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室内楼地面综合装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03555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5 19: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室内楼地面综合装配系统,包括结构层,结构层上表面均匀排列有多个支撑栅板,支撑栅板的上方设有地面砖,地面砖与支撑栅板通过结构胶连接;所述支撑栅板由垂直设置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插接而成,插接处采用焊接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沿宽度方向的两端面内均开设有多个呈等间距设置的管槽,管槽内设有管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实现对管路的精准高效铺设安装,且方便后续的翻修、维护及改造;属于装配式干法施工体系,施工速度快,施工不受季节影响;可以减轻楼面荷载,降低整个建筑的钢筋和混凝土用量;减少楼地面做法,增大楼层净高;避免传统工艺中对环境的污染。艺中对环境的污染。艺中对环境的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室内楼地面综合装配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室内楼地面综合装配系统,属于装配式建筑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室内楼地面系统普遍采用湿式成型,所谓湿式,就是指用混凝土把地暖管、水管、电力系统相关的穿线管等管路包埋起来,然后在混凝土层之上再铺设地板、瓷砖等地面装饰材料,混凝土不仅起到保护、固定管道的作用,还是传递热量的主要渠道,混凝土层能够使热量均匀分布,减少出现局部过热或过冷的情况。
[0003]传统室内楼地面的施工体系普遍存在以下不足:
[0004]1. 室内楼地面内的管路不便于精准快速铺设安装,且后续不便于进行翻修、维护及改造;
[0005]2.室内楼地面的施工为湿作业施工,施工速度慢,施工受季节影响;
[0006]3.楼面荷载重,导致整个建筑的钢筋和混凝土用量多;
[0007]4.楼面做法繁琐,减少了楼层净高;
[0008]5.传统施工体系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0009]综上可知,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上显然存在不便与缺陷,所以有必要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10]本技术针对
技术介绍
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室内楼地面综合装配系统,可以实现对管路的精准高效铺设安装,且方便后续的翻修、维护及改造;属于装配式干法施工体系,施工速度快,施工不受季节影响;可以减轻楼面荷载,降低整个建筑的钢筋和混凝土用量;减少楼地面做法,增大楼层净高;避免传统工艺中对环境的污染。
[0011]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12]一种室内楼地面综合装配系统,包括结构层,结构层上表面均匀排列有多个支撑栅板,支撑栅板的上方设有地面砖,地面砖与支撑栅板通过结构胶连接;所述支撑栅板由垂直设置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插接而成,插接处采用焊接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沿宽度方向的两端面内均开设有多个呈等间距设置的管槽,管槽内设有管路。
[0013]一种优化方案,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截面为一字型、T型或L型结构。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宽度以及厚度均相同。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数量均为多个;所述的多个第一支撑板呈线性排列,相邻第一支撑板之间间距相等;所述的多个第二支撑板呈线性排列,相邻第二支撑板之间间距相等。
[00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板的数量为6片,第二支撑板的数量为8片。
[00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上表面设有多个第一插接槽,第一插接槽的深度等于第一支撑板宽度的二分之一,第一插接槽的宽度等于第二支撑板的厚度,第一插接槽的
数量等于第二支撑板的数量。
[001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设有多个第二插接槽,第二插接槽的深度等于第二支撑板宽度的二分之一,第二插接槽的宽度等于第一支撑板的厚度,第二插接槽的数量等于第一支撑板的数量。
[001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板沿长度方向的侧端面与第二支撑板沿长度方向的侧端面平齐设置。
[0020]进一步地,所述管槽的底部为半圆形结构。
[0021]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22]本技术中通过将支撑栅板排列至结构层上方,然后将管路铺设或穿设至支撑栅板上的管槽内,管路实现快速高效布设,管路布设完成后将地面砖通过结构胶安装至支撑栅板的上方,完成室内楼地面的综合装配;
[0023]本技术属于装配式干法施工体系,施工速度快,施工不受季节影响,且方便后续的翻修、维护及改造;
[0024]本技术无需浇注混凝土,可减少约9公分厚的混合土,可以减轻楼面荷载, 减少自重约200公斤/平米,重量相对于传统楼地面重量的近50%,使整个建筑的钢筋和混凝土用量显著降低;
[0025]本技术可以减少室内楼地面做法,增大楼层净高约5公分;解决传统工艺中对环境污染的问题。
[002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是支撑栅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3是第一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4是第二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5是第一支撑板与管路的连接示意图;
[0032]图6是管路与支撑栅板的连接示意图;
[0033]图7是地面砖与支撑栅板的连接示意图。
[0034]图中,1

结构层,2

支撑栅板,21

第一支撑板,22

第二支撑板,23

管槽,24

第一插接槽,25

第二插接槽,3

管路,4

地面砖。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0036]如图1

图7共同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室内楼地面综合装配系统,包括结构层1,结构层1上表面均匀排列有多个支撑栅板2,支撑栅板2的上方设有地面砖4,地面砖4与支撑栅板2通过结构胶连接。
[0037]所述支撑栅板2由垂直设置的第一支撑板21和第二支撑板22插接而成,插接处采用焊接固定连接。
[0038]所述第一支撑板21和第二支撑板22的宽度以及厚度均相同,第一支撑板21和第二支撑板22的长度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0039]所述第一支撑板21和第二支撑板22的数量均为多个;所述第一支撑板21的数量优选为6片,第二支撑板22的数量优选为8片。
[0040]所述的多个第一支撑板21呈线性排列,相邻第一支撑板21之间间距相等;所述的多个第二支撑板22呈线性排列,相邻第二支撑板22之间间距相等。
[0041]所述第一支撑板21的上表面设有多个第一插接槽24,第一插接槽24的深度等于第一支撑板21宽度的二分之一,第一插接槽24的宽度等于第二支撑板22的厚度,第一插接槽24的数量等于第二支撑板22的数量。
[0042]所述第二支撑板22的下表面设有多个第二插接槽25,第二插接槽25的深度等于第二支撑板22宽度的二分之一,第二插接槽25的宽度等于第一支撑板21的厚度,第二插接槽25的数量等于第一支撑板21的数量。
[0043]所述的第二插接槽25与第一插接槽24一一对应设置,第二支撑板22和第一支撑板21在第二插接槽25和第一插接槽24的作用下实现插接配合。
[0044]所述第一支撑板21沿长度方向的侧端面与第二支撑板22沿长度方向的侧端面平齐设置。
[0045]所述第一支撑板21和第二支撑板22沿宽度方向的两端面内均开设有多个呈等间距设置的管槽23;所述管槽23的底部为半圆形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室内楼地面综合装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结构层(1),结构层(1)上表面均匀排列有多个支撑栅板(2),支撑栅板(2)的上方设有地面砖(4),地面砖(4)与支撑栅板(2)通过结构胶连接;所述支撑栅板(2)由垂直设置的第一支撑板(21)和第二支撑板(22)插接而成,插接处采用焊接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21)和第二支撑板(22)沿宽度方向的两端面内均开设有多个呈等间距设置的管槽(23),管槽(23)内设有管路(3)。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室内楼地面综合装配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撑板(21)和第二支撑板(22)的截面为一字型、T型或L型结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室内楼地面综合装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21)和第二支撑板(22)的宽度以及厚度均相同。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室内楼地面综合装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21)和第二支撑板(22)的数量均为多个;所述的多个第一支撑板(21)呈线性排列,相邻第一支撑板(21)之间间距相等;所述的多个第二支撑板(22)呈线性排列,相邻第二支撑板(22)之间间距相等。5.如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斌李永胜马莉薛辉刘庆国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新兴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