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电子雷管安全放电的拓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4034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电子雷管安全放电的拓扑结构,主要包括电源电压监控部和安全放电部,所述电源电压监控部用于对电源电压进行监控;在电源电压低于电子雷管正常工作电压时发出放电信号至所述安全放电部;所述安全放电部用于接收所述电源电压监控部发出的放电信号,并在接收到放电信号后,使起爆电容放电回路开启并执行安全放电动作,以使起爆电容上的残留电压远小于起爆引火所需的最小电压,从而使电子雷管网络处于安全状态,以避免危害状况的发生。状况的发生。状况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电子雷管安全放电的拓扑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电子雷管的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电子雷管安全放电的拓扑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现代爆破技术正在向着精细化、科学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高精度电子雷管作为新一代爆破器材的开发应用,既是爆破技术进步的需要,又能促进爆破理论的发展。电子雷管,又称数码电子雷管、数码雷管或工业数码电子雷管,即采用电子控制模块对起爆过程进行控制的电雷管。在电子雷管的实际使用中,经常会有在起爆准备工作完成后,又因种种原因需要撤销起爆任务的情况发生,此时,电子雷管的起爆电容已经充电至满足引火起爆雷管的电压,此时撤销起爆任务,若在撤下电子雷管电源的过程中或过程后,因现场操作的工序或工作过程中意外引入干扰,有可能会造成电子雷管误触发引火动作,即当起爆电容上的残留电压大于引火起爆的最小电压,则会造成雷管误爆,形成危害。
[0003]然而,为避免危害情况的发生,就要实现起爆电容的安全放电,使起爆电容上的残留电压远小于起爆引火的最小电压,这样就能避免危害状况的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用于电子雷管安全放电的拓扑结构,其能够及时实现起爆电容的安全放电,以使起爆电容上的残留电压远小于起爆引火的最小电压,从而能避免危害状况的发生。
[0005]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用于电子雷管安全放电的拓扑结构,包括电源电压监控部和安全放电部;
[0007]所述电源电压监控部用于对电源电压进行监控;在电源电压低于电子雷管正常工作电压时发出放电信号至所述安全放电部;
[0008]所述安全放电部用于接收所述电源电压监控部发出的放电信号,并在接收到放电信号时,使起爆电容(C2)放电回路开启。
[0009]优选的:
[0010]所述电源电压监控部包括电子雷管电源电压VDD、第一分压电阻(R1)和第一开关管(Q1);
[0011]所述电子雷管电源电压VDD通过第一分压电阻(R1)与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端相接。
[0012]优选的:
[0013]所述安全放电部包括起爆电容上的电压VCC、电阻(R3)、放电电阻(R4)、第二开关管(Q2)和起爆电容(C2);
[0014]所述起爆电容上的电压VCC通过所述电阻(R3)接入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
[0015]所述起爆电容上的电压VCC通过所述放电电阻(R4)接入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输入端;
[0016]所述起爆电容上的电压VCC接入起爆电容(C2)的阳极;
[0017]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相接;
[0018]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输出端、所述第二开关管(Q2)输出端和起爆电容(C2)的阴极相互连接。
[0019]还包括工作电容(C1),所述工作电容(C1)的阳极接入所述电子雷管电源电压VDD,所述工作电容(C1)的阴极接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输出端。
[0020]还包括第二分压电阻(R2);
[0021]所述第二分压电阻(R2)的一端接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端;
[0022]所述第二分压电阻(R2)的另一端接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输出端及所述工作电容(C1)的阴极。
[0023]还包括引火起爆部分,所述引火起爆部分与所述起爆电容(C2)相接,并可从所述起爆电容(C2)处获取触发起爆功能所需的电源电压。
[00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5]由于本技术的一种用于电子雷管安全放电的拓扑结构,主要包括有电源电压监控部和安全放电部,其中电源电压监控部用于对电源电压进行监控,当电源电压低于电子雷管正常工作电压时可发出放电信号至安全放电部,安全放电部在接收到放电信号后,能够使起爆电容的放电回路开启并执行安全放电动作,以使起爆电容上的残留电压远小于起爆引火所需的最小电压,从而使电子雷管网络处于安全状态,以避免危害状况的发生。
附图说明
[0026]为了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0027]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用于电子雷管安全放电的拓扑结构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应用原理作详细的描述。
[0030]如图1所示,本技术中提供了一种用于电子雷管安全放电的拓扑结构,包括电源电压监控部1、安全放电部2和引火起爆部3;
[0031]其中:电源电压监控部用于对电源电压进行监控1用于对电子雷管电源电压VDD进行监控,当电子雷管电源电压VDD低于电子雷管正常工作电压时就向安全放电部2发出放电信号,安全放电部2接收到放电信号后便使起爆电容C2的放电回路开启并执行安全放电动作,以使起爆电容C2上的残留电压远小于起爆引火所需的最小电压,从而使电子雷管网络处于安全状态,以避免危害状况的发生。
[0032]其中:引火起爆部3与起爆电容C2相接,并可从起爆电容C2处获取触发起爆功能所需的电源电压。
[0033]更具体的:
[0034]电源电压监控部1包括有电子雷管电源电压VDD、第一分压电阻R1、第二分压电阻R2,电容C1和第一开关管Q1;其中:电子雷管电源电压VDD通过第一分压电阻R1与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端相接,即第一分压电阻R1的一端接电子雷管电源电压VDD,另一端接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端;第二分压电阻R2的一端接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端,第二分压电阻R2的另一端接第一开关管Q1的输出端及电容C1的阴极,电容C1的阳极接电子雷管电源电压VDD。
[0035]安全放电部2包括有起爆电容上的电压VCC,电阻R3、放电电阻R4、第二开关管Q2和起爆电容C2;其中:起爆电容上的电压VCC通过电阻R3接入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即电阻R3的一端接起爆电容上的电压VCC,电阻R3的另一端接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起爆电容上的电压VCC通过放电电阻R4接入第二开关管Q2的输入端,即放电电阻R4的一端接起爆电容上的电压VCC,电阻R4的另一端接第二开关管Q2的输入端;起爆电容上的电压VCC接入起爆电容C2的阳极;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还与第一开关管Q1的输入端相接;第二开关管Q2的输出端、第一开关管Q1的输出端和起爆电容C2的阴极相互连接。
[0036]基于上述更具体的连接关系可见,起爆电容C2的充电回路至少由第一分压电阻R1、第一开关管Q1和电阻R3构成;起爆电容C2的放电回路至少由电阻R3、第二开关管Q2和放电电阻R4构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电子雷管安全放电的拓扑结构,包括电源电压监控部和安全放电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电压监控部用于对电源电压进行监控;在电源电压低于电子雷管正常工作电压时发出放电信号至所述安全放电部;所述安全放电部用于接收所述电源电压监控部发出的放电信号,并在接收到放电信号时,使起爆电容(C2)放电回路开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电压监控部包括电子雷管电源电压VDD、第一分压电阻(R1)和第一开关管(Q1);所述电子雷管电源电压VDD通过第一分压电阻(R1)与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端相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放电部包括起爆电容上的电压VCC、电阻(R3)、放电电阻(R4)、第二开关管(Q2)和起爆电容(C2);所述起爆电容上的电压VCC通过所述电阻(R3)接入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所述起爆电容上的电压VCC通过所述放电电阻(R4)接入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输入端;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继峰李道流王超石宇轩王浩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鲲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