连的显示器,用于显示各个区域的氧气浓度以及显示各个增氧组件的工作与否;S2:由各个氧气浓度检测仪对各个对应区域中的氧气浓度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发送给控制器,并由控制器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增氧;S3:若控制器判断为不需要进行增氧处理的区域,则该区域内的增氧组件不工作;若控制器判断为需要进行增氧处理的其余,则该区域内的增氧组件工作,由控制器给到信号给对应的旋转电机,由旋转电机工作,驱动旋转桨叶进行转动,使得旋转桨叶与气仓之间的形成负压,利用负压的作用使得空气从进气管进入气仓中,并从各个曝气管注入水体中,完成对水体的增氧处理;S4:在增氧结束后,清泥船开始在水体上移动,对所有进行增氧的区域进行浮泥清理,由高压水泵工作,通过进水管从水体中抽水,通过高压水枪向前方告诉喷射从而击碎浮泥并使其沉降至水体底部,从而完成对浮泥的处理。
[0010]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本专利技术中,采用增氧单元与浮泥处理单元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实现对水体的增氧,而且还能够实现对水体浮泥的处理,保证水体的洁净。
[0011]增氧单元的设计,采用浮筒、旋转杆、旋转桨叶、电机箱、旋转电机、气仓等部件的相互配合,利用旋转桨叶旋转所形成的负压作用来将水体液面上的空气注入水体中,无需再使用压力泵注入,降低了能耗,减少了运行成本。
[0012]对于旋转杆与电机箱、气仓之间设置的密封圈,则是为了提高密封效果,避免水体中的水从旋转杆与电机箱或气仓的缝隙中进入电机箱或气仓中,而影响到整个增氧组件的顺利工作。
[0013]本专利技术的处理方法,基于专用的处理设备,在实现了对水体增氧的基础上,还能够对水体中的浮泥进行处理,保证水体的洁净。
附图说明
[001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增氧单元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浮泥处理单元的示意图。
实施方式
[0017]下面的实施例可以使本专业的技术人员更全面地理解本专利技术,但并不因此将本专利技术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0018]如图1、图2所示的一种水体增氧协同浮泥处理的设备,包括增氧单元,增氧单元包括数个分布在水体中的增氧组件,增氧组件包括浮筒1、旋转杆2、旋转桨叶3、电机箱4、旋转电机5、气仓6。
[0019]浮筒1为一空心长方体结构,浮筒1漂浮在水体中,且浮筒1的上端面位于水体的液面至上,在浮筒1的底端安装有电机箱4,电机箱4为一空心长方体结构,旋转电机5安装于电机箱4中,气仓6为一空心长方体结构,气仓6连接在电机箱4的底端,气仓6的一侧连接有进气管7,进气管7的进气口伸出水体的液面之上,在气仓6的底端连接有数个竖直分布的曝气管8,各个曝气管8均与气仓6相连通,在曝气管8的出气口处还安装有单向阀,通过单向阀的设计,使得空气能够从曝气管8排出,而水体中水则无法从曝气管8进入气仓,实现单向流通。
[0020]旋转杆2竖直设置在气仓6中,旋转杆2的顶端穿过气仓6后与旋转电机5相连,并由旋转电机5驱动进行转动,旋转杆2的底端伸出气仓6外并连接有旋转桨叶3,曝气管8的出气口位于旋转桨叶3的上方。增氧单元的设计,采用浮筒1、旋转杆2、旋转桨叶3、电机箱4、旋转电机5、气仓6等部件的相互配合,利用旋转桨叶3旋转所形成的负压作用来将水体液面上的空气注入水体中,无需再使用压力泵注入,降低了能耗,减少了运行成本。
[0021]在旋转杆2与电机箱4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旋转杆2与气仓6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对于旋转杆2与电机箱之间设置的第一密封圈,旋转杆2与气仓6之间设置的第二密封圈,则是为了提高密封效果,避免水体中的水从旋转杆2与电机箱4或气仓6的缝隙中进入电机箱4或气仓6中,而影响到整个增氧组件的顺利工作。
[0022]浮泥处理单元,浮泥处理单元包括清泥船10、高压水泵11、高压水枪12及推进器13,高压水泵11与高压水枪12均固定于清泥船10上,高压水泵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体增氧协同浮泥处理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增氧单元,所述增氧单元包括数个分布在水体中的增氧组件,所述增氧组件包括浮筒、旋转杆、旋转桨叶、电机箱、旋转电机、气仓,所述浮筒漂浮在水体中,在浮筒的底端安装有电机箱,旋转电机安装于电机箱中,所述气仓连接在电机箱的底端,气仓的一侧连接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进气口伸出水体液面外,在气仓的底端连接有数个竖直分布的曝气管,旋转杆竖直设置在气仓中,旋转杆的顶端穿过气仓后与旋转电机相连,旋转杆的底端伸出气仓外并连接有旋转桨叶,所述曝气管的出气口位于旋转桨叶的上方;浮泥处理单元,所述浮泥处理单元包括清泥船、高压水泵、高压水枪及推进器,高压水泵与高压水枪均固定于清泥船上,高压水泵配置有进水管,进水管的一端与高压水泵的进水口相连,进水管的另一端延伸至清泥船底部,高压水枪与高压水泵的出水口相连,推进器安装于清泥船尾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增氧协同浮泥处理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杆与电机箱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增氧协同浮泥处理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杆与气仓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增氧协同浮泥处理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管的出气口处安装有单向阀。5.一种基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伊拧李飞鹏丁春燕韩金昌方英杰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尚理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