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集成式压缩机的冷却结构、集成式压缩机和空调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132401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6 21: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集成式压缩机的冷却结构、集成式压缩机和空调系统,涉及空调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一体化集成式压缩机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冷却不足或是冷却过度的问题。该冷却结构的温度检测组件用于检测各待冷却部件处的温度,冷却组件用于对各待冷却部件进行冷却并基于温度检测组件的检测结果调节冷却组件的冷却参数;冷却组件包括第一冷却组件、第二冷却组件和第三冷却组件,第一冷却组件对变频器的发热器件和压缩机的定子进行冷却;第二冷却组件对压缩机的转子进行冷却;第三冷却组件对变频器壳体内部散热并除湿。该冷却结构可对集成式压缩机的三个关键部位进行冷却,还可基于温度检测组件的检测结果实时调节冷却参数。节冷却参数。节冷却参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集成式压缩机的冷却结构、集成式压缩机和空调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空调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集成式压缩机的冷却结构、集成式压缩机和空调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一体化集成式压缩机将压缩机和变频器集成为一个整体,将变频器控制模块分布于压缩机内部,相较传统压缩机,一体化集成式压缩机具有结构紧凑、节能低耗、便于安装维修等众多优点,在一些对压缩机尺寸有明显限制的场所,如数据机房和冷站等,其结构优势更加明显。因此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一体化集成式压缩机必将凭借其显著特点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0003]但是,现有一体化集成式压缩机在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一定局限性。由于一体化集成式压缩机是将压缩机和变频器的关键发热器件(包括整流器件、逆变器件以及滤波器件等)进行高度集成,使得一体化集成式压缩机经常存在由于变频器器件密集分布,热量难以得到有效耗散,而致变频器壳盖内温度显著高于环境温度的情况,在压缩机壳体表面温度较低时,极易引起控制板以及相关控制器元件出现凝露,轻则凝露水导致带电器件产生故障,重则会引起火灾等安全事故。如果降低压缩机冷却控制效果,通过控制冷却介质节流位置,人为提高压缩机表面温度,以防控制器件表面温度过低而引起凝露,此时又极易出现变频器器件冷却不足、发热严重所致的变频器以及压缩机效率衰减。
[0004]因此,如何适度可调控制一体化集成式压缩机的冷却问题至关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用于集成式压缩机的冷却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一体化集成式压缩机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冷却不足或是冷却过度的技术问题。本技术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7]本技术的用于集成式压缩机的冷却结构,包括冷却组件和温度检测组件,其中,所述冷却组件和所述温度检测组件连接,所述温度检测组件用于检测各待冷却部件处的温度,所述冷却组件用于对各待冷却部件进行冷却并基于所述温度检测组件的检测结果调节所述冷却组件的冷却参数;并且所述冷却组件包括第一冷却组件、第二冷却组件和第三冷却组件,所述第一冷却组件利用空调系统冷凝器中的冷媒介质对变频器的发热器件和压缩机的定子进行冷却;所述第二冷却组件利用空调系统二级叶轮入口处的气态冷媒对压缩机的转子进行冷却;第三冷却组件用于对变频器壳体内部散热并除湿。
[0008]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冷却组件包括第一冷却流道和节流器,其中,所述第一冷却流道布置于变频器的逆变模块冷却腔、整流模块冷却腔以及压缩机电机的定子外表面,并使流经所述第一冷却流道的冷媒介质与逆变模块、整流模块和压缩机电机的定子换热;所述节流器设置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上,并且所述节流器位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
的出口处。
[0009]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逆变模块冷却腔和所述整流模块冷却腔内均设置有冷却板,所述逆变模块与位于所述逆变模块冷却腔内的冷却板接触,所述整流模块与位于所述逆变模块冷却腔内的冷却板接触,并且所述第一冷却流道与所述冷却板接触,并使流经所述第一冷却流道的冷媒介质与所述冷却板换热。
[0010]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冷却板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接触的一侧为翅片结构,所述翅片结构包括多组翅片单元,相邻两组所述翅片单元错位设置。
[0011]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冷却板的厚度为8~15mm;所述翅片单元包括多个翅片,并且所述翅片的长宽比为4~7∶1。
[0012]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位于压缩机电机的定子外表面的所述第一冷却流道的长度不小于压缩机电机的定子的长度,位于压缩机电机的定子外表面的所述第一冷却流道的高度为5~10mm。
[0013]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节流器包括电子膨胀阀和节流孔塞,所述电子膨胀阀与所述节流孔塞并联设置,并且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内管径为所述节流孔塞开孔直径的1.5~3倍。
[0014]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冷却组件包括气态冷媒入口、第二冷却流道、气态冷媒出口和截止阀,其中,所述气态冷媒入口位于压缩机的二级蜗壳之前,所述第二冷却流道设置于压缩机的二级壳体上,所述气态冷媒出口设置于压缩机的一级蜗壳的吸气口处,并使流经所述第二冷却流道的气态冷媒与压缩机电机的定子和转子换热;所述截止阀设置于所述第二冷却流道上,并且所述截止阀还位于压缩机筒体上,所述截止阀用于调节气态冷媒流量。
[0015]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冷却组件还包括储气腔,所述储气腔位于二级轴承支座上,并且所述储气腔的入口与所述第二冷却流道连通,所述储气腔的出口与压缩机的电机腔连通。
[0016]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储气腔为圆形结构,所述储气腔的圆周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排气口,并使所述储气腔内的气态冷媒经所述排气口喷入压缩机的电机腔,其中,所述排气口的直径与所述第二冷却流道的直径比为0.8~1.2。
[0017]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三冷却组件包括除湿散热装置和第一风扇,其中,所述除湿散热装置设置于变频器壳体内部,并且所述除湿散热装置的热端与压缩机的筒体表面紧贴,所述除湿散热装置的冷端与整流模块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风扇设置于除湿散热装置的冷端前方。
[0018]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风扇与所述除湿散热装置间设有导流罩。
[0019]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除湿散热装置下方还设置有排水孔,所述排水孔用于将产生的凝露水排出。
[0020]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除湿散热装置与所述整流模块之间的距离为30~50mm;
[0021]所述第一风扇的进风口与所述除湿散热装置的冷端之间的距离为15~25mm。
[0022]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三冷却组件还包括第二风扇,所述第二风扇设置于逆变模块与电容之间,并且所述第二风扇与所述第一风扇在轴向方向为错位放置,并且
错位距离不小于50mm。
[0023]本技术用于集成式压缩机的冷却结构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技术效果:
[0024]本技术的用于集成式压缩机的冷却结构,包括冷却组件和温度检测组件,冷却组件包括第一冷却组件、第二冷却组件和第三冷却组件,通过第一冷却组件、第二冷却组件和第三冷却组件可对集成式压缩机的三个关键部位进行冷却,通过温度检测组件的作用,可实时检测各部位的温度,并且冷却组件可基于温度检测组件的检测结果实时调节冷却参数,从而可避免现有一体化集成式压缩机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冷却不足或是冷却过度的技术问题,进而可避免集成式压缩机出现凝露或是效率衰减的问题。
[0025]本技术的第二个目的是提出一种集成式压缩机。
[0026]本技术集成式压缩机,包括本技术中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用于集成式压缩机的冷却结构。
[0027]本技术的集成式压缩机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技术效果:
[0028]本技术集成式压缩机,包括本技术中任一项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集成式压缩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组件和温度检测组件(10),其中,所述冷却组件和所述温度检测组件(10)连接,所述温度检测组件(10)用于检测各待冷却部件处的温度,所述冷却组件用于对各待冷却部件进行冷却并基于所述温度检测组件(10)的检测结果调节所述冷却组件的冷却参数;并且所述冷却组件包括第一冷却组件(11)、第二冷却组件(12)和第三冷却组件(13),所述第一冷却组件(11)利用空调系统冷凝器中的冷媒介质对变频器的发热器件和压缩机的定子(21)进行冷却;所述第二冷却组件(12)利用空调系统二级叶轮(22)入口处的气态冷媒对压缩机的转子(23)进行冷却;第三冷却组件(13)用于对变频器壳体(31)内部散热并除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集成式压缩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组件(11)包括第一冷却流道(111)和节流器(112),其中,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11)布置于变频器的逆变模块冷却腔、整流模块冷却腔以及压缩机电机的定子(21)外表面,并使流经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11)的冷媒介质与逆变模块(32)、整流模块(33)和压缩机电机的定子(21)换热;所述节流器(112)设置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11)上,并且所述节流器(112)位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11)的出口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集成式压缩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模块冷却腔和所述整流模块冷却腔内均设置有冷却板(113),所述逆变模块(32)与位于所述逆变模块冷却腔内的冷却板(113)接触,所述整流模块(33)与位于所述逆变模块冷却腔内的冷却板(113)接触,并且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11)与所述冷却板(113)接触,并使流经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11)的冷媒介质与所述冷却板(113)换热。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集成式压缩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板(113)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11)接触的一侧为翅片结构,所述翅片结构包括多组翅片单元(1131),相邻两组所述翅片单元(1131)错位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集成式压缩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板(113)的厚度为8~15mm;所述翅片单元(1131)包括多个翅片,并且所述翅片的长宽比为4~7∶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集成式压缩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压缩机电机的定子(21)外表面的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11)的长度不小于压缩机电机的定子(21)的长度,位于压缩机电机的定子(21)外表面的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11)的高度为5~10mm。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集成式压缩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器(112)包括电子膨胀阀(1121)和节流孔塞,所述电子膨胀阀(1121)与所述节流孔塞并联设置,并且所述电子膨胀阀(1121)的内管径为所述节流孔塞开孔直径的1.5~3倍。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集成式压缩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组件(12)包括气态冷媒入口(121)、第二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治平杨玉明陈玉辉钟瑞兴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