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闸门撑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05878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闸门撑杆装置,包括闸门门叶和折叠撑杆结构,所述闸门门叶的一端铰接设置在基座上且另一端为悬臂端,所述折叠撑杆结构的底端间距于基座设置,且所述折叠撑杆结构的顶端靠近于悬臂端承托闸门门叶;所述折叠撑杆结构包括上撑杆、下撑杆和止转结构,所述上撑杆的一端铰接于闸门门叶的杆体上,且另一端与下撑杆的一端铰接设置,所述下撑杆的另一端铰接于基座上,所述止转结构对应于上撑杆与下撑杆的铰接处设置,且所述止转结构限制上撑杆相对于下撑杆最大转动至共线状态,能够通过折叠撑杆结构对闸门门叶的悬臂进行支撑,降低悬臂晃动的程度。降低悬臂晃动的程度。降低悬臂晃动的程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闸门撑杆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闸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闸门撑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的撑杆式闸门结构,通常是在闸门门叶的底端设置驱动机构使得闸门门叶进行回转,但是由于闸门门叶的悬臂长度较长,悬臂底部缺少支撑,使得其在向上或向下偏摆过程中出现较大程度的晃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专利技术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闸门撑杆装置,能够通过折叠撑杆结构对闸门门叶的悬臂进行支撑,降低悬臂晃动的程度。
[0004]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闸门撑杆装置,包括闸门门叶和折叠撑杆结构,所述闸门门叶的一端铰接设置在基座上且另一端为悬臂端,所述折叠撑杆结构的底端间距于基座设置,且所述折叠撑杆结构的顶端靠近于悬臂端承托闸门门叶;
[0006]所述折叠撑杆结构包括上撑杆、下撑杆和止转结构,所述上撑杆的一端铰接于闸门门叶的杆体上,且另一端与下撑杆的一端铰接设置,所述下撑杆的另一端铰接于基座上,所述止转结构对应于上撑杆与下撑杆的铰接处设置,且所述止转结构限制上撑杆相对于下撑杆最大转动至共线状态。
[0007]进一步的,在所述上撑杆与下撑杆共线状态下,所述折叠撑杆结构的杆线与竖向面呈夹角设置,且所述折叠撑杆结构朝向于闸门门叶的一侧倾斜。
[0008]进一步的,所述止转结构设置在上撑杆或下撑杆背离于闸门门叶的一侧。
[0009]进一步的,所述止转结构设置在上撑杆上,且所述止转结构偏距于上撑杆与下撑杆的撑杆铰轴,在所述上撑杆与下撑杆共线状态下,所述止转结构抵压在下撑杆的端面上。
[0010]进一步的,所述下撑杆与基座的铰接处为撑杆铰点,所述闸门门叶与基座的铰接处为门杆铰点,所述撑杆铰点低于门杆铰点,且所述撑杆铰点与门杆铰点之间的纵向空间构成折叠容纳区。
[0011]进一步的,所述上撑杆与闸门门叶的铰接处为支撑铰点,所述支撑铰点至闸门门叶悬臂端的长度不小于上撑杆的长度。
[0012]进一步的,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基座上且驱动所述下撑杆周向转动。
[0013]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为伸缩机构,所述伸缩机构的固定部件铰接设置在基座上,所述伸缩机构的伸缩端铰接设置在下撑杆间距于撑杆铰点的杆体上;所述伸缩机构的伸缩动作驱动下撑杆周向转动。
[0014]进一步的,所述闸门门叶上设置有挡板。
[0015]有益效果: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能够通过折叠撑杆结构对闸门门叶的悬臂
进行支撑,从而减少闸门门叶悬空的长度,从而降低悬臂晃动的程度。
附图说明
[0016]附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附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在撑起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3为本技术的折叠撑杆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4为本技术的局部A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0021]如附图1至附图3所示,一种闸门撑杆装置,包括闸门门叶1和折叠撑杆结构,所述闸门门叶1的一端铰接设置在基座上且另一端为悬臂端,所述折叠撑杆结构的底端间距于基座设置,且所述折叠撑杆结构的顶端靠近于悬臂端承托闸门门叶1,所述折叠支撑结构包含折叠状态和撑起状态;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能够通过折叠撑杆结构对闸门门叶的悬臂进行支撑,在闸门门叶1向上或向下偏摆过程中折叠撑杆结构始终支撑闸门门叶1的底部,从而减少闸门门叶悬空的长度,从而降低悬臂晃动的程度。
[0022]所述折叠撑杆结构包括上撑杆2、下撑杆3和止转结构4,所述上撑杆的一端靠近于闸门门叶的自由端铰接于闸门门叶1的杆体上,且另一端与下撑杆3的一端铰接设置,所述下撑杆的另一端铰接于基座上,所述止转结构4对应于上撑杆与下撑杆的铰接处设置,且所述止转结构4限制上撑杆相对于下撑杆最大转动至共线状态,当上撑杆与下撑杆位于共线状态时,此时为撑起状态,上撑杆与下撑杆达到死点位置:上撑杆2、下撑杆3、闸门门叶1对折叠撑杆结构的作用力方向三者共线重合,此时折叠撑杆结构具有最大的支撑强度,支撑稳定最强,闸门门叶1的晃动程度做小。
[0023]当闸门门叶向下摆动时,上撑杆2与下撑杆3相对转动折合,形成折叠状态,能够加大程度的减少折叠撑杆结构的占用空间。
[0024]在所述上撑杆2与下撑杆3共线状态下,所述折叠撑杆结构的杆线与竖向面呈夹角设置,且所述折叠撑杆结构朝向于闸门门叶1的一侧倾斜,上撑杆与闸门门叶的铰接点位于撑杆铰点8与门杆铰点9之间。基座、闸门门叶1和撑起状态下的折叠支撑结构三者形成三角形框架结构,具有较强的稳定。
[0025]所述止转结构4设置在上撑杆2或下撑杆3背离于闸门门叶1的一侧,用于限制上上撑杆相对于下撑杆3的转动,防止过度转动,保证上撑杆和下撑杆共线。
[0026]如附图3和附图4所示,所述止转结构4设置在上撑杆2上,且所述止转结构4偏距于上撑杆与下撑杆的撑杆铰轴7,在所述上撑杆与下撑杆共线状态下,所述止转结构4抵压在下撑杆的端面上。
[0027]所述上撑杆2对应于下撑杆的杆端设置有上铰接座5,所述下撑杆的杆端设置有与上铰接座匹配的下铰接座6,所述撑杆铰轴7穿设在上铰接座和下铰接座上,上铰接座与下铰接座通过撑杆铰轴转动,所述铰接结构为块状结构,且设置在上铰接座5上。
[0028]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所述下撑杆与基座的铰接处为撑杆铰点8,所述闸门门叶与基座的铰接处为门杆铰点9,所述撑杆铰点低于门杆铰点,且所述撑杆铰点与门杆铰点之间
的纵向空间构成折叠容纳区10,当闸门门叶1向下转动时,上撑杆与下撑杆呈折叠状态,且位于闸门门叶1的下方区,也即折叠容纳区中,通过下沉设置的折叠容纳区10,能够用于容纳折叠状态的上撑杆和下撑杆,使得闸门门叶1呈水平或接近水平状态。
[0029]所述上撑杆2与闸门门叶1的铰接处为支撑铰点16,所述支撑铰点至闸门门叶悬臂端的长度不小于上撑杆2的长度,上撑杆与下撑杆折叠后,其均位于闸门门叶1的下方,能防止其向外凸出。
[0030]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基座上且用于驱动所述下撑杆3周向转动,进而驱动闸门门叶进行摆动,其中:
[0031]所述驱动机构为伸缩机构13,优选为伸缩油缸,所述伸缩机构13的固定部件通过铰接支座17铰接设置在基座上,所述伸缩机构13的伸缩端铰接设置在下撑杆3间距于撑杆铰点8的杆体上;所述伸缩机构的伸缩动作驱动下撑杆3周向转动。
[0032]所述闸门门叶1上设置有挡板15。
[0033]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闸门撑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闸门门叶(1)和折叠撑杆结构,所述闸门门叶(1)的一端铰接设置在基座上且另一端为悬臂端,所述折叠撑杆结构的底端间距于基座设置,且所述折叠撑杆结构的顶端靠近于悬臂端承托闸门门叶(1);所述折叠撑杆结构包括上撑杆(2)、下撑杆(3)和止转结构(4),所述上撑杆的一端铰接于闸门门叶(1)的杆体上,且另一端与下撑杆(3)的一端铰接设置,所述下撑杆的另一端铰接于基座上,所述止转结构(4)对应于上撑杆与下撑杆的铰接处设置,且所述止转结构(4)限制上撑杆相对于下撑杆最大转动至共线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闸门撑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撑杆(2)与下撑杆(3)共线状态下,所述折叠撑杆结构的杆线与竖向面呈夹角设置,且所述折叠撑杆结构朝向于闸门门叶(1)的一侧倾斜。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闸门撑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转结构(4)设置在上撑杆(2)或下撑杆(3)背离于闸门门叶(1)的一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闸门撑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转结构(4)设置在上撑杆(2)上,且所述止转结构(4)偏距于上撑杆与下撑杆的撑杆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雪峰陈大朋赵宝元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扬州富达液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