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机蒸汽发生器用的水位控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7550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咖啡机蒸汽发生器用的水位控制结构,包括:腔体及探针,探针的探头位于腔体内的上方;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及第一电容(C1);所述第一电阻(R1)的一端与探针(2)探头的第二接口电连接,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电阻(R2)的一端与探针(2)探头的第一接口电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容(C1)的一端电连接。其具有不受地线影响,高电频时不会击穿电路板,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等优点。可靠等优点。可靠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咖啡机蒸汽发生器用的水位控制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咖啡机蒸汽发生器用的水位控制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咖啡机蒸汽发生器中没有水位控制结构,有无地线对水位检测影响较大,当没有地线时,方波不平稳,会出现误判的情况,当方波出现高电频波段时,可能会击穿电路板,导致水位检测结构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咖啡机蒸汽发生器用的水位控制结构,不受地线影响,高电频时不会击穿电路板,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第一种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其是一种咖啡机蒸汽发生器用的水位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0005]腔体及探针;所述探针的探头位于腔体内的上方;
[0006]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及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探针探头的第二接口电连接,第一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与探针探头的第一接口电连接,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容的一端电连接;
[0007]第三电阻、第六电阻及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电阻的一端、第六电阻的一端及第二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
[0008]MCU、第一二极管、第四电阻、第五电阻及第二电容;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分别与第五电阻的一端及第四电阻的一端电连接,第四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电容的一端及MCU的信号输入脚电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0009]第七电阻、第一三极管、第八电阻、第九电阻、非门及第三电容;所述第六电阻及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均分别与第七电阻的一端及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第八电阻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及非门的输出端与第九电阻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非门的输入端及第三电容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5V,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0010]第十电阻、光耦合器、第十一电阻、可控硅、第四电容、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及水泵;所述与光耦合器的a口与第十电阻的一端电连接,光耦合器的b口接地,光耦合器的c口分别与水泵的一端、可控硅的M1极及第四电容的一端电连接,光耦合器的f口与第十一电阻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另一端与MCU的信号输出脚电连接,所述可控硅的栅极与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电连接,可控硅的M2极与零线电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十二电阻的一端及第十三电阻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及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与火线电连接,所述水泵的另一端接零线。
[0011]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探针的探头位于腔体高度的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八十。
[0012]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为:不受地线影响,高电频时不会击穿电路板,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的探针处的电路原理图;
[0014]图2是本技术的水泵处的电路原理图;
[0015]图3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4是图3的俯视图;
[0017]图5是图4的A

A剖视图。
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互相结合。
[0019]在本技术描述中,术语“左”、“右”、“前”、“后”、“上”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而不是要求本技术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0]如图1至图5所示,其是一种咖啡机蒸汽发生器用的水位控制结构,包括:
[0021]腔体1及探针2;所述探针2的探头位于腔体1内的上方;
[002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及第一电容C1;所述第一电阻R1的一端与探针2探头的第二接口电连接,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电阻R2的一端与探针2探头的第一接口电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容C1的一端电连接;
[0023]第三电阻R3、第六电阻R6及第二二极管D2;所述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电阻R3的一端、第六电阻R6的一端及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电连接;
[0024]MCU、第一二极管D1、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及第二电容C2;所述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电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分别与第五电阻R5的一端及第四电阻R4的一端电连接,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电容的一端及MCU的信号输入脚电连接,所述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
[0025]第七电阻R7、第一三极管Q1、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非门U1及第三电容C2;所述第六电阻R6及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均分别与第七电阻R7的一端及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八电阻R8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及非门U1的输出端与第九电阻R9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分别与非门U1的输入端及第三电容C3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5V,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
[0026]第十电阻R10、光耦合器3、第十一电阻R11、可控硅T1、第四电容C4、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及水泵4;所述与光耦合器3的a口与第十电阻R10的一端电连接,光耦合器3的b口接地,光耦合器3的c口分别与水泵4的一端、可控硅T1的M1极及第四电容C4的一端电连接,光耦合器的f口与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与MCU
的信号输出脚电连接,所述可控硅T1的栅极与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电连接,可控硅T1的M2极与零线电连接,所述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及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及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与火线电连接,所述水泵4的另一端接零线。
[0027]工作时,非门U1、第九电阻R9级第三电容C3组成自激振荡电路,产生1K HZ方波,经第八电阻R8控制连接﹢5V,第一三极管Q1在集电极取得﹢5V的1K HZ方波,该方波经第六电阻桥接到第一电容C1及第三电阻R3连接点上,该连接点一端经第一电容C1及第二电阻R2连接到水位探针2处,该连接点另一端经第三电阻R3、第一二极管D1整形滤波后连接到MCU的信号输入脚处,水位探针2的第一接口通过第一电阻R1接地,当水位上升至水位探针2时,即水位探针2接通地线,此时连接点的信号被拉低,输出给MCU信号输入脚的电频信号也被拉低,MCU读取信号输入脚的电频信号,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咖啡机蒸汽发生器用的水位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腔体(1)及探针(2);所述探针(2)的探头位于腔体(1)内的上方;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及第一电容(C1);所述第一电阻(R1)的一端与探针(2)探头的第二接口电连接,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电阻(R2)的一端与探针(2)探头的第一接口电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容(C1)的一端电连接;第三电阻(R3)、第六电阻(R6)及第二二极管(D2);所述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电阻(R3)的一端、第六电阻(R6)的一端及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电连接;MCU、第一二极管(D1)、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及第二电容(C2);所述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电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分别与第五电阻(R5)的一端及第四电阻(R4)的一端电连接,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电容的一端及MCU的信号输入脚电连接,所述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第七电阻(R7)、第一三极管(Q1)、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非门(U1)及第三电容(C2);所述第六电阻(R6)及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均分别与第七电阻(R7)的一端及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八电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国伦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雪特朗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