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田专利>正文

一种具有蓄水防涝功能的植株栽培器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9506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20: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具有蓄水防涝功能的植株栽培器具包括本体,本体包括侧壁、底部和顶部,本体上具有开口,侧壁上开设有排水孔;给水管,给水管与本体耦合,给水管包括管体、进水口和出水口,出水口位于本体内且距底部具有预设间隙,使得排水孔不低于出水口的高度,从而使得排水孔以下的部分形成蓄水区,排水孔以上的部分形成防涝区,以排水孔为界,直接在同一本体内将栽培基质分为涵水栽培区和润湿栽培区;利用部分根系浸水不影响植株正常生长的自然规律和土壤等栽培基质自身具有毛细作用的自然规律,无须在花盆内另设蓄水区域和吸水部件就解决了较长时间无人看护时户外植株栽培的蓄水防涝问题;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操作便利的特点。的特点。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蓄水防涝功能的植株栽培器具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的植株栽培器具,具体涉及一种结构简单、方便实用且具有蓄水防涝功能的植株栽培器具。

技术介绍

[0002]城市居民多喜欢在阳台、楼顶或空地栽花钟草以怡情。适时适量的水分对于盆栽植株尤其是室外盆栽植株十分重要。在较长时间无人看护的情况下,春季多雨时,如果栽培器具排水不畅,植株易受浸涝之害;夏季高温时,如果栽培器具蓄水不足,植株又易遭干旱之灾。
[0003]CN210746213 U公开了一种新型花盆,采用花盆内设置蓄水箱和吸水海绵的技术方案来解决前述植株的涝旱问题。
[0004]CN208523334U公开了一种土培式蓄水自动慢渗花盆,采用花盆内设置蓄水区和灯芯棉条的技术方案来解决前述植株的涝旱问题。
[0005]但这两项现有技术均须在花盆内另设蓄水区域和吸水部件,导致花盆整体结构较为复杂,制造成本较高,使用不太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具有蓄水防涝功能的植株栽培器具。
[0007]本技术提供的植株栽培器具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侧壁、底部和顶部,所述本体上具有开口,所述侧壁上开设有排水孔;给水管,所述给水管与所述本体耦合,所述给水管包括管体、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位于所述本体内且距底部具有预设间隙,使得所述排水孔不低于所述出水口的高度,从而使得排水孔以下的部分形成蓄水区,排水孔以上的部分形成防涝区。
[0008]优选地,所述排水孔开设在侧壁高度的1/2——1/3处。
[0009]优选地,所述给水管的表面设置若干凸起。
[0010]优选地,所述给水管通过蓄水区和防涝区的栽培基质固定在本体内。
[0011]优选地,所述给水管通过支撑件固定在本体内。
[0012]优选地,所述支撑件为设置在侧壁的的环形扣件,或者,所述支撑件为设置在底部的支撑柱。
[0013]优选地,所述排水孔呈网状结构。
[0014]优选地,所述出水口位于所述管体的底部和/或侧部,所述底部的出水口具有一盖体。
[0015]优选地,所述进水口呈漏斗形,且设置有一可覆盖所述进水口的管盖。
[0016]优选地,所述排水孔附近设置有水位感应装置。
[0017]本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如下技术偏见:
[0018]1、现有技术认为植株根系不能被水浸没,故均须在栽培器具中设置透水装置将根系和水分离,并另设蓄水装置盛装分离出来的水分。但试验证明植株根系的一部分被水浸没并不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花盆也不用一定在底部开孔,在侧部开孔在浇水多时,植物也不会淹死。
[0019]2、现有技术认为必须借助外来物的毛细作用才能给植株供水。故在栽培器具中都要设置有较强毛细作用的外来物,如海绵,棉条等。此种技术偏见忽视了土壤等植株培植基质自身的毛细作用。
[0020]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主要通过排水孔与给水管之间的位置配合,利用“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以排水孔为界,直接在同一本体内将栽培基质分为涵水栽培区和润湿栽培区;利用部分根系浸水不影响植株正常生长的自然规律和土壤等栽培基质自身具有毛细作用的自然规律,无须在花盆内另设蓄水区域和吸水部件就解决了较长时间无人看护时户外植株栽培的蓄水防涝问题;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操作便利的特点。
附图说明
[0021]通过附图中所示的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具体说明,本技术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清晰。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且并未刻意按实际尺寸等比例缩放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技术的主旨。
[0022]图1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栽培器具整体结构图;
[0023]图2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栽培器具整体侧视图;
[0024]图3为图2中B方向的截面视图;
[0025]图4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进水管的结构图。
[0026]附图标记:1、本体;11、顶部;12、侧壁;121、排水孔;13、底部;2、给水管;21、管体;211、凸起;22、进水口;23、出水口;24、管盖;3、支撑件;31、环形扣件;32、支撑柱;4、栽培基质;5、防涝区;6、蓄水区;7、水位感应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0028]本技术提供的栽培器具,包括本体1,所述本体1包括侧壁12、底部13和顶部11,所述本体1上具有开口,所述侧壁12上开设有排水孔121;给水管2,所述给水管2与所述本体1耦合,所述给水管2既可以通过栽培基质4固定于本体1内,也可以通过连接部件固定于本体1上,当给水管2通过栽培基质4固定于本体1时,使用时首先将给水管插入到本体中合适位置(出水口低于排水口,可防止在本体的中间),然后加入栽培基质4,栽培基质将给水管2固定,这样也方便制造和运输,当然给水管2和本体1做成一体使用时更加便利。所述给水管2包括管体21、进水口22和出水口23,所述出水口23位于所述本体1内且距底部13具有预设间隙,使得所述排水孔121不低于所述出水口23的高度,从而使得排水孔121以下的部分形成蓄水区6,排水孔121以上的部分形成防涝区5(栽培基质必然是高于排水孔高度的)。在栽培植株时,通过进水口22给植株浇水,当浇水过多时,多余的水会从排水孔121排
出,这样排水孔121以上的栽培基质4可以保证植物根部的呼吸,形成防涝区5,避免植株被水淹死。下部的形成蓄水区6,可以保证植株水分的吸收。
[0029]栽培植株时,本体1内放置足够的土壤等栽培基质4,从而使本体1空间形成栽培区。栽培基质4所占本体1空间以位于排水孔121以上、顶部11边缘以下为宜。植株需要水分时,经给水管2向本体1给水(或水肥一体)。由于侧壁12和底部13密封连接,本体1内排水孔121以下部分的水分不会流出本体1。当水面上升到排水孔121最低点时,水从孔内溢出,水面不再上升。此时,排水孔121以下蓄水区6的栽培基质4和水分混合形成涵水栽培区。在栽培基质4的毛细作用下,排水孔121以上防涝区5的栽培基质4和从蓄水区6渗透而来的水分混合形成润湿栽培区。为防止排水孔121溢水过多导致栽培基质4流失带来的不便,排水孔121附近还可以设置一个水位感应部件。当栽培器具内的水位到达感应位置时,该部件将发出停止给水的信号。
[0030]植株生长过程中,由于植株的蒸腾作用和水的蒸发作用,润湿栽培区的含水量要低于涵水栽培区的含水量。在存在湿度梯度的情况下,涵水栽培区内的水分将通过栽培基质4自身的毛细作用缓慢向润湿栽培区扩散上升,从而可较长时间维持植株根系对水肥的需要。
[0031]户外雨天的情况下,雨水经顶部11开口进入本体1后向涵水栽培区聚积。由于排水孔121的存在,积水的最高位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蓄水防涝功能的植株栽培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1),所述本体(1)包括侧壁(12)、底部(13)和顶部(11),所述本体(1)上具有开口,所述侧壁(12)上开设有排水孔(121);给水管(2),所述给水管(2)与所述本体(1)耦合,所述给水管(2)包括管体(21)、进水口(22)和出水口(23),所述出水口(23)位于所述本体(1)内且距底部(13)具有预设间隙,使得所述排水孔(121)不低于所述出水口(23)的高度,从而使得排水孔(121)以下的部分形成蓄水区(6),排水孔(121)以上的部分形成防涝区(5)。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蓄水防涝功能的植株栽培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孔(121)开设在侧壁(12)高度的1/2——1/3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蓄水防涝功能的植株栽培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给水管(2)的表面设置若干凸起(21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蓄水防涝功能的植株栽培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给水管(2)通过蓄水区(6)和防涝区(5)的栽培基质(4)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田
申请(专利权)人:王田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