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真空冷凝器布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6799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真空冷凝器布管结构,涉及真空冷凝器技术领域,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左侧设有后端管箱,所述壳体的右侧设有前端管箱,所述壳体的内部设有用于冷却水流动的管束组件,所述壳体的中部还设有便于蒸汽穿过的冷凝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通过在壳体内部的管束组件和冷凝组件的相互配合,使得管板布管与进气方向成一定的角度,消除了“弓”型折流板形成的大量滞流区域,提高换热效率,同时因降低了气体在冷凝器内的流动速度,减少了气体的折流次数,降低了气体的压力降。降低了气体的压力降。降低了气体的压力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真空冷凝器布管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真空冷凝器
,尤其涉及一种真空冷凝器布管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真空冷凝器是制冷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由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毛细管及干燥过滤器等组成;其中蒸发器是用于冷却液体的换热设备,现有的冷凝器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
[0003]传统冷凝器为了增大气液之间的换热效率通常会在冷凝器的内部增加挡流板,降低气体的流速,从而增大气体的换热效率,但是这种设置会降低气体,进而造成压力损失,同时使得真空系统的动力能源耗量增加,为此提出一种真空冷凝器布管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需要人工全程手扶铝棒来防止铝棒在吊运过程中摆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真空冷凝器布管结构。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真空冷凝器布管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左侧设有后端管箱,所述壳体的右侧设有前端管箱,所述壳体的内部设有用于冷却水流动的管束组件,所述壳体的中部还设有便于蒸汽穿过的冷凝组件;
[0007]所述管束组件包括对称固定设于壳体内部两侧的两块管板,两块所述管板之间固定设有多根换热管,两块所述管板之间且位于多根换热管的上方对称固定两组防冲挡气管,所述壳体的内部还设有多块用于固定换热管和防冲挡气管的支撑板,多块所述支撑板将壳体的内部分隔成若干个冷凝区域。
[0008]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包括:
[0009]所述防冲挡气管由多根空心管构成,多根所述空心管呈双层设置,且同层多根空心管中心轴线的连接线呈倾斜设置。
[0010]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包括:
[0011]所述支撑板的两端对称固定设有两块弧形固定块,所述弧形固定块的另一端与壳体内壁固定连接。
[0012]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包括:
[0013]多根所述换热管在壳体内部呈区域分布,且相邻换热管设置区域之间设有蒸汽流动通道。
[0014]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包括:
[0015]所述前端管箱的内部固定设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前端管箱的内部自上而下分隔成出水腔和进水腔,所述前端管箱的上端中部固定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与出水腔相互连通,所述前端管箱的下端中部固定设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与进水腔相互连通。
[0016]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包括:
[0017]所述换热管的左端与后端管箱的内部相互连通,所述壳体内部上方的多根换热管右端与出水腔相互连通,所述壳体内部下方的多根换热管右端与进水腔相互连通。
[0018]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包括:
[0019]所述冷凝组件包括固定设于壳体上端中部的进气口以及固定设于壳体下端中部的凝液收集壳,所述壳体的下端中部固定开设有多个出气口,所述壳体内部通过多个出气口与凝液收集壳的内部相互连通。
[0020]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包括:
[0021]所述凝液收集壳的中部一侧开设有排气口,所述凝液收集壳的底部开设有凝液排出口。
[0022]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包括:
[0023]多根所述换热管在竖直面内呈一定夹角设置。
[0024]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包括:
[0025]所述支撑板的中部上端与中部下端开设有便于蒸汽穿过的透气槽。
[0026]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7]本技术中,通过在壳体内部的管束组件和冷凝组件的相互配合,使得管板布管与进气方向成一定的角度,消除了“弓”型折流板形成的大量滞流区域,提高换热效率,同时因降低了气体在冷凝器内的流动速度,减少了气体的折流次数,降低了气体的压力降。
附图说明
[0028]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壳体外观结构示意图;
[0029]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前端管箱内部结构示意图;
[0030]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冷凝组件结构示意图;
[0031]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壳体内部剖视图;
[0032]图5为本技术提出的防冲挡气管设置位置结构示意图;
[0033]图6为本技术提出的换热管设置结构示意图。
[0034]图中:1、壳体;2、管束组件;3、前端管箱;4、后端管箱;5、冷凝组件;301、进水口;302、出水口;303、分隔板;201、管板;202、换热管;203、支撑板;204、防冲挡气管;2041、空心管;205、蒸汽流动通道;501、进气口;502、出气口;503、凝液收集壳;504、排气口;505、凝液排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3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7]如图1

6所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真空冷凝器布管结构,包括壳体1,壳体1的
左侧设有后端管箱4,壳体1的右侧设有前端管箱3,壳体1的内部设有用于冷却水流动的管束组件2,壳体1的中部还设有便于蒸汽穿过的冷凝组件5;
[0038]管束组件2包括对称固定设于壳体1内部两侧的两块管板201,两块管板201之间固定设有多根换热管202,两块管板201之间且位于多根换热管202的上方对称固定两组防冲挡气管204,壳体1的内部还设有多块用于固定换热管202和防冲挡气管204的支撑板203,多块支撑板203将壳体1的内部分隔成若干个冷凝区域;
[0039]防冲挡气管204由多根空心管2041构成,多根空心管2041呈双层设置,且同层多根空心管2041中心轴线的连接线呈倾斜设置;
[0040]壳体1内部蒸汽流动路径:需要冷却的蒸汽从进气口501通入壳体1内部,进入壳体1内部的蒸汽首先会冲击两组防冲挡气管204,由于两组防冲挡气管204在竖直平面内呈V字形设置(如图6所示),进而导致蒸汽被减速,进一步使得蒸汽从壳体1的中部向壳体1的两侧运动,在两组防冲挡气管204中部的空气进而会进入换热管202之间形成的多个蒸汽流动通道205之间,此时蒸汽便会与换热管202进行热交换;
[0041]蒸汽从进气口501进入壳体1内部后迅速到壳体1的所有部位,通过防冲挡气管204和换热管202的设置结构改变气体在冷凝器中的流动方向,使气体流动方向与换热管202垂直,这样可以拉薄换热管上的冷凝液膜,提高换热效率,同时消除气体流动方向与管程内冷却水的流动方向顺流的部分,提高换热效率;
[0042]经过冷却的蒸汽最终通过出气口502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真空冷凝器布管结构,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左侧设有后端管箱(4),所述壳体(1)的右侧设有前端管箱(3),所述壳体(1)的内部设有用于冷却水流动的管束组件(2),所述壳体(1)的中部还设有便于蒸汽穿过的冷凝组件(5);所述管束组件(2)包括对称固定设于壳体(1)内部两侧的两块管板(201),两块所述管板(201)之间固定设有多根换热管(202),两块所述管板(201)之间且位于多根换热管(202)的上方对称固定两组防冲挡气管(204),所述壳体(1)的内部还设有多块用于固定换热管(202)和防冲挡气管(204)的支撑板(203),多块所述支撑板(203)将壳体(1)的内部分隔成若干个冷凝区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真空冷凝器布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冲挡气管(204)由多根空心管(2041)构成,多根所述空心管(2041)呈双层设置,且同层多根空心管(2041)中心轴线的连接线呈倾斜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真空冷凝器布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203)的两端对称固定设有两块弧形固定块,所述弧形固定块的另一端与壳体(1)内壁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真空冷凝器布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多根所述换热管(202)在壳体(1)内部呈区域分布,且相邻换热管(202)设置区域之间设有蒸汽流动通道(205)。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真空冷凝器布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管箱(3)的内部固定设有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冬根方强强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和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