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鲟鱼幼鱼的开口饵料及鲟鱼幼鱼的培育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07841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鲟鱼幼鱼的开口饵料,所述开口饵料是由水蚯蚓和卤虫组成。实验证明,所述组合式饵料可显著提高中华鲟仔鱼的成活率、提高生长速度(增加体重和体长)、有效提高中华鲟仔鱼消化酶活性。本发明专利技术为稳定地提高中华鲟苗种培育成活率、中华鲟的健康养殖提供了新的饵料研发思路,同时减少了水丝蚓的依赖,降低因投喂水丝蚓传染病原的几率,为秋冬季节水蚯蚓短缺提供一定的解决方案。此外,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鲟鱼幼鱼的培育方法,所述培养方法为:对进入开口期的鲟鱼鱼苗投喂按照1:1体积比混合的水蚯蚓与卤虫幼体。该方法可以稳定地提高鲟鱼苗种培育成活率,为鲟鱼养殖提供技术支撑。撑。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鲟鱼幼鱼的开口饵料及鲟鱼幼鱼的培育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产养殖饲料
,尤其涉及一种鲟鱼幼鱼的开口饵料及鲟鱼幼鱼的培育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鲟鱼是地球上最原始和最古老的淡水鱼种之一,有“水中活化石”之称。鲟鱼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科学价值及经济价值,养殖产量逐年增多,目前我国鲟鱼养殖年产量约10万吨,占全世界鲟鱼养殖产量的80%以上,养殖的商品鲟鱼主要有十几种。我国鲟鱼养殖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养殖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但在养殖技术上与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苗种培育成活率不稳定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而育苗成活率的高低与其仔鱼的开口饵料和营养有重要的关系。
[0003]鲟鱼是一种典型的底栖冷水性或亚冷水性鱼类,野生状态下其幼鱼主要靠摄食底栖小型水生动物为食,如摇蚊幼虫、水蚤和底栖小型寡毛类(尾鳃蚓、水丝蚓等),由于自然环境和食物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仔鱼的成活率很低。在人工养殖过程中,常常采用人工投喂活鲜生物饵料的方法来提高育苗的成活率。研究发现,不同饵料对鲟鱼仔鱼的开口期效果影响不一样,饵料中营养成分等因素对鲟鱼仔鱼的生长和存活都会有很明显的影响。因此,选择营养丰富、安全合适的开口饵料和鱼苗适时开口摄食,是保证鱼苗存活率的关键因素。中华鲟为秋季繁殖的鱼类,秋末季节是其仔幼鱼的生长发育时期,通常用水蚯蚓、枝角类等活饵料对仔鱼进行培育。在稚鱼阶段,正值开口或摄食不久,抗病能力较弱,极易出现骤然大批死亡的现象,因此做好鱼苗开口期的培育工作,关系到中华鲟仔鱼的成活率。水丝蚓主要取自于各种污水的底部,容易携带水生动物的病原,有时会传染和引发一些传染疾病,进而导致稚鱼感染疾病而延缓生长甚至死亡等情况。且秋冬季节水蚯蚓短缺,价格较高。因此,寻找一种新型替代性或部分替代性鱼苗开口期饵料对提高仔鱼的成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鲟鱼幼鱼的开口饵料,将该饵料用于喂养开口时期的中华鲟仔鱼,实验证明本专利技术的饵料可显著提高中华鲟仔鱼的成活率、提高生长速度(增加体重和体长)、有效提高中华鲟仔鱼消化酶活性。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0006]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鲟鱼幼鱼的开口饵料,其由水蚯蚓和卤虫组成。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水蚯蚓为鲜活水蚯蚓利用破壁机切碎至2

5mm;所述卤虫为卤虫幼体。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所述饵料的制备方法为:
[0009]将水蚯蚓放在鲟鱼所在流水槽中暂养一段时间,然后从中取出鲜活的水蚯蚓,利用破壁机将其切碎至2

5mm,冲洗掉血水,装瓶,在4℃冰箱中存放备用;
[0010]在盐度28

32

的海水晶配置海水中按照每升投入1.5

2.5g卤虫卵,25

27℃曝气养殖,24

48h后取水中层孵化出来的卤虫幼体,经300目筛绢富集过滤,留取筛绢上的部分,装瓶,在4℃冰箱中存放备用;
[0011]在喂养鲟鱼幼鱼时,按照水蚯蚓与卤虫幼体1:1的体积混合。
[0012]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鲟鱼幼鱼的培育方法,所述培养方法为:对进入开口期的鲟鱼鱼苗投喂按照1:1体积比混合的水蚯蚓与卤虫幼体。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鲟鱼鱼苗的培育密度为2

5尾/升水,每隔3小时喂食一次,一天喂食5次,投喂量以投喂45分钟后仍有部分残饵为准;每次投喂时暂时关闭鱼苗培养水循环过滤装置,投喂完45min后重新开启培养水循环过滤装置。
[0014]有益效果
[0015]本专利技术以水蚯蚓和卤虫为组合饵料,水蚯蚓和卤虫均具有蛋白含量高、多不饱和脂肪酸高、必须氨基酸种类齐全等特性,本专利技术将该组合式饵料用于喂养开口时期的中华鲟仔鱼,实验证明,所述组合式饵料可显著提高中华鲟仔鱼的成活率、提高生长速度(增加体重和体长)、有效提高中华鲟仔鱼消化酶活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分别采用水蚯蚓、卤虫和卤虫+水蚯蚓喂养鲟鱼幼鱼16天时的存活率统计结果。
[0017]图2为分别采用水蚯蚓、卤虫和卤虫+水蚯蚓喂养鲟鱼幼鱼16天时的体长统计结果。
[0018]图3为分别采用水蚯蚓、卤虫和卤虫+水蚯蚓喂养鲟鱼幼鱼16天时的体重统计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更好的解释本专利技术,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描述。
[0020]鱼类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是直接关系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重要生命活动。消化酶主要指消化腺和消化系统分泌的起营养消化作用的酶类,可用于研究鱼类的摄食、消化和吸收机制。因此,本实验选用开口时期的中华鲟仔鱼为研究对象,以仔鱼的存活率、体重体长变化,消化酶活性为指标,探究不同鲜活饵料对中华鲟仔鱼培育的适用性。
[0021]一、实验方案
[0022]1、实验设置
[0023]实验在购买的35*20*22(cm)规格的鱼缸中进行,收到刚刚进入开口期的鱼苗后首先在鱼缸中静养24小时使其度过应激期。实验设置三组投喂处理:Y组投喂切碎水蚯蚓;L组投喂卤虫幼体;L+Y组投喂卤虫幼体和水蚯蚓。投喂量以投喂45分钟后仍有部分残饵为准。
[0024](1)每个鱼缸放养30尾中华鲟鱼苗,放养前测定体重和体长,养殖鱼缸水深设置为16cm。
[0025](2)每个鱼缸每隔3小时喂食一次,一天喂食5次,Y组每次投喂0.5mL的水蚯蚓;L组每次投喂0.5mL的卤虫;L+Y组每次投喂0.5mL,其中水蚯蚓和卤虫各为0.25mL。早上八点第
一次喂食,十一点第二次喂食,下午两点第三次喂食,下午五点半第四次喂食,晚上八点第五次喂食;每次喂食关闭循环过滤装置,投喂45分钟后重新开启。
[0026](3)养殖周期为十五天,每天记录鱼死亡数并用鱼网清理死鱼和残饵,在第16天实验结束后对每个鱼缸鲟鱼的体长和体重进行抽样测量,每个鱼缸随机捞取两尾在观察缸中拍照测量体长,再随机捞取10尾尽量抖掉表面水分后在盛有清水的烧杯中测定总重量。
[0027]2、饵料处理
[0028](1)每天取鲟鱼所在流水槽中暂养一段时间以后的鲜活水蚯蚓,利用破壁机将其切碎至2

5mm,冲洗掉血水,在4℃冰箱中临时储存,每次投喂用吸管吸取一定量滴加入实验鱼缸。
[0029](2)每天在盐度30

的3L海水晶配置海水中投入5g卤虫卵,26℃曝气培养,24

48小时后取水中层孵化出的卤虫幼体,富集过滤到300目筛绢上后用5mL离心管盛装,在4℃冰箱中临时储存,每次投喂用吸管吸取一定量滴加入实验鱼缸。
[0030]3、消化酶活性测定
[0031]取整条仔鱼,准确称取重量,按重量(g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鲟鱼幼鱼的开口饵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饵料是由水蚯蚓和卤虫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口饵料,其特征在于,水蚯蚓为鲜活水蚯蚓利用破壁机切碎至2

5mm;所述卤虫为卤虫幼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口饵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饵料的制备方法为:将水蚯蚓放在鲟鱼所在流水槽中暂养一段时间,然后取出鲜活的水蚯蚓,利用破壁机将其切碎至2

5mm,冲洗掉血水,装瓶,在4℃冰箱中存放备用;在盐度28

32

的海水晶配置海水中按照每升投入1.5

2.5g卤虫卵,2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迎春王红霞王雨路陈政刘昊坤胡子宣陈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华鲟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