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再生的管道分隔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1218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1 05: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再生的管道分隔模块,包括减重芯主体及再生混凝土模块,减重芯主体设置于再生混凝土模块内,减重芯主体包括中心芯材、横板及纵板,中心芯材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均设置有纵板,中心芯材的两侧设置有横板,横板和纵板的连接处为弧形面,再生混凝土模块且位于横板及纵板的连接处贯穿开设有管道预留孔,弧形面的曲线半径与管道预留孔的半径比例为1:1,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通过减重芯主体及再生混凝土模块的配合,保证可再生模块减重芯的强度,再生混凝土模块位于横板及纵板的连接处开设有管道预留孔,模块化设计,便于运输,同时便于直接和管道进行配合连接,无需固定管道后再进行布设,节省时间成本,降低施工难度。工难度。工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再生的管道分隔模块


[0001]本技术涉及管道固定
,具体为一种可再生的管道分隔模块。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地下埋设的管道、线缆等,一般是先开槽,随后将管道、线缆通过支架放置到槽内,接着再进行混凝土的浇注,这种现场浇注混凝土的施工方式,一方面不便于运输,另一方面操作难度大,耗时耗力,并且混凝土的强度及稳定性也不高,因此,亟待一种改进的技术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再生的管道分隔模块,通过减重芯主体及再生混凝土模块的配合,保证可再生模块减重芯的强度,再生混凝土模块位于横板及纵板的连接处开设有管道预留孔,模块化设计,便于运输,同时便于直接和管道进行配合连接,无需固定管道后再进行布设,节省时间成本,降低施工难度,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再生的管道分隔模块,包括减重芯主体及再生混凝土模块,所述减重芯主体设置于再生混凝土模块内,所述减重芯主体包括中心芯材、横板及纵板,所述中心芯材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均设置有纵板,所述中心芯材的两侧设置有横板,所述横板和纵板的连接处为弧形面,所述再生混凝土模块且位于横板及纵板的连接处贯穿开设有管道预留孔,所述弧形面的曲线半径与管道预留孔的半径比例为1:1。
[0005]优选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再生的管道分隔模块,其中,所述中心芯材、横板及纵板为一体结构。
[0006]优选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再生的管道分隔模块,其中,所述减重芯主体的长度与再生混凝土模块的长度一致,所述减重芯主体的长度与减重芯主体的高度比例为2:1。
[000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08](1)再生混凝土模块位于横板及纵板的连接处开设有管道预留孔,模块化设计,便于运输,同时便于直接和管道进行配合连接,无需固定管道后再进行布设,节省时间成本,降低施工难度。
[0009](2)通过减重芯主体及再生混凝土模块的配合,保证可再生模块减重芯的强度。
[0010](3)减重芯主体及再生混凝土模块均能回收并再次利用,节省资源。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减重芯主体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3]图3为减重芯主体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4]图4为本技术与管道位置关系示意图;
[0015]图5为本技术用于6管道固定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减重芯主体1、再生混凝土模块2、管道预留孔3、中心芯材101、横板102、纵板103。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下”、“两侧”、“一端”、“另一端”“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9]请参阅图1

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可再生的管道分隔模块,包括减重芯主体1及再生混凝土模块2,减重芯主体1设置于再生混凝土模块2内,减重芯主体1包括中心芯材101、横板102及纵板103,中心芯材101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均设置有纵板103,中心芯材101的两侧设置有横板102,中心芯材101、横板102及纵板103为一体结构,便于减重芯主体1的制作,同时保证减重芯主体1的结构强度,横板102和纵板103的连接处为弧形面,再生混凝土模块2且位于横板102及纵板103的连接处贯穿开设有管道预留孔3,弧形面的曲线半径与管道预留孔3的半径比例为1:1,减重芯主体1的长度与再生混凝土模块2的长度一致,减重芯主体1的长度与减重芯主体1的高度比例为2:1,保证一定的长度,从而确保连接管道后的稳定性。
[0020]施工方法及原理:根据配合管道的管径,通过模具制得多个内设有减重芯主体1的再生混凝土模块2,减重芯主体1主要由中心芯材101、横板102及纵板103构成,中心芯材101、横板102及纵板103为一体结构,再生混凝土模块2且位于横板102和纵板103连接处预留管道预留孔3,横板102和纵板103连接处的弧形面的曲线半径与管道预留孔3的半径比例为1:1,如待铺设管道的半径为100mm,则弧形面的曲线半径也为100mm。施工方式:开设管道槽,将管道插入管道预留孔3内,如图4所示,随后将管道及可再生模块减重芯放置到管道槽内,连接管道后,将管道槽重新填满,完成施工。本技术结构合理,通过减重芯主体1及再生混凝土模块2的配合,保证可再生模块减重芯的强度,同时,再生混凝土模块2位于横板102及纵板103的连接处开设有管道预留孔3,模块化设计,便于运输,同时便于直接和管道进行配合连接,无需固定管道后再进行布设,节省时间成本,降低施工难度;并且减重芯主体1及再生混凝土模块2均能回收并再次利用,节省资源。
[0021]附图1

3中采用的是“十”字形的减重芯主体1,用于四路管道的固定支撑。进一步的,进行改进后,还能实现更多管道的固定支撑,如图5所述,为一种改进型的可再生模块减重芯,用于6管道的固定。
[0022]进一步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用于管道固定,本技术还能用于电缆、电线等线缆的固定。
[0023]本技术未详述之处,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0024]最后所要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再生的管道分隔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减重芯主体(1)及再生混凝土模块(2),所述减重芯主体(1)设置于再生混凝土模块(2)内,所述减重芯主体(1)包括中心芯材(101)、横板(102)及纵板(103),所述中心芯材(101)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均设置有纵板(103),所述中心芯材(101)的两侧设置有横板(102),所述横板(102)和纵板(103)的连接处为弧形面,所述再生混凝土模块(2)且位于横板(102)及纵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建好
申请(专利权)人:智聚新材料科技南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