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电检测传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9481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20: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传感器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漏电检测传感器,包括漏电流传感器本体和两组限位机构;每组限位机构包括限位环和至少四组定位结构,定位结构均匀分布在漏电流传感器本体的中心孔的周向;每组定位结构包括固定块、第一弹性件和定位块,固定块固定在漏电流传感器本体上,第一弹性件的两侧分别连接固定块和定位块,定位块位于靠近中心孔的一侧;限位环包括两个半圆环,定位块能够从周向将两个半圆环抵在一起,限位环的通孔的半径大于中心孔的半径。定位结构能够自动适应不同大小的线束,从而将线束进行居中定位固定,保证线束不发生偏移,从而使得数据测量准确,并且通过设置限位环,能够将定位块张开,从而方便线束的通过。通过。通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漏电检测传感器


[0001]本技术属于传感器
,尤其涉及一种漏电检测传感器。

技术介绍

[0002]逆变器和不间断电源等电源设备能够为用电设备提供多相交流电。正常情况下,电源设备提供的各相交流电的相位差为固定值,各相交流电之和应当为零。当各相交流电的相位差发生变化时,各相交流电之和不为零,即各相交流电中存在漏电流,此时将会对用电设备的正常工作造成影响。因此,目前电源设备中一般设置有用于检测漏电流的漏电流传感器。
[0003]相关技术中,公开了数字式漏电流传感器(公告号为CN215116467U),包括传感器本体,传感器本体的顶端两侧均固定设有第一连接柱,两个第一连接柱的底端均固定连接有弹簧,两个弹簧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柱,两个第二连接柱的一侧均设有两个第一固定柱,两个第一固定柱的位置相对应,每个第一固定柱的外壁均铰接设有第一连接杆,每个第一连接杆的底部均穿插设有第二固定柱,每个第一固定柱的外壁均铰接设有第二连接杆,每个第二连接杆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限位环,每两个限位环的位置相对应,每个限位环的一侧均固定设有把手,每个把手的顶部均开设有把手槽。使用两个限位环将线路固定在中心轴,避免线路在穿过传感器本体时偏移中心轴,从而使得数据测量不准确,影响传感器本体的使用效率。
[0004]上述技术采用限位环进行限位,但是不能够适应线束的大小,若线束过小,则还是会存在线束偏移中心轴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漏电检测传感器,以解决现有技术采用限位环进行限位,但是不能够适应线束的大小,若线束过小,则还是会存在线束偏移中心轴的问题的问题。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漏电检测传感器,包括漏电流传感器本体和两组位于漏电流传感器本体两侧的限位机构;每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限位环和至少四组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均匀分布在所述漏电流传感器本体的中心孔的周向;每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固定块、第一弹性件和定位块,所述固定块固定在所述漏电流传感器本体上,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侧分别连接所述固定块和所述定位块,所述定位块位于靠近所述中心孔的一侧;所述限位环包括两个半圆环,所述定位块能够从周向将两个半圆环抵在一起,所述限位环的通孔的半径大于所述中心孔的半径。
[0007]进一步,还包括拉线机构,所述拉线机构包括连接组件、拉杆和夹持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转杆和L型杆,所述转杆转动连接在所述漏电流传感器本体顶部的中心,所述转杆与所述L型杆的水平侧连接,所述L型杆的竖直侧向下设置;所述L型杆的竖直侧上设有水平的滑槽,所述拉杆的一侧滑动连接在所述滑槽内,所述拉杆的另一侧与所述夹持组件连
接;所述夹持组件能够穿过所述中心孔后夹持所述线束;所述滑槽与所述中心孔的中心正对;所述L型杆水平侧的长度大于所述漏电流传感器本体的半径。
[0008]进一步,所述夹持组件包括滑块、第二弹性件、安装块和四组夹持结构,所述安装块固定在所述拉杆上,所述滑块水平滑动连接在所述拉杆上,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侧分别与安装块和滑块固定,所述夹持结构位于安装块远离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侧;所述夹持结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夹爪,所述第一连杆的一侧与所述滑块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侧与所述夹爪固定,所述第二连杆的一侧与所述拉杆铰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一连杆铰接;四组所述夹持结构设置在所述拉杆的周向。
[0009]进一步,所述夹爪和定位块用于夹持的一侧均设有海绵层。
[0010]进一步,所述定位块设为扇环结构,且扇环结构的内环朝向所述限位环。
[0011]进一步,所述拉杆结构远离所述夹持结构的一侧设有用于限制所述拉杆滑出滑槽的限位块。
[0012]本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在于:初始状态下,四组夹爪之间呈闭合状态或张开较小的状态,第一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工作人员滑动滑块,使得四组夹爪张开,然后将线束的头部放入夹爪中,之后松开滑块,滑块在第二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移动,四组夹爪呈开始闭合,直至四组夹爪将线缆夹紧。然后拉动拉杆,拉杆带动夹爪和线束依次通过一侧的限位环、中心孔和另一侧的限位环。然后滑动滑块,使得四组夹爪张开,然后转动转杆,转杆通过L型杆带动拉杆和夹爪转动,直至转至漏电流传感器本体的一侧。之后通过线束的头部拉动线束,拉动至合适长度后,取出限位环,定位块在第一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朝向线束移动,从而将线束压紧。
[0013]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技术方案中的定位结构能够自动适应不同大小的线束,从而将线束进行居中定位固定,保证线束不发生偏移,从而使得数据测量准确。

通过设置限位环,能够将定位块张开,从而方便线束的通过。

拉线机构能够实现线束的自动穿孔,不需要人为穿孔。

海绵层能够避免夹爪和定位块在夹持的过程中对线束表面造成损害。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漏电检测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图1中夹持结构穿过中心孔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7]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漏电流传感器本体1、中心孔2、拉线机构3、固定块4、第一弹性件5、定位块6、限位环7、转杆8、L型杆9、拉杆10、安装块11、第二弹性件12、滑块13、第一连杆14、第二连杆15、夹爪16、限位块17。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

2所示:漏电检测传感器,包括漏电流传感器本体1、拉线机构3和两组位于漏电流传感器本体1两侧的限位机构;每组限位机构包括限位环7和至少四组定位结构,定位结构均匀分布在漏电流传感器本体1的中心孔2的周向;每组定位结构包括固定块4、第一弹性件5和定位块6,固定块4固定在漏电流传感器本体1上,第一弹性件5的两侧分别连接固定块4和定位块6,定位块6位于靠近中心孔2的一侧;限位环7包括两个半圆环,定位块6能够从周向将两个半圆环抵在一起,限位环7的通孔的半径大于中心孔2的半径。
[0020]拉线机构3包括连接组件、拉杆10和夹持组件,连接组件包括转杆8和L型杆9,转杆8转动连接在漏电流传感器本体1顶部的中心,转杆8与L型杆9的水平侧连接,L型杆9的竖直侧向下设置;L型杆9的竖直侧上设有水平的滑槽,拉杆10的一侧滑动连接在滑槽内,拉杆10的另一侧与夹持组件连接;夹持组件能够穿过中心孔2后夹持线束;滑槽与中心孔2的中心正对;L型杆9水平侧的长度大于漏电流传感器本体1的半径。
[0021]夹持组件包括滑块13、第二弹性件12、安装块11和四组夹持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漏电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漏电流传感器本体(1)和两组位于漏电流传感器本体(1)两侧的限位机构;每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限位环(7)和至少四组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均匀分布在所述漏电流传感器本体(1)的中心孔(2)的周向;每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固定块(4)、第一弹性件(5)和定位块(6),所述固定块(4)固定在所述漏电流传感器本体(1)上,所述第一弹性件(5)的两侧分别连接所述固定块(4)和所述定位块(6),所述定位块(6)位于靠近所述中心孔(2)的一侧;所述限位环(7)包括两个半圆环,所述定位块(6)能够从周向将两个半圆环抵在一起,所述限位环(7)的通孔的半径大于所述中心孔(2)的半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电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拉线机构(3),所述拉线机构(3)包括连接组件、拉杆(10)和夹持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转杆(8)和L型杆(9),所述转杆(8)转动连接在所述漏电流传感器本体(1)顶部的中心,所述转杆(8)与所述L型杆(9)的水平侧连接,所述L型杆(9)的竖直侧向下设置;所述L型杆(9)的竖直侧上设有水平的滑槽,所述拉杆(10)的一侧滑动连接在所述滑槽内,所述拉杆(10)的另一侧与所述夹持组件连接;所述夹持组件能够穿过所述中心孔(2)后夹持线束;所述滑槽与所述中心孔(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瀚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朗天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