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川滇变豆菜的人工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089869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20: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药材栽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豆菜的人工栽培方法。川滇变豆菜的人工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地、采种育苗、移栽和生长期管理。本发明专利技术川滇变豆菜的人工栽培方法,填补了川滇变豆菜人工栽培空白,通过采种、种子贮藏、种子预处理、选地、播种、肥水管理、栽培方式和采收等步骤人工栽培川滇变豆菜,起到了提升发芽率、成活率和产量的作用,解决了川滇变豆菜栽培过程中种子发芽率低、栽植成活率低、生长期死亡率高、生产管理难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川滇变豆菜的人工栽培,为川滇变豆菜满足市场需求和野生种群资源保护创造了条件。市场需求和野生种群资源保护创造了条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川滇变豆菜的人工栽培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药材栽培
,尤其涉及一种变豆菜的人工栽培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川滇变豆菜(Sanicu l a astrant i ifo l ia H.Wo l ff ex Kretschmer)属伞形科变豆菜属植物,又称小黑药、昆明变豆菜、草三角枫、肺经草。在《滇南本草》、《云南中草药》、《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救荒本草》中均有记载,产于云贵川三省海拔1500

3000m的林下、沟边背阴处,其全草入药,归肺经、肾经,主治风湿关节疼痛和跌打损伤,根部与鸡肉、猪肉炖食有补肺肾虚弱,壮筋骨的作用,是云贵地区民间一种传统的备受推崇的药食两用植物。
[0003]近些年,由于其分布的局限性和人工疯狂野生采挖,导致其野生资源越来越少,几近枯绝,相伴而来的是其商品药材以稀为贵,由原来鲜全草30元每公斤涨至120元每公斤。川滇变豆菜的人工栽培的难点在于:人工栽培困难,目前为止无人工种植先例可借鉴;种子发芽率极其低,且需三年才能逐渐解除休眠出苗,育苗周期十分漫长,扩繁生产难;该种植物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生长中对光照、水份、土壤通气性要求极高,种植死亡率高。针对这些情况,农林科研人员进行了有关川滇变豆菜的人工引种驯化的探索,但仍无较大的进展。目前为止,尚未有对这一药物的人工种植成功的报道,人工繁育、栽培的研究少之又少。
[0004]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川滇变豆菜的人工栽培方法,以解决上述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川滇变豆菜的人工栽培方法。本专利技术川滇变豆菜的人工栽培方法,填补了川滇变豆菜人工栽培空白,通过采种、种子贮藏、种子预处理、选地、播种、肥水管理、栽培方式和采收等步骤人工栽培川滇变豆菜,起到了提升发芽率、成活率和产量的作用,解决了川滇变豆菜栽培过程中种子发芽率低、栽植成活率低、生长期死亡率高、生产管理难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川滇变豆菜的人工栽培种植,为川滇变豆菜满足市场需求和植物野生种群资源保护创造了条件。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川滇变豆菜的人工栽培方法。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川滇变豆菜的人工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8]步骤a:选地;
[0009]选择背阳的缓坡地作为川滇变豆菜种植地;
[0010]步骤b:采种育苗;
[0011]采集川滇变豆菜成熟种子,将所述成熟种子预处理后播种,育苗;
[0012]步骤b1:采种;
[0013]步骤b2:种子预处理;
[0014]将所述成熟种子与干净的湿砂混合,进行层积砂藏处理,直至播种前,用萌发促进剂处理;
[0015]步骤b3:在采种当年秋季或第二年的早春进行播种育苗:
[0016]播种量:4.0

5.0g/1000粒,2

3g/m2;
[0017]育苗方式:旱地育苗或漂浮育苗;
[0018]步骤b4:苗期管理;
[0019]旱地育苗:保持土壤湿度60

70%;出幼苗后,每周喷施一次多菌灵,连喷两周;幼苗长至三片真叶后,喷施叶面肥;期间除弱、病幼苗;
[0020]漂浮育苗:幼苗出齐后,每周喷施多菌灵一次,连喷三周;幼苗长至三片真叶时,除弱、病幼苗,保留壮株;幼苗长至四至五片真叶时,进行排水、增光、通风炼苗;
[0021]步骤c:移栽;
[0022]幼苗长至五片及以上真叶时,起高垄覆膜栽培;
[0023]高垄覆膜栽培包括:
[0024]起垄:根据起垄高度不低于35cm,垄面宽50

60cm,在种植地上起高垄;双行栽植或呈梅花塘栽植,株行距25
×
25cm;塘深15cm,并在每塘的底部施用有机肥0.5kg;
[0025]栽植:对垄面浇一次透水,待垄土达到握之成团、松开渐散即可;移栽时,覆土至根颈部,忌埋没心叶;
[0026]覆盖:栽植完成后,在垄面覆盖一层覆盖物,对覆盖物浇足透水后,再覆盖塑料薄膜;
[0027]遮阴:覆盖完成后,将遮光率调整至80

90%;栽植的幼苗成活后,将遮光率调整至60

70%;
[0028]步骤d:生长期管理:
[0029]对栽植后的处于生长期的川滇变豆菜植株进行浇水、施肥、遮阴和除草,直至采收;
[0030]浇水;不干不浇,浇则浇透,随时保持排水畅通,土壤疏松透气;
[0031]施肥:对处于生长期的川滇变豆菜,在生长期每间隔30天施用腐熟的有机肥0.25kg/株,复合肥50g/株,连施两次;
[0032]遮阴:在生长期的川滇变豆菜,遮光率控制在60

70%;
[0033]除草;
[0034]步骤e:采收;
[0035]川滇变豆菜为两年生植物,全草均可药用,当采收的川滇变豆菜作为中药材使用时,于秋冬季采收;当采收的川滇变豆菜作为药膳使用时,则于4

6月尚未抽苔前采收。
[0036]根据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川滇变豆菜的人工栽培方法,步骤a中,所述种植地的壤土应疏松透气并富含腐殖质,pH值5.5

7.5,年平均温度15℃左右,空气湿度≥60%RH。
[0037]根据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川滇变豆菜的人工栽培方法,步骤a中,所述缓坡地的坡度为3

15
°

[0038]根据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川滇变豆菜的人工栽培方法,步骤b1:采种中,采集成熟的变豆菜种子的条件包括:
[0039]种皮灰白带红或白色;
[0040]皮刺变硬;
[0041]有刺手感;
[0042]轻微用力即脱落。
[0043]根据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川滇变豆菜的人工栽培方法,步骤b1:采种中,采集的成熟种子4.0

5.0g/1000粒。
[0044]根据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川滇变豆菜的人工栽培方法,步骤b2:种子预处理中,所述萌发促进剂为赤霉素。
[0045]根据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川滇变豆菜的人工栽培方法,所述赤霉素的用量为50

200mg/L。
[0046]根据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川滇变豆菜的人工栽培方法,步骤b3:播种中,所述旱地育苗采用撒播,撒播前用草木灰拌种,播种后覆盖一层1

2cm的细土,并在细土上覆盖锯末、秸秆或松针,浇透水。
[0047]根据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川滇变豆菜的人工栽培方法,步骤b3:播种中,所述漂浮育苗采用点播,播后遮阴,不盖土。
[0048]根据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川滇变豆菜的人工栽培方法,步骤c1:高垄覆膜栽培中,所述覆盖物包括锯末、粉碎的细秸秆、碎松针中的任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川滇变豆菜的人工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选地;选择背阳的缓坡地作为川滇变豆菜种植地;步骤b:采种育苗;采集川滇变豆菜成熟种子,将所述成熟种子预处理后播种,育苗;步骤b1:采种;步骤b2:种子预处理;将所述成熟种子与干净的湿砂混合,进行层积砂藏处理,直至播种前,用萌发促进剂处理;步骤b3:在第二年的早春或秋季进行播种育苗:播种量:4.0

5.0g/1000粒,2

3g/m2;育苗方式:旱地育苗或漂浮育苗;步骤b4:苗期管理;旱地育苗:保持土壤湿度60

70%;出幼苗后,每周喷施一次多菌灵,连喷两周;幼苗长至三片真叶后,喷施叶面肥;期间除弱、病幼苗;漂浮育苗:幼苗出齐后,每周喷施多菌灵一次,连喷三周;幼苗长至三片真叶时,除弱、病幼苗,保留壮株;幼苗长至四至五片真叶时,进行排水、增光、通风炼苗;步骤c:移栽;幼苗长至五片及以上真叶时,起高垄覆膜栽培;高垄覆膜栽培包括:起垄:根据起垄高度不低于35cm,垄面宽50

60cm,在种植地上起高垄;双行栽植或呈梅花塘栽植,株行距25
×
25cm;塘深15cm,并在每塘的底部施用有机肥0.5kg;栽植:对垄面浇一次透水,待垄土达到握之成团、松开渐散即可;移栽时,覆土至根颈部,忌埋没心叶;覆盖:栽植完成后,在垄面覆盖一层覆盖物,对覆盖物浇足透水后,再覆盖塑料薄膜;遮阴:覆盖完成后,将遮光率调整至80

90%;待栽植的幼苗成活后,将遮光率调整至60

70%;步骤d:生长期管理:对栽植后的处于生长期的川滇变豆菜植株进行浇水、施肥、遮阴和除草,直至采收;浇水:不干不浇,浇则浇透,随时保持排水畅通,土壤疏松透气;施肥:对处于生长期的川滇变豆菜,在生长期每间隔30天施用腐熟的有机肥0.25kg/株,复合肥50g/株,连施两次;遮阴:在生长期的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樊天佑胡兵稳晏家芳
申请(专利权)人:富源县富村镇林业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