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耕深自动检测调控的垂直耕整平地机具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农业机械
,涉及一种耕深自动检测调控的垂直耕整平地机具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提升播种质量是小麦生产的关键核心,耕整作为播种前的重要环节,其作业效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播种质量的高低,同时良好平整的种床更是高质量播种作业必不可少的基础。现有的耕整机器以耕整深度作为反映作业效果质量的关键因素,研究重点为实现深度一致均匀性,如中国技术专利申请“一种耕整深度自动调节装置以及圆盘”(申请号:202121629099.3)在耕整件安装杆和限深轮支撑臂上装备角度传感器,实时检测耕整深度,运用第一、二调整组件通过电连接调整限深轮及镇压轮位置,实现对耕整深度的自动调节。但其调节方式只能在整体上进行,无法对单一或部分耕整机构进行灵活控制,在复杂地况中难以做到耕深均匀一致,存在作业效果不佳等问题。而在播前种床整平作业上,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小麦宽苗带播前镇压种植模式及其专用的小麦播种机”(申请号:202010057876.5)在肥箱与分土器之间设置了一种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耕深自动检测调控的垂直耕整平地机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具包括承载机架(3),以及布置在承载机架(3)上的垂直耕整机构、平地机构、一维激光模块(14)和控制器(10);所述垂直耕整机构包括间隔一定距离的前排耕整机构和后排耕整机构;所述前排耕整机构和后排耕整机构均包括三个并列布置的仿形耕整单体,且前排耕整机构的仿形耕整单体与后排耕整机构的仿形耕整单体交错布置;所述承载机架(3)包括前顶横梁(3
‑
1)、后顶横梁(3
‑
2)、前底盘横梁(3
‑
14)、中底盘横梁(3
‑
3)、后底盘横梁(3
‑
4)、前支撑横梁(3
‑
13)、后支撑横梁(3
‑
5)、滑轨安装立柱(3
‑
8)、底盘纵梁(3
‑
10)和支撑立柱(3
‑
11);所述前底盘横梁(3
‑
14)、中底盘横梁(3
‑
3)、后底盘横梁(3
‑
4)以及左、右两个底盘纵梁(3
‑
10)构成机具底盘架;所述前顶横梁(3
‑
1)和后顶横梁(3
‑
2)分别通过支撑立柱(3
‑
11)固接在所述机具底盘架上;所述前顶横梁(3
‑
1)的底端面和后顶横梁(3
‑
2)的底端面均沿其长度方向等间距地固接有三个上耳环座(3
‑
6);所述中底盘横梁(3
‑
3)的底端面和后底盘横梁(3
‑
4)的底端面均沿其长度方向等间距地固接有三个下耳环座(3
‑
7);所述前支撑横梁(3
‑
13)设置在前顶横梁(3
‑
1)的前方,所述后支撑横梁(3
‑
5)设置在后顶横梁(3
‑
2)的前方;所述前支撑横梁(3
‑
13)和后支撑横梁(3
‑
5)的底端面均沿其长度方向等间距地固接有四个滑轨安装立柱(3
‑
8);所述滑轨安装立柱(3
‑
8)的底端固接在底盘纵梁(3
‑
10)和与机具底盘架的固接的底盘支撑梁上;所述仿形耕整单体包括仿形弹齿圆盘单体(1)、滑移横杆(2)、耕深调节液压缸(4)、滑移装置(7)、限位杆(12)和液压减震器(13);所述滑移横杆(2)包括中心横杆(2
‑
1)、装配固定帽(2
‑
2)和横杆耳环座(2
‑
3);两个装配固定帽(2
‑
2)可拆卸地固定在中心横杆(2
‑
1)的左右两端;所述横杆耳环座(2
‑
3)固接在中心横杆(2
‑
1)的后端面中部;所述滑移装置(7)包括沿竖直方向相互配合滑动的线性滑移板(7
‑
1)和滑轨(7
‑
2);所述滑移横杆(2)的两个装配固定帽(2
‑
2)上各固接一个线性滑移板(7
‑
1),与线性滑移板(7
‑
1)相对应的滑轨(7
‑
2)固接在滑轨安装立柱(3
‑
8)上;所述滑移横杆(2)的中心横杆(2
‑
1)上设置有两个间隔一定距离的仿形弹齿圆盘单体(1);所述仿形弹齿圆盘单体(1)包括圆盘(1
‑
1)、仿形弹齿(1
‑
2)、下装载板(1
‑
3)、上装载板(1
‑
4)、固定法兰座(1
‑
5)、端盖(1
‑
6)和转动轴(1
‑
7);所述仿形弹齿圆盘单体(1)通过上装载板(1
‑
4)与下装载板(1
‑
3)的相互配合挂接在滑移横杆(2)的中心横杆(2
‑
1)上;所述仿形弹齿(1
‑
2)包括并列且间隔一定距离的左翼弹齿(1
‑2‑
1)和右翼弹齿(1
‑2‑
2);所述左翼弹齿(1
‑2‑
1)和右翼弹齿(1
‑2‑
2)均呈“C”字形;左翼弹齿(1
‑2‑
1)和右翼弹齿(1
‑2‑
2)的上端固接在下装载板(1
‑
3)底部;两个仿形弹齿圆盘单体(1)的仿形弹齿(1
‑
2)的左翼弹齿(1
‑2‑
1)和右翼弹齿(1
‑2‑
2)的下端均通过固定法兰座(1
‑
5)和双头螺柱固接在同一个平行于中心横杆(2
‑
1)的限位杆(12)上;所述圆盘(1
‑
1)配合转动轴(1
‑
7)和左右两个端盖(1
‑
6)可拆卸地固定在左翼弹齿(1
‑2‑
1)与右翼弹齿(1
‑2‑
2)之间;竖直设置的耕深调节液压缸(4)的顶端与前顶横梁(3
‑
1)或后顶横梁(3
‑
2)上的上耳环座(3
‑
6)铰接,底端与中心横杆(2
‑
1)的横杆耳环座(2
‑
3)铰接;竖直设置的液压减震器(13)的顶端与中底盘横梁(3
‑
3)或后底盘横梁(3
‑
4)上的下耳环座(3
‑
7)铰接,底端与限位杆
(12)的中部固接;前后排的仿形弹齿圆盘单体(1)交错布置,使得每个仿形弹齿圆盘单体(1)与一行小麦种植行相对应;四组并列设置的平地机构以机具纵轴线为对称轴呈轴对称布置;位于最左侧和最右侧的两个平地机构分别与左右两侧的仿形耕整单体相对应,位于中部左侧的平地机构与中间的仿形耕整单体以及左侧的仿形耕整单体相对应,位于中部右侧的平地机构与中间的仿形耕整单体以及右侧的仿形耕整单体相对应;所述平地机构包括液压升落装置(6)、平地铲(8)和角度调节装置(11);所述液压升落装置(6)包括前升落液压缸(6
‑
1)、固定基座(6
‑
2)和后升落液压缸(6
‑
3);所述前升落液压缸(6
‑
1)的缸体端固接在固定基座(6
‑
2)的前部上;所述后升落液压缸(6
‑
3)的缸体端铰接在固定基座(6
‑
2)的后部上,前升落液压缸(6
‑
1)的伸缩杆端与后升落液压缸(6
‑
3)的缸体中部铰接;所述固定基座(6
‑
2)固接在后支撑横梁(3
‑
5)上;所述角度调节装置(11)包括水平夹角可调的角度连接节(11
‑
1)和连接基座(11
‑
2);所述连接基座(11
‑
2)安装位置可调地与平地铲(8)的顶部横杆固接;所述角度连接节(11
‑
1)的前端与后升落液压缸(6
‑
3)的伸缩杆端铰接固定;所述垂直耕整机构的每个仿形耕整单体上均设有一个一维激光模块(14);所述一维激光模块(14)固定在仿形耕整单体的任意一个仿形弹齿圆盘单体(1)的仿形弹齿(1
‑
2)的上端的下表面上,且一维激光模块(14)的发射端和接收端均垂直朝下正对仿形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庆杰,杨翰瑜,李洪文,何进,卢彩云,杨文超,林涵,王泉玉,张振国,张衡,白凤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