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相储能逆变器交流侧的并离网切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04425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三相储能逆变器交流侧的并离网切换装置,所述装置通过在逆变电路、电网、负载和地线之间引入第一继电器组、第二继电器组、第三继电器组、第四继电器组和第五继电器组,并通过继电器组之间特定的连接方式,从而能够实现在多种不同的并离网模式下安全稳定地运行,能够灵活地切除与电网或负载的连接,使其相对独立,互不影响。并在并网前增加一组继电器,起到与电网隔离保护的作用,且在中性线处引出一组继电器与接地线相连,使中性线与保护线分开,大大地增加了系统安全性。大大地增加了系统安全性。大大地增加了系统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三相储能逆变器交流侧的并离网切换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逆变器电路
,尤其涉及一种三相储能逆变器交流侧的并离网切换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光伏三相并离网装置通过至少三组控制信号装置来控制继电器开合,可以避免因电网故障或断电对设备造成的不利影响。然而,现有的并离网切换装置的系统控制方式相对复杂,切换至离网运行时,需要改变三相电源输出,要求相位频率等相同,且不能输出三相负载,或者不能实现纯并网方式运行,装置切换不够灵活,且没有单独与电网隔离的保护措施。
[0003]现有的由单相储能逆变器网侧路由继电器电路衍生到三相储能逆变器网侧路由继电器电路的方案能够大大减少储能逆变器数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功率密度。然而,由单相储能逆变器网侧路由继电器电路衍生到三相储能逆变器网侧路由继电器电路中,电路简单,但是缺乏可靠接地的继电器开关,有触电安全的隐患,缺乏考虑电力系统三相不对称负载运行时系统不稳定运行的情况。
[0004]现有的对于三相储能逆变系统增大带载能力的方法,需要短接离网端的两根或三根火线后连接负载,在有电网的情况时,闭合电网侧逆变器和短接的任意一根火线所对应的一相旁路继电器;在无电网的离网情况时,闭合离网继电器并根据短接的火线的相位来控制对应的逆变功率模块均流输出。然而,对于三相储能逆变系统增大带载能力的的方法,需要多增加一组旁路继电器,且需要对离网端的火线进行短接,控制旁路继电器方法相对复杂,且要求逆变器功率模块均流输出,功率控制也更为复杂,运行过程中对系统扰动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三相储能逆变器交流侧的并离网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第一继电器组、第二继电器组、第三继电器组、第四继电器组和第五继电器组;
[0006]所述第一继电器组的第一A相端、第一B相端、第一C相端和第一中性端分别用于与逆变电路的A相端、B相端、C相端和中性端连接,
[0007]所述第一继电器组的第二A相端、第二B相端、第二C相端和第二中性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组的第一A相端、第一B相端、第一C相端和第一中性端连接,
[0008]所述第二继电器组的第二A相端、第二B相端、第二C相端和第二中性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继电器组的第一A相端、第一B相端、第一C相端和第一中性端连接,
[0009]所述第三继电器组的第二A相端、第二B相端、第二C相端和第二中性端分别用于与电网的A相端、B相端、C相端和中性端连接,
[0010]所述第一继电器组的第二A相端、第二B相端和第二C相端还分别与所述第四继电
器组的第一A相端、第一B相端和第一C相端连接,所述第四继电器组的第二A相端、第二B相端和第二C相端分别用于与负载的A相端、B相端和C相端连接,
[0011]所述第一继电器组的第二中性端还与所述第五继电器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继电器组的第二端用于作为PE端,所述第一继电器组的第二中性端还与负载的中性端连接。
[0012]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继电器组包括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第三继电器和第四继电器,所述第一继电器、所述第二继电器、所述第三继电器和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第一端分别为所述第一继电器组的第一A相端、第一B相端、第一C相端和第一中性端,所述第一继电器、所述第二继电器、所述第三继电器和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第二端分别为所述第一继电器组的第二A相端、第二B相端、第二C相端和第二中性端。
[0013]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继电器组包括第五继电器、第六继电器、第七继电器和第八继电器,所述第五继电器、所述第六继电器、所述第七继电器和所述第八继电器的第一端分别为所述第二继电器组的第一A相端、第一B相端、第一C相端和第一中性端,所述第五继电器、所述第六继电器、所述第七继电器和所述第八继电器的第二端分别为所述第二继电器组的第二A相端、第二B相端、第二C相端和第二中性端。
[0014]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继电器组包括第九继电器、第十继电器、第十一继电器和第十二继电器,所述第九继电器、所述第十继电器、所述第十一继电器和所述第十二继电器的第一端分别为所述第三继电器组的第一A相端、第一B相端、第一C相端和第一中性端,所述第九继电器、所述第十继电器、所述第十一继电器和所述第十二继电器的第二端分别为所述第三继电器组的第二A相端、第二B相端、第二C相端和第二中性端。
[0015]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四继电器组包括第十三继电器、第十四继电器和第十五继电器,所述第十三继电器、所述第十四继电器和所述第十五继电器的第一端分别为所述第四继电器组的第一A相端、第一B相端和第一C相端,所述第十三继电器、所述第十四继电器和所述第十五继电器的第二端分别为所述第四继电器组的第二A相端、第二B相端和第二C相端。
[0016]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五继电器组包括第十六继电器和第十七继电器,所述第十六继电器的第一端为所述第五继电器组的第一端,所述第十六继电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七继电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七继电器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五继电器组的第二端。
[0017]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当所述装置处于纯并网模式时,所述第一继电器组、所述第二继电器组和所述第三继电器组的继电器均闭合,所述第四继电器组和所述第五继电器组的继电器均断开。
[0018]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当所述装置处于并网及带负载运行模式时,所述第一继电器组、所述第二继电器组、所述第三继电器组、所述第四继电器组和所述第五继电器组的继电器均闭合。
[0019]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当所述装置处于纯离网模式时,所述第一继电器组的继电器均断开,所述第二继电器组、所述第三继电器组、所述第四继电器组和所述第五继电器组的继电器均闭合。
[0020]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在逆变电路、电网、负载和地线之间引入第一继电器组、第
二继电器组、第三继电器组、第四继电器组和第五继电器组,并通过继电器组之间特定的连接方式,从而能够实现在多种不同的并离网模式下安全稳定地运行,能够灵活地切除与电网或负载的连接,使其相对独立,互不影响。并在并网前增加一组继电器,起到与电网隔离保护的作用,且在中性线处引出一组继电器与接地线相连,使中性线与保护线分开,大大地增加了系统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三相储能逆变器交流侧的并离网切换装置的电路示意图;
[0023]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三相储能逆变器交流侧的并离网切换装置在纯并网模式下的电路示意图;
[0024]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三相储能逆变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相储能逆变器交流侧的并离网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第一继电器组、第二继电器组、第三继电器组、第四继电器组和第五继电器组;所述第一继电器组的第一A相端、第一B相端、第一C相端和第一中性端分别用于与逆变电路的A相端、B相端、C相端和中性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组的第二A相端、第二B相端、第二C相端和第二中性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组的第一A相端、第一B相端、第一C相端和第一中性端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组的第二A相端、第二B相端、第二C相端和第二中性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继电器组的第一A相端、第一B相端、第一C相端和第一中性端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组的第二A相端、第二B相端、第二C相端和第二中性端分别用于与电网的A相端、B相端、C相端和中性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组的第二A相端、第二B相端和第二C相端还分别与所述第四继电器组的第一A相端、第一B相端和第一C相端连接,所述第四继电器组的第二A相端、第二B相端和第二C相端分别用于与负载的A相端、B相端和C相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组的第二中性端还与所述第五继电器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继电器组的第二端用于作为PE端,所述第一继电器组的第二中性端还与负载的中性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离网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继电器组包括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第三继电器和第四继电器,所述第一继电器、所述第二继电器、所述第三继电器和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第一端分别为所述第一继电器组的第一A相端、第一B相端、第一C相端和第一中性端,所述第一继电器、所述第二继电器、所述第三继电器和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第二端分别为所述第一继电器组的第二A相端、第二B相端、第二C相端和第二中性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离网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继电器组包括第五继电器、第六继电器、第七继电器和第八继电器,所述第五继电器、所述第六继电器、所述第七继电器和所述第八继电器的第一端分别为所述第二继电器组的第一A相端、第一B相端、第一C相端和第一中性端,所述第五继电器、所述第六继电器、所述第七继电器和所述第八继电器的第二端分别为所述第二继电器组的第二A相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杰金吴清王嘉一田立新肖留杰
申请(专利权)人:上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