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颌肌肉去程序化并重建非正中咬合引导的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08954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20:04
本申请涉及一种口颌肌肉去程序化并重建非正中咬合引导的装置及方法,其中方法包括:在患者上颌前牙区域应用热塑性树脂制成上牙冠套,形成与下颌前牙均匀接触的咬合区域;在上述咬合区域应用热塑性树脂,形成引导部;引导患者上下前牙进行左侧方、右侧方及前伸非正中咬合运动,以在引导部形成动态咬合引导线。上述方法将热塑性树脂捏塑形成上牙冠套并形成与下前牙均匀接触的咬合区域,使非正中咬合时后牙脱离接触,减轻咀嚼肌和颞下颌关节的负担,实现口颌肌肉去程序化,并通过相应的引导线引导前牙建立正常的非正中咬合,相对于传统的动态咬合引导方法,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准确性高,能够直接应用于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的临床检查及治疗。床检查及治疗。床检查及治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口颌肌肉去程序化并重建非正中咬合引导的装置及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口腔医学
,特别是涉及一种口颌肌肉去程序化并重建非正中咬合引导的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是一组涉及颞下颌关节、咀嚼肌和所有相关组织的骨骼及神经肌肉疾病的总称。在人群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文献报道疾病发生率高达人口比例的60%左右,大部分表现为关节区弹响等轻微临床症状,其中约3.6%

7%的患者会出现较严重的临床症状(咀嚼肌及关节疼痛、张口受限等),需要寻求相关治疗。但因该类疾病具有病因机制复杂、临床表现个体差异大、诊断手段局限、治疗方法存在较大争议、多数患者需要多学科联合治疗等特点,因此常成为临床医生较为棘手的问题。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治疗中主要是通过调整上下颌骨之间、上下牙齿之间、牙齿与颌骨之间以及相关神经肌肉之间的不正常关系,其最终矫治目标是达到口颌系统的平衡、稳定和美观。
[0003]下颌骨作为头面部唯一可动的骨骼,其动态运动是咀嚼、吞咽、语音等重要生理功能的解剖学基础。下颌骨的咬合运动可以分为正中咬合和非正中咬合。正中咬合又称为最大牙尖交错位,是上下颌牙齿之间尖窝最广泛的接触位置,是下颌咬合功能的起点和终点,是最重要的上下颌咬合静态位置关系,稳定的正中咬合也是正畸治疗后牙齿咬合关系的目标位。除了正中咬合外,非正中咬合是指下颌骨的动态咬合关系,包括前伸咬合和侧方咬合,前伸咬合的引导主要是切牙的引导,左右侧方的动态运动主要为尖牙的引导,又称为尖牙保护。良好的静态及动态咬合是颌面部神经肌肉及颞下颌关节平衡稳定的重要因素。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下颌骨的动态运动会受到较大影响,如尖牙的磨损、后牙在运动过程中的早接触、牙齿的错位、颞下颌关节的紊乱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动态下颌运动的异常,进而导致颌面部咀嚼肌及颞下颌关节的异常,出现肌肉或颞下颌关节疼痛、头痛、关节弹响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相关症状,甚至影响患者全身及心理健康。
[0004]口腔颌面部咀嚼肌功能紊乱也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主要病症之一,患者可出现咀嚼肌痉挛、疼痛等多种临床问题。其症状不仅局限在口颌系统,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还可能会由于全身神经、肌肉的代偿作用,造成头部、面部、颈部、肩部、腰部甚至全身的肌肉不适。医生可以通过应用特定装置实现上下颌牙齿的咬合分离,放松咀嚼肌,实现口颌系统肌肉去程序化的目的,改善口颌系统及全身肌肉症状。
[0005]目前,实现口腔颌面部肌肉去程序化并重建患者理想的动态咬合引导是治疗咀嚼肌紊乱以及因咬合紊乱引起的颞下颌关节相关疾病的首要选择。但目前常用的方法如咬合板等装置需要应用 架等工具进行面弓转移、上合架、加工制作等过程,存在装置复杂、耗时耗力、准确性低等诸多问题。有些装置如Luciajig等咀嚼肌去程序化装置则功能单一,无法实现咬合的动态引导。

技术实现思路

[0006]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准确性高,并能够直接应用于临床治疗以减轻咀嚼肌和颞下颌关节负担的口颌肌肉去程序化并重建非正中咬合引导的装置及方法。
[0007]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口颌肌肉去程序化并重建非正中咬合引导的装置,包括:
[0008]上牙冠套,固定在上前牙处,用于使后牙脱离接触,所述上牙冠套上具有咬合区域;
[0009]引导部,设置在患者前牙区,其上具有引导线,用于引导前牙建立正常的动态咬合;
[0010]其中,上牙冠套与引导部均采用热塑性树脂制成,并在咬合区域形成与下颌前牙均匀接触的平面。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牙冠套包括树脂冠套、固位件、连接件以及平面导板,所述树脂冠套包裹双尖牙颊舌侧,所述固位件安装在上前牙上,所述平面导板通过连接件与所述树脂冠套以及固位件固定连接,所述咬合区域位于所述平面导板上。
[0012]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口颌肌肉去程序化并重建非正中咬合引导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0013]在患者上颌前牙区域应用热塑性树脂制成上牙冠套,形成与下颌前牙均匀接触的咬合区域;
[0014]在上述咬合区域应用热塑性树脂,形成引导部;
[0015]引导患者上下前牙进行左侧方、右侧方及前伸非正中咬合运动,以在引导部形成动态咬合引导线。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在患者上颌前牙区域应用热塑性树脂制成上牙冠套,形成与下颌前牙均匀接触的咬合区域,之前还包括:
[0017]制作平面导板、树脂冠套以及配套可调节的连接件和固位件;
[0018]在切牙和侧切牙之间设置可调节的连接件以及固位件,用于平面导板的固位。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在患者上颌前牙区域应用热塑性树脂制成上牙冠套,形成与下颌前牙均匀接触的咬合区域,包括:
[0020]将应用热塑性树脂预制的树脂冠套设置在双尖牙区以包裹颊舌侧;
[0021]通过可以弯曲调整的连接件将平面导板与树脂冠套进行连接;
[0022]按照双尖牙的位置及下前牙的咬合接触状态调整平面导板的位置,以使平面导板上形成与下颌前牙均匀接触的咬合区域。
[00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在上述咬合区域应用热塑性树脂,形成引导部,之前还包括:
[0024]在双尖牙区树脂冠套内应用硅橡胶材料与双尖牙进行连接;
[0025]调节上颌切牙和侧切牙之间的连接件并增加固位件。
[002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导患者下前牙进行左侧方、右侧方及前伸运动,以在引导部形成动态咬合引导线,包括:
[0027]形成引导部后,短时间内引导患者进行前伸及侧方咬合运动;
[0028]形成相应的动态咬合引导线,并将多余的热塑性树脂从患者口腔中去除。
[002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导患者上下前牙进行左侧方、右侧方及前伸非正中咬合运动,以在引导部形成动态咬合引导线,之后还包括:
[0030]使用三用水枪冲洗或者将上牙冠套放入冷水,使引导部冷却硬化。
[0031]上述口颌肌肉去程序化并重建非正中咬合引导的装置及方法,在患者上牙区域应用热塑性树脂捏塑形成上牙冠套,使患者在咬合时下前牙能够均匀接触在腭侧咬合区域上,同时后牙脱离接触,进而减轻患者咀嚼肌和颞下颌关节的负担,实现口颌肌肉去程序化,并通过再次应用热塑性树脂后引导患者做上下前牙运动以形成相应的引导线,引导前牙建立正常的动态咬合。相对于传统的动态咬合引导方法,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准确性高,能够减轻对咀嚼肌和颞下颌关节造成的负担,并且可以直接应用于临床治疗。
附图说明
[0032]图1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口颌肌肉去程序化并重建非正中咬合引导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0033]图2为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口颌肌肉去程序化并重建非正中咬合引导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0034]图3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口颌肌肉去程序化并重建非正中咬合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口颌肌肉去程序化并重建非正中咬合引导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牙冠套,固定在上前牙处,用于使后牙脱离接触,所述上牙冠套上具有咬合区域;引导部,设置在患者前牙区,其上具有引导线,用于引导前牙建立正常的动态咬合;其中,上牙冠套与引导部均采用热塑性树脂制成,并在咬合区域形成与下颌前牙均匀接触的平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颌肌肉去程序化并重建非正中咬合引导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牙冠套包括树脂冠套、固位件、连接件以及平面导板,所述树脂冠套包裹双尖牙颊舌侧,所述固位件安装在上前牙,所述平面导板通过连接件与所述树脂冠套以及固位件固定连接,所述咬合区域位于所述平面导板上。3.一种运用权利要求1或2中任意一项的口颌肌肉去程序化并重建非正中咬合引导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在患者上颌前牙区域应用热塑性树脂制成上牙冠套,形成与下颌前牙均匀接触的咬合区域;在上述咬合区域应用热塑性树脂,形成引导部;引导患者上下前牙进行左侧方、右侧方及前伸非正中咬合运动,以在引导部形成动态咬合引导线。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口颌肌肉去程序化并重建非正中咬合引导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患者上颌前牙区域应用热塑性树脂制成上牙冠套,形成与下颌前牙均匀接触的咬合区域,之前还包括:制作平面导板、树脂冠套以及配套可调节的连接件和固位件;在切牙和侧切牙之间设置可调节的连接件以及固位件,用于平面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宁房兵陆珮珺杨臣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