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能表防应力变形的连接结构及电能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30099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5 19: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能表防应力变形的连接结构,包括:接线端子,连接外部设备;过渡部件,连接在电能表内置的负荷开关与接线端子之间,保持负荷开关与接线端子之间的相互通电,该过渡部件包括有可形变部,该可形变部用于提供负荷开关与接线端子之间交错活动的空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防应力变形的电能表连接结构,采用了过渡件的设计,使得连接件与接线端子之间具有可以交错活动的空间,如此有效的抵消了连接导线所产生应力。消了连接导线所产生应力。消了连接导线所产生应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能表防应力变形的连接结构及电能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能表结构,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防应力变形的电能表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导轨电能表的负荷开关,由于两端的负荷开关采用一体化结构,用户在采用硬金属导线连接的时候,有一定概率会因为接线两端受力导致产品变形,引起负荷开关内部触点接触不良,导致产品异常工作。具体如图1中所示,负荷开关A两端分别通过自攻螺丝B1,B2固定在产品底座上,负荷开关两端分别穿入产品安装接线铁包件C1,C2内,在产品在未接线前,内部负荷开关的状态如图2所示,触点E1和E2为连接状态,而图1所示的负荷开关安装于电能表内部后,便会如图3所示,用户通过金属导线D1,D2对产品进行接线使用,用户接线完成后,在现场连接线路布线和紧固螺钉的作用下,会分别给产品两端施加H1和H2 向下的两个力,由于产品本身为一个整体,在H1和H2两个向下力的作用下,中间部分会产生有一个向上的H3变形,最后产品整体会形成类似图4所示的一种状态。此时,产品内部负荷开关会出现如图5所示,触点E1和E2断开,从而影响用户使用,虽然有厂家通过工艺退火方式处理让铜棒变软,以达到消除用户硬金属导线连接产生的应力影响,但是治标不治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有效的消除用户硬金属导线连接产生的应力影响的电能表连接结构。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能表防应力变形的连接结构,包括:
[0005]接线端子,连接外部设备;
[0006]过渡部件,连接在电能表内置的负荷开关与接线端子之间,保持负荷开关与接线端子之间的相互通电,该过渡部件包括有可形变部,该可形变部用于提供负荷开关与接线端子之间交错活动的空间。
[000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过渡部件与负荷开关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负荷开关固定连接。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过渡部件与接线端子之间设置有第二转接件,所述第二转接件与所述接线端子固定连接。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线端子为接线铁包件结构,所述第二转接件部分穿入到接线端子内。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转接件包括折片和呈长条状的穿入片,所述过渡部件连接在折片上,所述折片与穿入片一体设置,穿入片穿入到接线端子内。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折片远离穿入片的一角开设有倒角。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过渡部件整体呈带状的软性结构,两端分别与负荷开关和接线端子连接。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过渡部件的弯曲方向为负荷开关与电能表内部部件的接线端弯曲。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过渡部件为编带铜线。
[0015]本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能表,包括上述所述的电能表防应力变形的连接结构。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采用了过渡部件的设置,可在第一连接件与接线端子之间提供一个可以交错活动的空间,如此在连接导线过程中所产生的应力便可通过第一连接件与接线端子之间的交错活动而抵消,同时还能够有效的保持第一连接件与接线端子之间的通电结构,如此避免现有技术中由于接线应力导致的负荷开关触点E和E出现断开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负荷开关安装在产品中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负荷开关内部触点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现有技术中用户接线使用的产品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应力变形示意图;
[0021]图5为受应力影响的负荷开关内部触点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本技术的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7为采用了本技术连接结构后的受应力影响负荷开关内部触点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附图所给出的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述。
[0025]参照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电能表防应力变形的连接结构,包括:
[0026]接线端子1,连接外部设备;
[0027]过渡部件2,连接在电能表内置的负荷开关与接线端子1之间,保持负荷开关与接线端子1之间的相互通电,该过渡部件2包括有可形变部,该可形变部用于提供负荷开关与接线端子1之间交错活动的空间,本实施例的连接结构,在用户接线使用的过程中,导线与接线端子1连接所产生的应力便会传递到过渡部件2上,同时也有负荷开关所传递过来的应力,由于过渡部件2的作用,使得负荷开关与接线端子1之间具有交错活动的空间,同时还能够保持通电状态,如此便可通过负荷开关与接线端子1之间的交错活动来消除掉所产生的应力,进而避免现有技术中出现的负荷开关触点断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本实施例中的过渡部件2可设置一个或是多个,以此有效的消除连接导线时所产生的应力。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过渡部件2与负荷开关之间连接有第一连接件3,所述第一连接件3与负荷开关固定连接,采用第一连接件3的设置,可实现过渡部件2与负荷开关之间能够更好的进行连接了。
[0028]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过渡部件2与接线端子1之间连接有第二转接
件4,所述第二转接件4安装在接线端子1上,采用了第二转接件4的设置可将接线端子1的连接部位起到了一定的延伸,进一步方便过渡部件2的连接。
[0029]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接线端子1为接线铁包件结构,所述第二转接件4部分穿入到接线端子1内,由于现有的电能表内部空间较为有限,尤其是负荷开关与接线端子1之间的连接空间会因为原本一体化设置而留存较少,如此可减少在经过第二转接件4设置后的接线端子1与过渡部件2之间连接所增加的连接空间,可以很好的应用现有的外壳结构。
[0030]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转接件4包括折片1和呈长条状的穿入片2,所述过渡部件2连接在折片1上,所述折片1与穿入片2一体设置,穿入片2 穿入到接线端子1内,采用折片1与穿入片2组合第二转接件4的方式,可利用穿入片2的长条状结构更好的穿入到接线端子1内保持与现有技术中相同的连接导电性,而采用折片1的设置,则可有效的实现板面角度的转换,让过渡部件2能够更好的连接。
[0031]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折片41远离穿入片42的一角开设有倒角,通过倒角的设置,可以进一步减少折片41所占用的空间。
[0032]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如图7所示,所述过渡部件2整体呈带状的软性结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件3和接线端子1连接,采用了整体呈带状的软性结构,可使得过渡部件2具有多个弯折的空间,相比于采用两端软性结构中间硬性结构的方式,具有更多的调整空间。
[0033]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过渡部件2的弯曲方向为负荷开关与电能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能表防应力变形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接线端子(1),连接外部设备;过渡部件(2),连接在电能表内置的负荷开关与接线端子(1)之间,保持负荷开关与接线端子(1)之间的相互通电,该过渡部件(2)包括有可形变部,该可形变部用于提供负荷开关与接线端子(1)之间交错活动的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能表防应力变形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部件(2)与负荷开关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件(3),所述第一连接件(3)与负荷开关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能表防应力变形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部件(2)与接线端子(1)之间设置有第二转接件(4),所述第二转接件(4)与所述接线端子(1)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能表防应力变形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端子(1)为接线铁包件结构,所述第二转接件(4)部分穿入到接线端子(1)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能表防应力变形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央龙贾振平军祥陈威男王亚婷
申请(专利权)人:德力西集团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