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程茹专利>正文

一种结构紧凑的可变式防过热电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4562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结构紧凑的可变式防过热电缆,涉及电缆技术领域,包括外护套、散热结构、内层结构和缆芯,所述散热结构设置在外护套的内部,所述内层结构设置在外护套的内部,所述缆芯设置在外护套的内部,所述散热结构包括抗压层、抗压条、凹槽、散热条和膨胀体。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电缆在使用发热时,其热量传递到膨胀体上使膨胀体受热膨胀,当膨胀体出现膨胀情况时,会使外护套上的凹槽向外凸起,从而使凹槽内部的散热条向外被撑开,增加了电缆的散热面积,同时其抗压层和抗压条的设置可使电缆中存在空腔,其空腔的存在可方便缆芯生产的热量向外护套表面进行传递,提高了电缆的散热效率,防止电缆温度过高出现自燃的现象。防止电缆温度过高出现自燃的现象。防止电缆温度过高出现自燃的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结构紧凑的可变式防过热电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缆
,具体涉及一种结构紧凑的可变式防过热电缆。

技术介绍

[0002]电线电缆用以传输电(磁)能,信息和实现电磁能转换的线材产品。广义的电线电缆亦简称为电缆,狭义的电缆是指绝缘电缆,电缆由一根或多根相互绝缘的导体和外包绝缘保护层制成,将电力或信息从一处传输到另一处的导线。
[0003]如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9616254A,该专利文献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力电缆,包括缆芯、第一弹性护管和第二弹性护管;第一弹性护管设置在缆芯外部,第一弹性护管外部周向布置有多个沿电缆轴向布置的缓冲凹槽,第一弹性护管内位于任意相邻两个缓冲凹槽之间均设有一个沿电缆轴向布置的缓冲空腔;第二弹性护管设置在第一弹性护管外部,第二弹性护管内侧轴向布置有多个沿电缆轴向布置的缓冲凸起,多个缓冲凸起分别设置在多个缓冲凹槽内。本专利技术电缆在挤压时,多个缓冲凸起分别向多个缓冲凹槽内挤压进行弹性变形缓冲挤压力,同时第一弹性护管在第二弹性护管的挤压下通过多个缓冲空腔的弹性变形进行缓冲挤压力,在这个过程中,挤压力被有效缓冲掉,电缆能够保持顺直性,避免缆芯受到挤压。
[0004]目前现有的电力电缆通过一定负载电流时,由于其本身导体材料存在电阻值,一定会发热的,随着负载电流的增大,电缆表面温度就越高,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容易引发自燃现象,损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提出一种结构紧凑的可变式防过热电缆,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的可变式防过热电缆,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结构紧凑的可变式防过热电缆,包括外护套、散热结构、内层结构和缆芯,所述散热结构设置在外护套的内部,所述内层结构设置在外护套的内部,所述缆芯设置在外护套的内部。
[0008]所述散热结构包括抗压层、抗压条、凹槽、散热条和膨胀体,所述凹槽开设在外护套的外表面上,所述散热条固定连接在凹槽的内部,所述抗压条固定连接在外护套的内表面上,所述膨胀体设置在外护套与抗压层之间。
[0009]所述内层结构包括铠装层、阻水带、第一铜带屏蔽层、散热支撑片、第二铜带屏蔽层和内护套,所述铠装层的外表面与抗压层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阻水带设置在第一铜带屏蔽层与铠装层之间,所述散热支撑片固定连接在第一铜带屏蔽层与第二铜带屏蔽层之间。
[0010]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抗压条的下端固定连接在抗压层的外表
面上,所述抗压层的外表面开设有限位槽,所述膨胀体固定连接在限位槽的内部。
[00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通过限位槽的设置可对膨胀体起到限位的作用。
[0012]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阻水带的外表面与铠装层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阻水带的内表面与第一铜带屏蔽层的外表面固定连接。
[00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通过阻水带的设置可提高电缆的防水效果。
[0014]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二铜带屏蔽层的内表面与所述内护套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内护套的内部设置有绝缘层。
[00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通过第二铜带屏蔽层的设置可提高电缆的屏蔽抗干扰效果。
[0016]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绝缘层的外表面开设有凸条,所述凸条的数量为三条,其三条所述凸条分别以绝缘层的中心为圆心,等间距开设在绝缘层的外表面上,所述绝缘层的外表面设置有阻燃层。
[00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通过阻燃层的设置可提高电缆的阻燃性。
[0018]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凹槽的数量为三个,其四个所述凹槽分别以外护套的中心为圆心,等间距开设在外护套的外表面。
[001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通过凹槽的设置可方便电缆进行散热。
[0020]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散热条的数量为七条,其七条所述散热条等间距固定连接在凹槽的内部,所述膨胀体的数量为三个,其三个所述膨胀体分别以抗压层的中心为圆心,等间距设置在抗压层的外表面上。
[002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通过散热条的设置可使提高电缆的散热效果。
[0022]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内护套的内部设置有填充层,所述缆芯的外表面包覆有屏蔽层,所述屏蔽层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保护层。
[002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通过保护层的设置可对缆芯起到保护作用,同时其屏蔽层的设置可提高电缆的屏蔽性。
[0024]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内护套的内部中心设置有内衬结构,所述内衬结构包括内衬、分隔片和加强筋,所述分隔片固定连接在内衬上,所述加强筋设置在内衬的内部。
[002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通过加强筋的设置可提高了电缆的抗拉扯性。
[0026]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内衬的内部开设有通孔,所述加强筋设置在通孔的内部,所述分隔片的数量为三个,其三个所述分隔片都设置在内衬上。
[002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通过分隔片的设置可方便对三根缆芯进行分隔开来。
[0028]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相对现有技术来说,取得的技术进步是:
[0029]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的可变式防过热电缆,通过电缆在使用发热时,其热量传递到膨胀体上使膨胀体受热膨胀,当膨胀体出现膨胀情况时,会使外护套上的凹槽向外凸起,从而使凹槽内部的散热条向外被撑开,增加了电缆的散热面积,同时其抗压层和抗压条的设置可使电缆中存在空腔,其空腔的存在可方便缆芯生产的热量向外护套表面进行传递,提高了电缆的散热效率,防止电缆温度过高出现自燃的现象。
[0030]2、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的可变式防过热电缆,通过在电缆的内部设置第一铜
带屏蔽层和第二铜带屏蔽层可起到提高电缆的屏蔽作用,同时其铜带屏蔽层可提高缆芯向电缆外传递热量的效率,其第一铜带屏蔽层和第二铜带屏蔽层之间采用散热支撑片进行连接支撑,可使第一铜带屏蔽层和第二铜带屏蔽层存在散热空腔,使热量更加容易向电缆表面传递,防止电缆出现过热的现象。
[0031]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的可变式防过热电缆,通过在电缆的中心位置设置内衬结构,其内衬结构中的分隔片可起到对三根缆芯的分隔作用,避免缆芯在电缆的内部出现位移的现象,提高了缆芯在电缆内部的稳定性,同时其加强筋的设置可提高了电缆的抗拉扯性,延长了电缆的使用寿命。
[0032]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的可变式防过热电缆,通过抗压层和抗压条的设置可提高电缆的抗压性,其抗压条采用V型截面,可提高抗压条的抗压性能,进一步提高了电缆的抗压性,并延长了电缆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33]图1为本专利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4]图2为本专利技术截面结构示意图;
[0035]图3为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结构紧凑的可变式防过热电缆,包括外护套(1)、散热结构(2)、内层结构(3)和缆芯(5),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结构(2)设置在外护套(1)的内部,所述内层结构(3)设置在外护套(1)的内部,所述缆芯(5)设置在外护套(1)的内部;所述散热结构(2)包括抗压层(201)、抗压条(202)、凹槽(203)、散热条(204)和膨胀体(206),所述凹槽(203)开设在外护套(1)的外表面上,所述散热条(204)固定连接在凹槽(203)的内部,所述抗压条(202)固定连接在外护套(1)的内表面上,所述膨胀体(206)设置在外护套(1)与抗压层(201)之间;所述内层结构(3)包括铠装层(301)、阻水带(302)、第一铜带屏蔽层(303)、散热支撑片(304)、第二铜带屏蔽层(305)和内护套(306),所述铠装层(301)的外表面与抗压层(20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阻水带(302)设置在第一铜带屏蔽层(303)与铠装层(301)之间,所述散热支撑片(304)固定连接在第一铜带屏蔽层(303)与第二铜带屏蔽层(305)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结构紧凑的可变式防过热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压条(202)的下端固定连接在抗压层(201)的外表面上,所述抗压层(201)的外表面开设有限位槽(205),所述膨胀体(206)固定连接在限位槽(205)的内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结构紧凑的可变式防过热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水带(302)的外表面与铠装层(30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阻水带(302)的内表面与第一铜带屏蔽层(303)的外表面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结构紧凑的可变式防过热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铜带屏蔽层(305)的内表面与所述内护套(306)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内护套(306)的内部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茹杨昕著
申请(专利权)人:程茹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