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风机及其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智能风机控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风机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常规的通风机,要么在风机系统设计时就已经设定工况点,在风机工作过程中不能调节风机性能;要么需要人工调节风机性能,这样也不能实时调节风机性能,这很难满足风机工作环境比较恶劣、而用户对环境稳定性要求比较高的场合。
[0003]专利号为“CN201721672407.4”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离心式风机,通过测量风机进出风口压差与通过测试确定的PQ曲线一一对应来确定风机风量的,这种方式不够智能,且其系统的调控极限是通过电压值来调控,不涉及对风速的测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风机及其控制方法,能够实时获取风机工作过程中的多种参数,并根据这些参数和用户的需求,对风机的工作状态进行智能控制。
[0005]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智能风机,包括安装架、风轮和智能控制系统;所述风轮安装于所述安装架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架、风轮(20)和智能控制系统(22);所述风轮(20)安装于所述安装架内部;所述安装架的一端设置有进风口,所述安装架的四周侧面设置有出风口;所述风轮(20)控制空气从所述进风口流进,并从所述出风口流出;所述安装架上设置有多个温度传感器、多个压力传感器和多个风速传感器;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靠近所述进风口;所述多个压力传感器分别靠近所述出风口和所述进风口;所述多个风速传感器靠近所述出风口或者所述进风口;所述智能控制系统(22)安装于所述风轮(20)的内部;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多个压力传感器和多个风速传感器分别都和所述智能控制系统(22)电连接;所述智能控制系统(22)控制所述风轮(20)的转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包括第一支架(10)和第二支架(30);所述第一支架(10)朝向所述第二支架(30)的一侧面四周间隔设置有多个安装柱;所述第二支架(30)朝向所述第一支架(10)的一侧面四周设置有和所述安装柱的数量和位置一一对应的安装凸起;所述第一支架(10)和所述第二支架(30)通过每个安装凸起一一插入对应的安装柱固定连接,且相邻的安装柱之间的间隔设置为所述出风口;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10);所述风轮(20)位于所述第一支架(10)和所述第二支架(30)之间;所述风轮(20)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一支架(10),且位于所述进风口内;所述风轮(20)的另一端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架(30)的一侧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10)包括进风圈(15);所述进风圈(15)包括圆环和圆环围成的空心圆;所述空心圆设置为所述进风口;所述圆环上设置有两个所述温度传感器和两个所述压力传感器,且两个所述温度传感器分别位于一条穿过所述空心圆的线段的两端,且两个所述压力传感器分别位于一条穿过所述空心圆的线段的两端。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30)的一侧面包括四个角落,且其中两个互为对角的角落各设置一个所述风速传感器,余下两个互为对角的角落各设置一个所述压力传感器。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轮(20)包括电机、叶轮(24)、轮毂(25);所述智能控制系统(22)设置于所述电机内部;所述电机依次包括电机头端(21)、电机旋转轴(211)和电机尾端(23);所述电机头端(21)位于所述进风口;所述电机尾端(23)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架(30)的一侧面;所述轮毂(25)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一支架(10);所述轮毂(25)的另一端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架(30)的一侧面;所述轮毂(25)的中心设置有用于所述电机穿过的圆柱通孔;所述圆柱通孔和所述空心圆同圆心;所述轮毂(25)的四周侧壁设置有叶轮(24)安装槽;所述叶轮(24)固定安装于所述叶轮(24)安装槽;所述电机旋转轴(211)位于所述圆柱通孔内且和所述轮毂(25)固定连接,用于驱动所述轮毂(25)旋转。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控制系统(22)包括测量及计算模块、用户输入模块、风量统计模块、控制模块、供电模块;所述测量及计算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和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多个压力传感器、多个风速传感器电连接,用于获取所述多个温度传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覃进武,
申请(专利权)人:泛仕达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