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60633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37
一种船舶,其具备:船体;储氨罐,能够储存氨;惰性气体供给装置,向与储氨罐连通的氨的流通路径供给惰性气体;排气管道,将由惰性气体供给装置供给的惰性气体和流通路径内的氨一同引导至外部;及处理罐,设置于排气管道的中途,在内部储存有水,并且惰性气体及氨从排气管道被导入至水的水面下。气管道被导入至水的水面下。气管道被导入至水的水面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船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船舶。
[0002]本申请主张基于2020年8月25日在日本申请的专利申请2020

141419号及2020年12月17日在日本申请的专利申请2020

209288号的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用于此。

技术介绍

[0003]在作为船舶推进用燃料或货物而搭载可燃性气体的船舶中,设置有用于将可燃性气体排放到船外的大气中的排气筒。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结构:利用氮气等吹扫(purge)残留在由可燃性气体(气体燃料)驱动的燃气发动机的配管内等的可燃性气体,并经由排气筒排放到大气中。
[0004]以往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

1133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0008]然而,正在研究搭载氨作为气体燃料。氨即使被惰性气体吹扫并经由排气筒释放到大气中,也有可能不会充分扩散。如此,作为氨难以扩散到大气中的理由之一,能够例示如下:氨与甲烷气体、丁烷气体等其他可燃性气体相比,容易与空气中的水分发生反应,与空气中的水分发生反应而成为雾状(液滴状)的氨水,比重变得大于大气。
[0009]并且,氨对人体的粘膜等的刺激性高,因此希望尽可能抑制向大气中的释放量,以免与人体接触。
[0010]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氨向大气中的释放量的船舶。
[0011]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0012]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船舶具备船体、储氨罐、惰性气体供给装置、排气管道及处理罐。所述储氨罐能够储存氨。所述惰性气体供给装置向与所述储氨罐连通的氨的流通路径供给惰性气体。所述排气管道将由所述惰性气体供给装置供给的所述惰性气体和所述流通路径内的所述氨一同引导至外部。所述处理罐设置于所述排气管道的中途。所述处理罐在内部储存有水。所述处理罐中,所述惰性气体及所述氨从所述排气管道被导入至所述水的水面下。
[0013]专利技术效果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船舶,能够抑制氨向大气中的释放量。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船舶的侧视图。
[0016]图2是表示设置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船舶上的储氨罐、内燃机、处理罐之间的系统的图。
[0017]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船舶中的通常时的氨的流动的图。
[0018]图4是表示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船舶中进行吹扫时的气体的流动的图。
[0019]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处理罐的结构的剖视图。
[0020]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处理罐的结构的剖视图。
[0021]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处理罐、水回收罐周围的概略结构的图。
[0022]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处理罐、水回收罐周围的概略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第一实施方式>
[0024]以下,参考图1~图5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船舶进行说明。
[0025]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船舶1具备船体2、上部结构4、储氨罐10、惰性气体供给装置50(参考图2)、排气管道38(参考图2)及处理罐60。船舶1的种类并不限于特定船舶。船舶1的种类例如能够例示液化气运输船、渡船、RORO船、汽车运输船、客船等。
[0026]船体2具有构成其外壳的一对舷侧5A、5B及船底6。舷侧5A、5B具备分别形成左右舷侧的一对舷侧外板。船底6具备连接这些舷侧5A、5B的船底外板。通过这些一对舷侧5A、5B及船底6,船体2的外壳在与船首尾方向FA正交的截面中呈U字状。
[0027]船体2还具备作为配置于最上层的全通甲板的上甲板7。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的上甲板7还是暴露于外部的暴露甲板。上部结构4形成于上甲板7上。在上部结构4内设置有生活区等。例如,在比上部结构4更靠船首尾方向FA的船首3a侧且比上甲板7更靠下方的船体2内,设置有搭载货物的货舱(未图示)。
[0028]并且,在船体2内设置有内燃机8。内燃机8用作向用于推进船舶1的船舶主机、船内供电的发电机等。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内燃机8将储存于储氨罐10的氨作为燃料而工作。
[0029]储氨罐10储存液化氨。本实施方式的储氨罐10设置于船体2。关于储氨罐10,例示了配置于比上部结构4更靠船首尾方向FA的船尾3b侧的上甲板7上的情况。
[0030]储氨罐10和内燃机8经由配管系统20连接。如图2所示,配管系统20形成与储氨罐10连通的氨的流通路径R。该配管系统20分别具有供给管21、返回管22及开闭阀23、24。在配管系统20连接有惰性气体供给装置50及排气筒30。
[0031]供给管21、返回管22分别连接储氨罐10和内燃机8。供给管21从储氨罐10向内燃机8供给氨。返回管22使在内燃机8中未用作燃料而残留的剩余氨返回至储氨罐10。开闭阀23、24设置于供给管21、返回管22。在内燃机8工作时,开闭阀23、24始终设为开放状态。在内燃机8停止时等,开闭阀23、24设为关闭状态。通过这些开闭阀23、24被关闭,形成于供给管21、返回管22的内部的流路被阻断。
[0032]惰性气体供给装置50向与储氨罐10连通的氨的流通路径R供给惰性气体。惰性气体供给装置50向作为流通路径R的配管系统20供给惰性气体。惰性气体供给装置50具备惰
性气体供给部51、惰性气体供给管52及惰性气体供给阀53。
[0033]惰性气体供给部51能够向惰性气体供给管52供给氮等惰性气体(例如,非活性气体等)。惰性气体供给管52连接惰性气体供给部51和配管系统20。惰性气体供给管52与配管系统20的吹扫对象区域20p连接。吹扫对象区域20p是在配管系统20中,在供给管21的开闭阀23与返回管22的开闭阀24之间包含内燃机8的一侧。
[0034]惰性气体供给阀53设置于惰性气体供给管52。如图3所示,惰性气体供给阀53在通常时设为关闭状态,阻断从惰性气体供给部51向配管系统20的吹扫对象区域20p的惰性气体的供给。在该状态下,开闭阀23、24设为打开状态,能够从储氨罐10通过供给管21向内燃机8供给氨,并且剩余的氨从内燃机8返回至储氨罐10。
[0035]如图4所示,在内燃机8的紧急停止时、长时间停止时等,惰性气体供给阀53从关闭状态设为开放状态。在该状态下,开闭阀23、24设为关闭状态,供给管21、返回管22被阻断。即,从储氨罐10向内燃机8的氨供给成为停止状态。在该状态下,若将惰性气体供给阀53设为开放状态,则从惰性气体供给部51向配管系统20的吹扫对象区域20p供给惰性气体。惰性气体供给装置50通过向氨的流通路径R即配管系统20的吹扫对象区域20p供给惰性气体,进行将吹扫对象区域20p(流通路径R)内的氨替换为惰性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船舶,其具备:船体;储氨罐,能够储存氨;惰性气体供给装置,向与所述储氨罐连通的所述氨的流通路径供给惰性气体;排气管道,将由所述惰性气体供给装置供给的所述惰性气体和所述流通路径内的所述氨一同引导至外部;及处理罐,设置于所述排气管道的中途,在内部储存有水,并且所述惰性气体及所述氨从所述排气管道被导入至所述水的水面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其中,所述处理罐具备多孔部件,所述多孔部件设置于所述水的水面下,具有供在所述水中从下方向上方浮起的所述惰性气体及所述氨的气泡通过的多个孔。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船舶,其中,所述处理罐具备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在所述水的水面下沿着与上下方向交叉的面而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船舶,其还具备水回收罐,所述水回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形俊夫云石隆司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造船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