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片石混凝土护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42336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片石混凝土护坡结构,包括护坡基础以及设置于护坡基础上的蓄水池和片石混凝土挡墙,蓄水池具有开口朝上的蓄水腔,蓄水池的顶部设置有滤水架,滤水架包括与蓄水腔插接配合的架体、设置于架体外侧壁顶部并与蓄水池顶面相抵的支撑翻边、开设于架体顶面上的沉淀槽、开设于架体底面上并与蓄水腔连通的进水槽、开设于沉淀槽槽壁上部并与进水槽连通的溢水孔。在需要对坡面上的植被进行灌溉时,工人拿走蓄水池上的滤水架和滤水盖,然后用水泵将蓄水腔内雨水的上层清液抽出,并用于浇灌坡面上的植被,本片石混凝土护坡结构通过增设蓄水功能,有利于提升本片石混凝土护坡结构的实用性。结构的实用性。结构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片石混凝土护坡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边坡施工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片石混凝土护坡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高速路的安全防护问题是必须解决的,尤其要做好边坡支护措施,以确保高速路建设的质量问题。在边坡施工过程中,边坡支护方案主要是对边坡地形、地质做有效的分析,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边坡支护措施。在设计高速路护坡结构时,我们不仅要结合边坡的地形和地质,另外还要结合边坡的水文条件,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来确定边坡的支护和加固结构,这样可以有效地预防边坡滑坡和坍塌现象的发生。
[0003]高速路边坡作为高速路主体的侧边结构,承担着维稳高速路主体、迅速导水排水的功能,高速路边坡防护大体分为工程防护和植物防护,工程防护多为钢筋、水泥组成的刚性防护,植物防护多为植壤土、纤维、有机质、植被组成的柔性防护,工程防护是植物防护的基础。
[0004]高速路护坡结构作为高速边坡的侧边结构,现有的高速路护坡结构通常采用挡墙来支承边坡土体、防止边坡土体变形失稳。上述的护坡结构仅仅具备保护边坡土体的功能,当高速路边坡上的植物需要浇水时,这种护坡结构难以提供植物用水,需要高速路养护人员开车携带植物用水来浇灌植物,上述的护坡结构存在实用性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片石混凝土护坡结构,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实用性不佳的问题。
[0006]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片石混凝土护坡结构,包括护坡基础以及设置于护坡基础上的蓄水池和片石混凝土挡墙,所述蓄水池具有开口朝上的蓄水腔,所述蓄水池的顶部设置有滤水架,所述滤水架包括与蓄水腔插接配合的架体、设置于架体外侧壁顶部并与蓄水池顶面相抵的支撑翻边、开设于架体顶面上的沉淀槽、开设于架体底面上并与蓄水腔连通的进水槽、开设于沉淀槽槽壁上部并与进水槽连通的溢水孔。
[0007]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滤水架上设置有滤水盖,所述滤水盖的顶面上开设有多个均位于沉淀槽正上方的滤水孔。
[0008]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翻边的顶面上开设有多个定盖插孔,所述滤水盖朝向滤水架的端面上设置有多个与定盖插孔插接配合的定盖插柱
[0009]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蓄水腔的下方依次开设有下水孔、排水孔,所述排水孔的孔径大于下水孔的孔径,所述蓄水池内设置有用于控制下水孔与排水孔之间通断的水位控制机构。
[0010]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水位控制机构包括设置于排水孔的支撑架、开设
于支撑架顶面上的通水孔、设置于支撑架顶面上的阀柱、滑动设置于阀柱上且将下水孔封闭的阀板、设置于阀柱顶部的限位板,所述阀板的中心处开设有与阀柱滑动配合的限转滑孔,所述阀柱上套设有控水弹簧,所述控水弹簧一端与阀板的底面相抵,另一端与支撑架的顶面相抵。
[0011]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阀柱为多边形柱体,所述限转滑孔为多边形孔。
[0012]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架的顶面上设置有与排水孔孔壁相抵的安装翻边,所述安装翻边螺钉连接于排水孔的孔壁上。
[0013]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护坡基础和蓄水池之间设置有排水管路,所述排水管路包括多个沿护坡结构延伸方向依次相连的排水管,所述排水管包括设置于护坡基础上的管体、开设于管体顶面上并与排水孔连通的进水孔、设置于管体顶面上并与排水孔插接配合的定位凸环。
[0014]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护坡基础包括基础本体、设置于基础本体内的钢筋骨架,所述钢筋骨架包括水平设置的横向锚筋、与横向锚筋相连且为竖直设置的立主筋,所述蓄水池的底面上开设有与立主筋插接配合的插筋孔,多根所述立主筋的顶部插入片石混凝土挡墙。
[0015]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护坡基础和蓄水池之间设置有连接层。
[0016]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下雨天气时,混杂着泥石的雨水经过滤水孔后落入沉淀槽内,滤水孔能够限制粒径较大的石块和其他杂物进入沉淀槽,当雨量较小时,混杂着泥石的雨水会在沉淀槽内进行沉淀,泥沙和小石子会沉淀在沉淀槽的槽底,上部的雨水通过溢水孔进入进水槽中,接着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入蓄水腔中,混杂着泥沙的雨水能够在蓄水腔中再次进行沉淀,随着蓄水腔内雨水和泥沙等杂物重量的不断增加,控水弹簧会不断的被压缩,则阀板会向靠近排水孔方向移动,直至阀板进入到排水孔内,则下水孔被打开,蓄水腔底部的水和泥沙沉淀物通过下水孔进入排水孔,最后沿着排水管路排走。在需要对坡面上的植被进行灌溉时,工人拿走蓄水池上的滤水架和滤水盖,然后用水泵将蓄水腔内雨水的上层清液抽出,并用于浇灌坡面上的植被,本片石混凝土护坡结构通过增设蓄水功能,有利于提升本片石混凝土护坡结构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中高边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高边坡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蓄水池、滤水架、滤水盖、排水管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水位控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1]上述附图中:1、坡体;2、侧锚孔;3、护坡基础;4、基础本体;5、钢筋骨架;51、横向锚筋;52、立主筋;6、蓄水池;7、插筋孔;8、蓄水腔;9、下水孔;10、排水孔;11、滤水架;12、架体;13、支撑翻边;14、定盖插孔;15、沉淀槽;16、进水槽;17、溢水孔;18、滤水盖;19、定盖插柱;20、滤水孔;21、支撑架;22、通水孔;23、安装翻边;24、阀柱;25、阀板;26、限转滑孔;27、限位板;28、控水弹簧;29、排水管;30、管体;31、进水孔;32、定位凸环;33、连接层;34、片石混凝土挡墙。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作用更加清楚及易于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阐述。
[0023]如图1所示,一种边坡,包括坡体1,坡体1的侧面开设有侧锚孔2,坡体1的侧边设置有片石混凝土护坡结构,边坡混凝土护坡结构用于支承边坡土体、防止边坡土体变形失稳。
[0024]如图2所示,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片石混凝土护坡结构,包括护坡基础3以及设置于护坡基础3上的蓄水池6和片石混凝土挡墙34。
[0025]如图2所示,护坡基础3包括基础本体4、钢筋骨架5。钢筋骨架5预埋在基础本体4内,钢筋骨架5包括横向锚筋51、立主筋52,横向锚筋51为水平设置,横向锚筋51一端与坡体1的侧锚孔2插接配合,另一端预埋在基础本体4内,立主筋52为竖直设置,立主筋52与横向锚筋51采用绑扎焊接的方式相连,立主筋52的顶部突出基础本体4。基础本体4采用混凝土现浇而成,浇筑基础本体4时,采用建筑模板做临时性支护,使得基础本体4能够按照预设的图纸成型。
[0026]如图2所示,蓄水池6沿护坡结构的延伸方向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片石混凝土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护坡基础(3)以及设置于护坡基础(3)上的蓄水池(6)和片石混凝土挡墙(34),所述蓄水池(6)具有开口朝上的蓄水腔(8),所述蓄水池(6)的顶部设置有滤水架(11),所述滤水架(11)包括与蓄水腔(8)插接配合的架体(12)、设置于架体(12)外侧壁顶部并与蓄水池(6)顶面相抵的支撑翻边(13)、开设于架体(12)顶面上的沉淀槽(15)、开设于架体(12)底面上并与蓄水腔(8)连通的进水槽(16)、开设于沉淀槽(15)槽壁上部并与进水槽(16)连通的溢水孔(1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片石混凝土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水架(11)上设置有滤水盖(18),所述滤水盖(18)的顶面上开设有多个均位于沉淀槽(15)正上方的滤水孔(2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片石混凝土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翻边(13)的顶面上开设有多个定盖插孔(14),所述滤水盖(18)朝向滤水架(11)的端面上设置有多个与定盖插孔(14)插接配合的定盖插柱(19)。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片石混凝土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腔(8)的下方依次开设有下水孔(9)、排水孔(10),所述排水孔(10)的孔径大于下水孔(9)的孔径,所述蓄水池(6)内设置有用于控制下水孔(9)与排水孔(10)之间通断的水位控制机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片石混凝土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位控制机构包括设置于排水孔(10)的支撑架(21)、开设于支撑架(21)顶面上的通水孔(22)、设置于支撑架(21)顶面上的阀柱(24)、滑动设置于阀柱(24)上且将下水孔(9)封闭的阀板(25)、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舒育正张伟虞文才徐昇李亚辉郑健谢越吴昆鹏骆云霄李轩昂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交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