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建筑狭窄空间的换撑结构及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084600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20:00
本申请涉及地下建筑换撑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地下建筑狭窄空间的换撑结构及方法,换撑结构设置在地下室侧壁与支护桩形成的狭窄空间中;换撑结构包括刚性铰和多个壁板支撑件;刚性铰连接且隔离在既有的支护桩和地下室底板之间;多个壁板支撑件间隔连接在刚性铰的上端,且壁板支撑件连接支护桩。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避免了传统内支撑换撑施工中需要先回填土再换撑的制约,可在回填前拆除内支撑结构,实现了在狭窄空间下免换撑、免回填土方或混凝土工况下进行内支撑拆除作业,优化了换撑拆撑施工工艺,简化了换撑拆撑施工流程,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缩短了地下室整体施工工期。缩短了地下室整体施工工期。缩短了地下室整体施工工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下建筑狭窄空间的换撑结构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地下建筑换撑
,具体涉及一种地下建筑狭窄空间的换撑结构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用地资源紧张,城市中心的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工程周边情况也越发复杂,越来越多地下室基坑支护采用内支撑+围护桩的形式。在基坑及地下结构的施工中,对于采用内支撑的基坑支护形式的地下室,合理的换撑、拆除是保障基坑施工安全的关键之一。公开号为CN102953385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坡道异形处基坑换撑施工方法,该文献在
技术介绍
和说明书中具体介绍了目前常采用的换撑结构及相应的施工方法。结合现有技术可知,目前的内支撑拆除均采用换撑板或换撑带+土方回填或泡沫混凝土回填结合的方式进行换撑,先进行地下室底板换撑结构施工,随后进行土方或混凝土分层回填,待回填压实度达标后,进行支撑板或支撑带结构浇筑施工,待支撑板或支撑带强度达标完成换撑作业后,再进行内支撑结构拆除施工,整体周期较长。尤其在地下室侧壁与支护桩之间为狭窄空间,且地下室工期极为紧张的工程中,若采用传统的“先换撑后拆除”施工,不仅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建筑狭窄空间的换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撑结构设置在地下室侧壁与支护桩形成的狭窄空间中;所述换撑结构包括刚性铰和多个壁板支撑件;所述刚性铰连接且隔离在既有的支护桩和地下室底板之间;多个所述壁板支撑件间隔连接在所述刚性铰的上端,形成整体受力体系,且所述壁板支撑件连接所述支护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建筑狭窄空间的换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壁板支撑件包括竖向设置的第一锚固件和横向设置的第二锚固件;所述第一锚固件与所述刚性铰连接,所述第二锚固件与所述支护桩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建筑狭窄空间的换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壁板支撑件包括浇筑的混凝土结构本体,所述第一锚固件和所述第二锚固件的一端分别锚固于所述混凝土结构本体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下建筑狭窄空间的换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结构本体为楔形块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建筑狭窄空间的换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铰包括混凝土板,所述混凝土板的内侧与所述地下室底板连接,所述混凝土板的外侧与所述支护桩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下建筑狭窄空间的换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板的上端所述地下室底板的上端平齐。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建筑狭窄空间的换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撑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地下室侧壁与支护桩之间的填料层。8.一种地下建筑狭窄空间的换撑方法,采用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地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晓刚刘涛刘晓明吴彪俞佳航蔡立东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