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金刚石合成粉体混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03144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5 19: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金刚石合成粉体混合装置,属于金刚石合成技术领域,其中,包括混合筒,所述混合筒的两侧均连通有进料斗,所述混合筒的顶部设置有第二驱动电机和第三驱动电机,所述混合筒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一端穿过混合筒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通过进料斗、第一驱动电机、定量轮、第二驱动电机、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搅拌杆等的设置,实现第一驱动电机通过驱动轴带动定量轮进行间歇转动,使间歇转动的定量轮通过定量槽对进料斗内的粉体进行定量输送,并使第二驱动电机通过第一齿轮、第二齿轮、搅拌杆和搅拌叶对混合筒内的粉体进行搅拌混合,增加了粉体混合装置的混合效果。增加了粉体混合装置的混合效果。增加了粉体混合装置的混合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金刚石合成粉体混合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金刚石合成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用于金刚石合成粉体混合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合成金刚石一般指人造金刚石。而金刚石俗称“金刚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钻石,它是一种由纯碳组成的矿物,也是自然界中最坚硬的物质。自18世纪证实了金刚石是由纯碳组成的以后,人们就开始了对人造金刚石的研究,只是在20世纪50年代通过高压研究和高压实验技术的进展,才获得真正的成功和迅速的发展。而随着高温高压技术的发展,人造单晶金刚石最大尺寸已经可以做到8mm。到20世纪70年代开发的金属烧结聚晶金刚石,人工合成金刚石材料已经成为自然单晶金刚石的唯一替代物,金刚石聚晶是由金刚石微粉与少量结合剂在高温高压下烧结而成,具有耐磨性高,抗冲击韧性强,热稳定性好和结构致密均匀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制造石油,地质钻头和机加工工具和宝石加工等。现有技术中的金刚石在合成时需要使用混合装置对粉体进行混合搅拌,但现有的混合装置不便于对粉体进行充分混合,而且混合装置不便于对混合完成的粉体进行排出。

技术实现思路

[0003](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金刚石合成粉体混合装置,其具有便于对粉体进行充分混合和便于对混合完成的粉体进行排出的特点。
[0005](2)技术方案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金刚石合成粉体混合装置,包括混合筒,所述混合筒的两侧均连通有进料斗,所述混合筒的顶部设置有第二驱动电机和第三驱动电机,所述混合筒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一端穿过混合筒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活动穿过支撑板固定连接有输送杆,所述输送杆的外表面设置有螺旋叶片,所述混合筒的内壁顶部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多个第二转轴,多个所述第二转轴的外表面均设置有第二齿轮,多个所述第二转轴的一端均活动穿过支撑板固定连接有搅拌杆,所述搅拌杆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多个搅拌叶;
[0007]所述混合筒的底部开设有排料口,且所述排料口上设置有阀门,所述输送杆和螺旋叶片均活动在排料口的内部,且所述螺旋叶片搭接在排料口的内壁上,所述第三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一端穿过混合筒固定连接有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的一端活动穿过支撑板固定连接有第三齿轮,所述混合筒的内壁设置有转动轴承,所述转动轴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环形齿板,所述环形齿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刮板,且所述刮板的一侧搭接在混合筒的内壁一侧。
[0008]使用本技术方案的一种用于金刚石合成粉体混合装置时,通过第一驱动电机通过
驱动轴带动定量轮进行间歇转动,使间歇转动的定量轮通过定量槽对进料斗内的粉体进行定量输送,并使第二驱动电机通过第一齿轮、第二齿轮、搅拌杆和搅拌叶对混合筒内的粉体进行搅拌混合,以及第二驱动电机通过第一转轴和输送杆带动螺旋叶片转动,使转动的螺旋叶片将混合筒内混合完成的粉体从排料口排出,防止排出粉体时堵塞排料口,以及第三驱动电机通过第三转轴带动第三齿轮转动,并使转动的第三齿轮通过环形齿板和连接块带动刮板转动,从而使刮板对混合筒内壁上残留的粉体进行刮落,以此将混合筒内混合完成的粉体完成排出。
[0009]进一步地,所述混合筒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撑腿,且多个支撑腿分别设置在混合筒的底部四角。
[0010]进一步地,所述进料斗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一端穿过进料斗固定连接有驱动轴,所述驱动轴的一端通过轴承活动连接在进料斗的内壁一侧,所述驱动轴的外表面设置有定量轮,且所述定量轮的外表面开设有多个定量槽,所述定量轮活动在进料斗的内部。
[0011]进一步地,多个所述第二齿轮均与第一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三齿轮与环形齿板相啮合。
[0012]进一步地,所述混合筒的内壁底部设置有输料斗,且所述搅拌杆的一端通过轴承活动连接在输料斗的内部。
[0013]进一步地,所述混合筒的一侧设置有控制板,所述控制板分别与第一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和第三驱动电机通过导线电性连接。
[0014](3)有益效果
[0015]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1、通过进料斗、第一驱动电机、定量轮、第二驱动电机、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搅拌杆等的设置,实现第一驱动电机通过驱动轴带动定量轮进行间歇转动,使间歇转动的定量轮通过定量槽对进料斗内的粉体进行定量输送,并使第二驱动电机通过第一齿轮、第二齿轮、搅拌杆和搅拌叶对混合筒内的粉体进行搅拌混合,增加了粉体混合装置的混合效果;
[0017]2、通过排料口、阀门、输送杆、螺旋叶片、第三驱动电机、第三齿轮、转动轴承、环形齿板和刮板等的设置,实现第二驱动电机通过第一转轴和输送杆带动螺旋叶片转动,使转动的螺旋叶片将混合筒内混合完成的粉体从排料口排出,防止排出粉体时堵塞排料口,以及第三驱动电机通过第三转轴带动第三齿轮转动,并使转动的第三齿轮通过环形齿板和连接块带动刮板转动,从而使刮板对混合筒内壁上残留的粉体进行刮落,以此将混合筒内混合完成的粉体完成排出,增加了粉体混合装置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本技术正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中支撑板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技术中环形齿板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中的标记为:
[0024]1、混合筒;2、控制板;3、进料斗;4、第一驱动电机;5、第二驱动电机;6、第一转轴;7、第一齿轮;8、输送杆;9、螺旋叶片;10、排料口;11、阀门;12、支撑板;13、第二转轴;14、第二齿轮;15、搅拌杆;16、搅拌叶;17、驱动轴;18、定量轮;19、输料斗;20、第三驱动电机;21、第三转轴;22、第三齿轮;23、转动轴承;24、环形齿板;25、连接块;26、刮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对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以进一步阐述本技术,显然,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样式。
[0026]实施例:
[0027]以下结合附图1

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8]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金刚石合成粉体混合装置,包括混合筒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金刚石合成粉体混合装置,包括混合筒(1),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筒(1)的两侧均连通有进料斗(3),所述混合筒(1)的顶部设置有第二驱动电机(5)和第三驱动电机(20),所述混合筒(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12),所述第二驱动电机(5)的输出轴一端穿过混合筒(1)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6),所述第一转轴(6)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齿轮(7),所述第一转轴(6)的一端活动穿过支撑板(12)固定连接有输送杆(8),所述输送杆(8)的外表面设置有螺旋叶片(9),所述混合筒(1)的内壁顶部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多个第二转轴(13),多个所述第二转轴(13)的外表面均设置有第二齿轮(14),多个所述第二转轴(13)的一端均活动穿过支撑板(12)固定连接有搅拌杆(15),所述搅拌杆(15)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多个搅拌叶(16);所述混合筒(1)的底部开设有排料口(10),且所述排料口(10)上设置有阀门(11),所述输送杆(8)和螺旋叶片(9)均活动在排料口(10)的内部,且所述螺旋叶片(9)搭接在排料口(10)的内壁上,所述第三驱动电机(20)的输出轴一端穿过混合筒(1)固定连接有第三转轴(21),所述第三转轴(21)的一端活动穿过支撑板(12)固定连接有第三齿轮(22),所述混合筒(1)的内壁设置有转动轴承(23),所述转动轴承(2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环形齿板(24),所述环形齿板(2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块(2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存升邵海明沈磊王书伟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宝晶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