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垂直升降电梯的直立式码头人员登离船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041704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垂直升降电梯的直立式码头人员登离船系统,包括船舶、浮式平台、垂直升降电梯、码头主体结构和接岸引桥,所述码头主体结构的前沿向内凹陷形成一个竖直贯通通道,其内安装垂直升降电梯,所述浮式平台位于竖直贯通通道内且跟随水面上下浮动,所述船舶停靠于所述码头主体结构前沿,并与所述浮式平台平齐,所述船舶上的人员通过浮式平台自由进出所述垂直升降电梯,并通过垂直升降电梯自由进出所述码头主体结构码头面,所述接岸引桥连通所述码头主体结构码头面和陆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直立式码头、浮式平台和垂直升降电梯相结合能够实现人员方便快捷且安全舒适地在码头平台和船舶之间转移。地在码头平台和船舶之间转移。地在码头平台和船舶之间转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垂直升降电梯的直立式码头人员登离船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码头人员登离船工艺
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基于垂直升降电梯的直立式码头人员登离船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对于水位落差小的海港码头,船舶甲板面与码头面高差不大,通常采用登船舷梯、跳板或登船塔等简易设施解决人员登离船问题,部分客流大的国际邮轮母港采用移动式登船廊桥。但对于水位差较大的内河直立式码头,须设置多层平台,船上人员通过舷梯、跳板等设施进入下层平台,然后通过楼梯上到最上层的码头面平台,最后通过接岸引桥离开。但内河部分地区水位落差可达到30m以上,则最低水位时,人员需要步行相当于10层楼梯才能达到码头面平台,尤其是旅游码头有许多不便。老幼病残孕等弱势群体甚至无法通行,旅客出行体验较差且极具安全风险,这也是此类地区旅游码头目前没有采用直立式结构型式的原因。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垂直升降电梯的直立式码头人员登离船系统,其通过直立式码头、浮式平台和垂直升降电梯相结合能够实现人员方便快捷且安全舒适地在码头平台和船舶之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垂直升降电梯的直立式码头人员登离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船舶、浮式平台、垂直升降电梯、码头主体结构和接岸引桥,所述码头主体结构的前沿向内凹陷形成一个竖直贯通通道,其内安装垂直升降电梯,所述浮式平台位于竖直贯通通道内且跟随水面上下浮动,所述船舶停靠于所述码头主体结构前沿,并与所述浮式平台平齐,所述船舶上的人员通过浮式平台自由进出所述垂直升降电梯,并通过垂直升降电梯自由进出所述码头主体结构码头面,所述接岸引桥连通所述码头主体结构码头面和陆地。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垂直升降电梯的直立式码头人员登离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升降电梯包括地面基础、定位桩柱、机房、浮动电梯间、轿厢、顶层电梯间和卷扬系统,所述地面基础为固定基础,所述地面基础四周设置有多根竖直的定位桩柱,其顶部延伸至码头面上方并固定支撑所述机房,所述顶层电梯间设置于码头面与机房地面之间,所述浮式平台位于多根定位桩柱之间且与所述定位桩柱之间滑动连接以通过定位桩柱限制浮式平台仅在竖直面内移动,所述浮式平台顶面固定设置有浮动电梯间,其与所述顶层电梯间一致均为四面封闭无上下底面的结构,所述轿厢设置于所述浮动电梯间和所述顶层电梯间之间并通过设置于机房内的卷扬系统驱动上下移动至所述浮动电梯间和顶层电梯间内,所述轿厢、浮式平台、浮动电梯间和顶层电梯间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浮动电梯间靠近所述码头主体结构的前沿一侧设置有电梯间门,所述轿厢靠近所述码头主体结构的前沿一侧设置有轿厢门,所述顶层电梯间靠近所述接岸引桥一侧也设置有电梯间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垂直升降电梯的直立式码头人员登离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式平台的中心设置有内凹的基坑,其内设置有缓冲器和接近开关,所述轿厢下端向下下落至所述基坑内。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垂直升降电梯的直立式码头人员登离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式平台的四个角与所述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述真王全潘黎汤奇麟禹精瑞刘璐刘亚云汪玉娇胡士元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