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管进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07116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钢管进给装置,包括机架、动力组件与从动组件,动力组件包括动力架、第一传送带、若干的第一接触件以及动力源,动力架安装于机架,第一传送带安装于动力架,各第一接触件排列设置于第一传送带外周,各第一接触件设置有第一对中组合面,从动组件包括从动架、第二传送带、若干的第二接触件,从动架安装于机架,第二传送带安装于从动架,各第二接触件排列设置于第二传送带外周,各第二接触件设置有第二对中组合面,第一传送带位于第二传送带竖向一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本方案利用新机械结构,采用第一传送带以及第二传送带对对钢管进行夹持驱动的方式使得动力源的作用效果更好达到了更加稳定驱动钢管运动的效果。钢管运动的效果。钢管运动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钢管进给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钢管生产设备,特别涉及一种钢管进给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钢管在生产过程中需要通过传输设备进行钢管的传输,从而实现钢管在各工序之间的有效衔接。
[0003]其中,钢管进给装置是钢管传输装置中的动力装置,使得钢管在钢管进给装置的作用下沿传输方向运动,并衔接钢管传输装置的其它无动力组件实现钢管稳定传输,现有的钢管进给装置通常采用1件驱动辊以及多件从动辊而实现对钢管进行夹持(驱动辊与从动辊的轴向均与钢管的轴向相互垂直),并在驱动辊的转动作用下带动钢管运动。这种钢管进给装置由于各驱动辊与从动辊均只与钢管进行线接触,因此,接触面积小导致驱动辊传递的驱动作用力较小,从而易出现传输打滑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第一传送带以及第二传送带对对钢管进行夹持驱动的方式使得动力源的作用效果更好达到了更加稳定驱动钢管运动的效果的一种钢管进给装置。
[0005]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包括机架、动力组件与从动组件,动力组件包括动力架、第一传送带、若干的第一接触件以及动力源,动力架安装于机架,第一传送带安装于动力架,动力源用于带动第一传送带沿左右方向传输,各第一接触件沿第一传送带的周向等间距排列设置于第一传送带外周,各第一接触件背离第一传送带侧设置有呈V形的第一对中组合面,从动组件包括从动架、第二传送带、若干的第二接触件,从动架安装于机架,第二传送带安装于从动架,各第二接触件沿第二传送带的周向等间距排列设置于第二传送带外周,各第二接触件背离第二传送带侧设置有呈V形的第二对中组合面,第一传送带位于第二传送带竖向一侧。
[000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1.需要传输的钢管置于第一传送带与第二传送带之间,使得在动力源的作用下带动第一传送带运动,而由于钢管受到若干的第一接触件与第二接触件的上下夹持,便可随第一传送带同步传输,其中,由于大量的第一接触件与第二接触件与钢管接触,增加了钢管实际受到的作用力,使得传输更加的稳定,防止出现打滑现象;2.第一对中组合面与第二对中组合面可实现对圆柱形的钢管进行对中,使得输出的钢管轴线位置更加的精准,从而使后续对接的结构对接更加的精准。
[0007]进一步设置为:各第一对中组合面包括相互拼接的第一面与第三面,各第一面远离对应的第三面侧设置有第一凸块,各第一凸块沿垂直对应的第一面的方向背离第一面侧设置有第一橡胶件,各第三面远离对应的第一面侧设置有第三凸块,各第三凸块沿垂直对应的第三面的方向背离第三面侧设置有第三橡胶件,各第二对中组合面包括相互拼接的第二面与第四面,各第二面远离对应的第四面侧设置有第二凸块,各第二凸块沿垂直对应的
第二面的方向背离第二面侧设置有第二橡胶件,各第四面远离对应的第二面侧设置有第四凸块,各第四凸块沿垂直对应的第四面的方向背离第四面侧设置有第四橡胶件。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面与第三面上相互远离的位置处的第一凸块与第三凸块可使得更大范围内的管径不同的钢管置于第一传送带上时与第一凸块、第三凸块有效接触,从而钢管更大面积的接触第一凸块与第三凸块上的第一橡胶件与第三橡胶件,使得钢管受力更加的稳定,从而提高传输的稳定性,而第二面与第四面上相互远离的位置处的第二凸块与第四凸块同理实现钢管更大面积的接触第二凸块与第四凸块上的第二橡胶件与第四橡胶件,使得钢管受力更加的稳定,从而提高传输的稳定性。
[0009]进一步设置为:机架位于从动架的前后两侧分别铰接有调整气缸,各调整气缸的输出轴与从动架铰接,且各调整气缸两端铰接的轴向均沿左右方向,机架位于从动架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竖向导杆,从动架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第一限位杆,各竖向导杆均位于2件第一限位杆之间。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1.调整气缸的设置,使得从动架可实现竖向的调整,用于改变第一传送带与第二传送带之间的间距,从而适配不同管径的钢管;2.调整气缸两端的铰接以及竖向导杆与第一限位杆的配合可实现第二传送带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前后位置的调整,从而保证第一对中组合面的V形开口与第二对中组合面的V形开口呈正对设置,使得第一面、第二面、第三面与第四面作用于钢管的作用力更加的对称稳定。
[0011]进一步设置为:机架位于动力架的前后两侧分别铰接有铰接连杆,各铰接连杆的另一端与动力架铰接,且各铰接连杆两端铰接的轴向均沿左右方向,动力架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第二限位杆,各竖向导杆均位于2件第二限位杆之间。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1. 铰接连杆两端的铰接以及竖向导杆与第二限位杆的配合可实现第一传送带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前后位置的调整(第一对中组合面的前后位置),从而使得进给装置与前后衔接的设备在一定前后对位误差的情况下可进行自动调整,使得衔接更加的顺畅;2.第二限位杆同与竖向导杆配合,因此,结构更加的简洁。
[0013]进一步设置为:动力源设置于动力架。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动力架会在一定程度内进行前后位置调整,因此,动力源直接设置于动力架可随动力架调整,防止动力架的调整导致动力源驱动第一传送带运动的不畅性。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实施例的装配图;
[0016]图2为实施例使用状态图;
[0017]图3为图1中A的放大图;
[0018]图4为图1中B的放大图;
[0019]图中:1、机架;2、动力组件;21、动力架;22、驱动轴;23、第一从动轴;24、第一传送带;25、第一接触件;26、动力源;211、第二限位杆;251、第一对中组合面;61、动力电机;262、传送皮带;263、传送轮;2511、第一面;2512、第三面;2513、第一凸块;2514、第三凸块;2515、第一橡胶件;2516、第三橡胶件;3、从动组件;31、从动架;32、第二从动轴;33、第三从动轴;34、第二传送带;35、第二接触件;311、第一限位杆;351、第二对中组合面;3511、第二面;
3512、第四面;3513、第二凸块;3514、第四凸块;3515、第二橡胶件;3516、第四橡胶件;4、调整气缸;5、竖向导杆;6、铰接连杆;7、钢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1]如图1

图4所示,一种钢管进给装置,包括机架1、动力组件2与从动组件3,动力组件2包括动力架21、驱动轴22、第一从动轴23、第一传送带24、若干的第一接触件25以及动力源26,动力架21安装于机架1,驱动轴22与第一从动轴23分别转动安装于动力架21的左右两侧,且驱动轴22与第一从动轴23的轴向均沿前后方向,第一传送带24安装于驱动轴22与第一从动轴23,使得在驱动轴22的转动作用下而实现传动,其中,动力源26用于带动第一传送带24沿左右方向传输,其中,各第一接触件25沿第一传送带24的周向等间距排列设置于第一传送带24外周(采用粘接等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管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动力组件(2)与从动组件(3),动力组件(2)包括动力架(21)、第一传送带(24)、若干的第一接触件(25)以及动力源(26),动力架(21)安装于机架(1),第一传送带(24)安装于动力架(21),动力源(26)用于带动第一传送带(24)沿左右方向传输,各第一接触件(25)沿第一传送带(24)的周向等间距排列设置于第一传送带(24)外周,各第一接触件(25)背离第一传送带(24)侧设置有呈V形的第一对中组合面(251),从动组件(3)包括从动架(31)、第二传送带(34)、若干的第二接触件(35),从动架(31)安装于机架(1),第二传送带(34)安装于从动架(31),各第二接触件(35)沿第二传送带(34)的周向等间距排列设置于第二传送带(34)外周,各第二接触件(35)背离第二传送带(34)侧设置有呈V形的第二对中组合面(351),第一传送带(24)位于第二传送带(34)竖向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各第一对中组合面(251)包括相互拼接的第一面(2511)与第三面(2512),各第一面(2511)远离对应的第三面(2512)侧设置有第一凸块(2513),各第一凸块(2513)沿垂直对应的第一面(2511)的方向背离第一面(2511)侧设置有第一橡胶件(2515),各第三面(2512)远离对应的第一面(2511)侧设置有第三凸块(2514),各第三凸块(2514)沿垂直对应的第三面(2512)的方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秋黄坚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东方齐心钢业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