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噪型研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0415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1 05: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研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降噪型研磨机;包括降噪外壳、研磨机本体、降噪盖和底部减震单元,底部减震单元包括四个吸能支脚,每个吸能支脚均包括底板、第一减震弹簧、吸能套管、吸能内柱、第二减震弹簧、安装环和第三减震弹簧,在降噪外壳的底部设置四个吸能支脚,使得降噪外壳将振动时产生的力传递至底板的过程中,通过第一减震弹簧和第二减震弹簧,吸收降噪外壳在振动时产生的竖向力,通过安装环上设置的多个第三减震弹簧,从而吸收降噪外壳在振动时产生的横向力,从而避免降噪外壳的底部与安装处的地面产生振动,进一步减小研磨机本体工作时产生的噪音。小研磨机本体工作时产生的噪音。小研磨机本体工作时产生的噪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降噪型研磨机


[0001]本技术涉及研磨机
,尤其涉及一种降噪型研磨机。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场上的涂料干粉研磨机大多噪音较大,在研磨过程中磨床与零件之间有摩擦,甚至研磨物与研磨杆之间的摩擦也会造成较大的噪音,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
[0003]为解决以上问题,现有公开专利(CN209866251U)公开了一种涂料干粉研磨机,包括研磨机外壳,所述研磨机外壳的外壁活动连接有降噪块,所述降噪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减噪层,所述减噪层的外壁固定连接有降噪外壳,所述降噪外壳的内部设置有真空层,所述降噪外壳的顶部活动连接有降噪塞,所述降噪塞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降噪盖。该涂料干粉研磨机,通过降噪外壳、真空层、减噪层、降噪块、减震垫、降噪盖、降噪塞和顶盖的相互配合使用,达到了涂料干粉研磨机降噪效果好的目的,解决了一般涂料干粉研磨机降噪效果不好的问题。
[0004]但现有的涂料干粉研磨机在使用时,仍然会有部分振动通过减震垫传输至降噪外壳的底部,导致降噪外壳的底部与安装处的地面产生振动,仍然存在部分噪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噪型研磨机,旨在解决现有的涂料干粉研磨机在使用时,仍然会有部分振动通过减震垫传输至降噪外壳的底部,导致降噪外壳的底部与安装处的地面产生振动,仍然存在部分噪音的技术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降噪型研磨机,包括降噪外壳、研磨机本体、降噪盖和底部减震单元,所述降噪外壳的内底部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减震垫,所述减震垫上放置在所述研磨机本体,所述研磨机本体与所述降噪外壳的内侧壁之间活动设置有降噪块,所述降噪块与所述降噪外壳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有减噪层,所述降噪外壳的顶部设置有所述降噪盖,所述降噪盖位于所述降噪外壳的内部的一端设置有降噪塞,所述降噪外壳的内部设置有真空层;
[0007]所述底部减震单元包括四个吸能支脚,所述降噪外壳的四个底角处均设置有所述吸能支脚,每个所述吸能支脚均包括底板、第一减震弹簧、吸能套管、吸能内柱、第二减震弹簧、安装环和第三减震弹簧,所述吸能套管的一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吸能套管的另一端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吸能内柱的一端位于所述安装槽的内部,所述吸能内柱的另一端与所述降噪外壳的底部拆卸连接,所述吸能套管和所述吸能内柱的外部套设有所述第一减震弹簧,所述第一减震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底板拆卸连连接,所述第一减震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降噪外壳的底部拆卸连接,所述安装槽的内底部设置有所述第二减震弹簧,所述第二减震弹簧远离所述安装槽的底部的一端与所述吸能内柱拆卸连接,所述吸能内柱位于所述安装槽内的一端套设有多个所述安装环,每个所述安装环的外部均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三减震弹簧,每个所述第三减震弹簧远离所述安装环的一端均与所述吸能套管的内侧壁拆卸连
接。
[0008]其中,所述第一减震弹簧包括第一连接块、第一弹簧和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所述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所述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与所述底板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块与所述降噪外壳的底部拆卸连接。
[0009]其中,所述第二减震弹簧包括第三连接块、第二弹簧和第四连接块,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所述第三连接块,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所述第四连接块,所述第三连接块与所述吸能套管的内底部拆卸连接,所述第四连接块与所述吸能内柱的底部拆卸连接。
[0010]其中,所述第三减震弹簧包括第一弧形块、第三弹簧和第二弧形块,所述第三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所述第一弧形块,所述第三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所述第二弧形块,所述第一弧形块与所述安装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弧形块与所述吸能套管拆卸连接。
[0011]其中,每个所述吸能支脚上均还设置有第一吸能环和第二吸能环,所述第一吸能环和所述第二吸能环均套设在所述吸能内柱的外部,并分别位于多个所述安装环的两端。
[0012]其中,所述第一吸能环和所述第二吸能环均为橡胶材料制成,所述第一吸能环和所述第二吸能环的外壁均与所述吸能套管的内侧壁相贴合。
[0013]本技术的一种降噪型研磨机,通过所述降噪外壳、所述真空层、所述减噪层、所述降噪块、所述减震垫、所述降噪盖和所述降噪塞的相互配合,从而提高所述研磨机本体的降噪效果,在所述降噪外壳的底部设置四个所述吸能支脚,使得所述降噪外壳将振动时产生的力传递至所述底板的过程中,通过所述第一减震弹簧和所述第二减震弹簧,吸收所述降噪外壳在振动时产生的竖向力,通过所述安装环上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三减震弹簧,从而吸收所述降噪外壳在振动时产生的横向力,从而避免所述降噪外壳的底部与安装处的地面产生振动,进一步减小所述研磨机本体工作时产生的噪音。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5]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降噪型研磨机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降噪外壳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吸能支脚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0018]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图3的A处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0019]图5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吸能内柱的结构示意图。
[0020]101

降噪外壳、102

研磨机本体、103

降噪盖、104

吸能支脚、105

底板、106

第一减震弹簧、107

吸能套管、108

吸能内柱、109

第二减震弹簧、110

安装环、111

第三减震弹簧、112

第一连接块、113

第一弹簧、114

第二连接块、115

第三连接块、116

第二弹簧、117

第四连接块、118

第一弧形块、119

第三弹簧、120

第二弧形块、121

底座、122

减震垫、123

降噪块、124

减噪层、125

降噪塞、126

真空层、201

第一吸能环、202

第二吸能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降噪型研磨机,包括降噪外壳、研磨机本体和降噪盖,所述降噪外壳的内底部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减震垫,所述减震垫上放置在所述研磨机本体,所述研磨机本体与所述降噪外壳的内侧壁之间活动设置有降噪块,所述降噪块与所述降噪外壳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有减噪层,所述降噪外壳的顶部设置有所述降噪盖,所述降噪盖位于所述降噪外壳的内部的一端设置有降噪塞,所述降噪外壳的内部设置有真空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部减震单元,所述底部减震单元包括四个吸能支脚,所述降噪外壳的四个底角处均设置有所述吸能支脚;每个所述吸能支脚均包括底板、第一减震弹簧、吸能套管、吸能内柱、第二减震弹簧、安装环和第三减震弹簧,所述吸能套管的一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吸能套管的另一端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吸能内柱的一端位于所述安装槽的内部,所述吸能内柱的另一端与所述降噪外壳的底部拆卸连接,所述吸能套管和所述吸能内柱的外部套设有所述第一减震弹簧,所述第一减震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底板拆卸连连接,所述第一减震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降噪外壳的底部拆卸连接,所述安装槽的内底部设置有所述第二减震弹簧,所述第二减震弹簧远离所述安装槽的底部的一端与所述吸能内柱拆卸连接,所述吸能内柱位于所述安装槽内的一端套设有多个所述安装环,每个所述安装环的外部均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三减震弹簧,每个所述第三减震弹簧远离所述安装环的一端均与所述吸能套管的内侧壁拆卸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应杰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祥众再生资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