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雨水收集净化利用的装配式生态护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9112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20: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雨水收集净化利用的装配式生态护岸,包括三种结构的混凝土模块,三种结构的混凝土模块为一组构成护岸单元,每块模块一侧设有外凸卡扣,另一侧设有形状相适配的内凹自嵌锁槽,多组护岸单元沿着护岸长度方向进行嵌套装配,形成任意长度的装配式护岸,每种混凝土模块均有两室,靠近河道侧为外室,靠近堤岸侧为内室,外室和内室均设置有底板。生态护岸在河道驳岸处理中,实现兼具雨水收集、净化、利用的自然型驳岸功能,兼具自然河流的生态特点和人工驳岸的可控性特点,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调节和利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抗洪能力。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抗洪能力。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抗洪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雨水收集净化利用的装配式生态护岸


[0001]本技术涉及河道堤岸结构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雨水收集净化利用的装配式生态护岸。

技术介绍

[0002]护岸作为河流堤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纽带,堤岸生态系统的变化对水陆生态系统间的物质、能量和生物流动发挥着天然屏障作用。随着城市建设和河道生态治理的迅速发展,以及近年来提出的“海绵城市”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生态环境保护应统筹雨水资源的系统性利用和协调。通过生态护岸对雨水的过滤收集,可以补充河道堤岸绿化种植用水、节约人工灌溉成本、维持优美的生态环境。
[0003]自然降雨具有初期冲刷的明显作用,地表污染物被携带在初期降雨的数毫米雨量中。大量降雨未经处理直接径流至水体中,加剧了河道水体变质程度,进而污染周边环境。在现有技术中,护岸多以种植式自然驳岸和硬质护砌驳岸为主,单一的护岸形式忽略了对雨水的持续性收集和净化利用,无法在保证防洪的基础上同时实现雨水收集、蓄滞、净化及再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雨水收集净化利用的装配式生态护岸,采用了分层的连锁模块形式,通过收集、过滤、净化、再利用等方式提高对雨水的利用率,减少人工浇灌成本,结合绿化种植形成生态型护岸。本技术护岸采用装配组合的形式,方便安装、拆卸和清洁。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雨水收集净化利用的装配式生态护岸,包括三种结构的混凝土模块,三种结构的混凝土模块为一组构成护岸单元,每块模块一侧设有外凸卡扣,另一侧设有形状相适配的内凹自嵌锁槽,多组护岸单元沿着护岸长度方向进行嵌套装配,形成任意长度的装配式护岸,每种混凝土模块均有两室,靠近河道侧为外室,靠近堤岸侧为内室,外室和内室均设置有底板;
[0006]上层为上部混凝土模块,其内室为滤料净化室,外室为上部绿植室,上部绿植室的第一底板设置在中部,上部绿植室的第一底板上设置有与下部贯通的第一溢流孔,滤料净化室和上部绿植室中间的第一隔板上开有贯通缝,贯通缝的位置高于上部绿植室的第一底板;
[0007]中层为中部混凝土模块,其内室为中部蓄水室,外室为中部绿植室,中部蓄水室的顶部外围低于中部绿植室顶部外围,上部绿植室正好坐落在中部蓄水室的顶部外围上,中部蓄水室和中部绿植室之间的第二隔板的顶部低于中部蓄水室的外围高度,使中部蓄水室与中部绿植室相通,中部绿植室的第二底板设置在中部,中部绿植室的第二底板上设置有与下部贯通的第二溢流孔;
[0008]下层为下部混凝土模块,内室为下部蓄水室,外室为下部绿植室,下部蓄水室的顶
部外围低于下部绿植室顶部外围,中部绿植室正好坐落在下部蓄水室的顶部外围上,下部蓄水室和下部绿植室之间的第三隔板的顶部低于下部蓄水室的外围高度,使下部蓄水室与下部绿植室相通,下部绿植室的第三底板上设置有与下部贯通的第三溢流孔。
[0009]所述第一溢流孔、第二溢流孔和第三溢流孔位于靠近河道侧的一边角落,孔的外围设置有高于底板的台阶。
[0010]上部混凝土模块通过贯通缝铺有分别伸入滤料净化室与上部绿植室的上层毛细吸水毯;中部混凝土模块通过第二隔板顶部铺有分别伸入中部蓄水室与中部绿植室的中层毛细吸水毯;下部混凝土模块通过第三隔板顶部铺有分别伸入下部蓄水室与下部绿植室的下层毛细吸水毯,使三种结构的混凝土模块中的水分别能从内室通过毛细吸水毯运输到外室。
[0011]所述滤料净化室中装有不同粒径的滤料,粒径为10~80mm。
[0012]所述上部绿植室、中部绿植室和下部绿植室的底板上分别铺有过滤料,各层的毛细吸水毯铺设在过滤料的顶部,铺设在过滤料上部的毛细吸水毯上铺设有土工布,土工布上铺有种植土并栽植水生、湿生植物。
[0013]每个护岸单元包括一块上部混凝土模块、至少一块中部混凝土模块和一块下部混凝土模块。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生态护岸在河道驳岸处理中,实现兼具雨水收集、净化、利用的自然型驳岸功能,兼具自然河流的生态特点和人工驳岸的可控性特点,采取以生态为基础,安全为导向的工程方法,以减少对河流护岸生境的破坏。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调节和利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抗洪能力。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用于雨水收集净化利用的装配式生态护岸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上部混凝土模块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的中部混凝土模块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的下部混凝土模块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0019]图5为本技术用于雨水收集净化利用的装配式生态护岸使用时的剖面示意图。
[0020]图6为本技术的混凝土模块使用时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
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4]如图1

6所示,本技术的用于雨水收集净化利用的装配式生态护岸,包括三种结构的混凝土模块,三种结构的混凝土模块为一组构成护岸单元,每块模块一侧设有外凸卡扣8,另一侧设有形状相适配的内凹自嵌锁槽9,多组护岸单元沿着护岸长度方向进行嵌套装配,形成任意长度的装配式护岸,每种混凝土模块均有两室,靠近河道侧为外室,靠近堤岸侧为内室,外室和内室均设置有底板;
[0025]上层为上部混凝土模块A,其内室为滤料净化室1,外室为上部绿植室2,上部绿植室2的第一底板3设置在中部,上部绿植室2的第一底板3上设置有与下部贯通的第一溢流孔4,滤料净化室1和上部绿植室2中间的第一隔板6上开有贯通缝7,贯通缝7的位置高于上部绿植室的第一底板3;
[002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雨水收集净化利用的装配式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包括三种结构的混凝土模块,三种结构的混凝土模块为一组构成护岸单元,每块模块一侧设有外凸卡扣(8),另一侧设有形状相适配的内凹自嵌锁槽(9),多组护岸单元沿着护岸长度方向进行嵌套装配,形成任意长度的装配式护岸,每种混凝土模块均有两室,靠近河道侧为外室,靠近堤岸侧为内室,外室和内室均设置有底板;上层为上部混凝土模块(A),其内室为滤料净化室(1),外室为上部绿植室(2),上部绿植室(2)的第一底板(3)设置在中部,上部绿植室(2)的第一底板(3)上设置有与下部贯通的第一溢流孔(4),滤料净化室(1)和上部绿植室(2)中间的第一隔板(6)上开有贯通缝(7),贯通缝(7)的位置高于上部绿植室的第一底板(3);中层为中部混凝土模块(B),其内室为中部蓄水室(11),外室为中部绿植室(12),中部蓄水室(11)的顶部外围低于中部绿植室(12)顶部外围,上部绿植室(2)正好坐落在中部蓄水室(11)的顶部外围上,中部蓄水室(11)和中部绿植室(12)之间的第二隔板(16)的顶部低于中部蓄水室(11)的外围高度,使中部蓄水室(11)与中部绿植室(12)相通,中部绿植室(12)的第二底板(13)设置在中部,中部绿植室的第二底板(13)上设置有与下部贯通的第二溢流孔(14);下层为下部混凝土模块(C),内室为下部蓄水室(21),外室为下部绿植室(22),下部蓄水室(21)的顶部外围低于下部绿植室(22)顶部外围,中部绿植室(12)正好坐落在下部蓄水室(21)的顶部外围上,下部蓄水室(21)和下部绿植室(22)之间的第三隔板(26)的顶部低于下部蓄水室(21)的外围高度,使下部蓄水室(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彦瑞冯语默邵明星李清昀吕红波俞云飞王文华扈幸伟张樑刘玉玲
申请(专利权)人: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