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工业交换机的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2841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5 19: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工业交换机的散热结构,包括工业交换机体,所述工业交换机体的内部设置有电源以及主板,工业交换机体的顶部开设有散热凹槽,散热凹槽的内部横向设置有导热方盒,导热方盒的内部横向连通有散热风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启动循环泵将冷却液在导热方盒和集液盒内部进行流通,使工业交换机体和电源以及主板散热的热量在导热方盒和集液盒内部冷却液的热交换下进行有效的降温,使散热凹槽能够有效将工业交换机体和电源以及主板散发的热量散发到外界,且半导体制冷片启动后,能够对集液盒内部的冷却液进行降温,使在导热方盒和集液盒内部流通的冷却液持续保持在较低的温度。在较低的温度。在较低的温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工业交换机的散热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工业交换机
,具体为一种用于工业交换机的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工业交换机也称作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即应用于工业控制领域的以太网交换机设备,由于采用的网络标准,其开放性好、应用广泛以及价格低廉、使用的是透明而统一的TCP/IP协议,以太网已经成为工业控制领域的主要通信标准。
[0003]然而在工业现场使用的交换机要求为无风扇等旋转件设计,而两层尤其是三层工业以太交换机在无风扇散热的情况下,电源以及主板发热严重,内部热量不能及时排出,无法进行高效的散热,容易造成器件损坏的问题。
[0004]因此,需要对工业交换机进行设计改造,有效的防止其工业交换机风扇不散热时,不能进行有效散热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工业交换机的散热结构,具备了无风扇时高效散热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工业交换机在无风扇散热的情况下,内部热量无法进行高效散热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工业交换机的散热结构,包括工业交换机体,所述工业交换机体的内部设置有电源以及主板;
[0007]所述工业交换机体的顶部开设有散热凹槽,所述散热凹槽的内部横向设置有导热方盒,所述导热方盒的内部横向连通有散热风管,所述导热方盒的底部与散热凹槽内壁的底部接触,所述导热方盒的顶部纵向连通有集液盒,所述集液盒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隔板,所述隔板的底部与散热风管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工业交换机体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导热外壳,所述导热外壳内壁的后侧连通有循环泵,所述循环泵的输出端连通有回流管,所述回流管远离循环泵的一端与集液盒顶部的前侧连通,所述集液盒的顶部设置有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顶部贯穿至导热外壳的顶部,所述导热外壳的两侧均开设有散热口。
[0008]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导热方盒和散热凹槽的数量均大于十个,所述导热方盒和散热凹槽的数量均为若干个。
[0009]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散热口的数量为若干个,且若干个散热口呈矩形分布在导热外壳的两侧。
[0010]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导热外壳的正面和背面均开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的形状为矩形。
[0011]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进风口的数量为若干个,且若干个进风口呈等距离分布在导热外壳的表面。
[0012]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导热方盒内壁的两侧和集液盒内壁的两侧均与隔板
的两侧固定连接,所述导热外壳的形状为矩形。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4]1、本技术通过启动循环泵将冷却液在导热方盒和集液盒内部进行流通,使工业交换机体和电源以及主板散热的热量在导热方盒和集液盒内部冷却液的热交换下进行有效的降温,使散热凹槽能够有效将工业交换机体和电源以及主板散发的热量散发到外界,且半导体制冷片启动后,能够对集液盒内部的冷却液进行降温,使在导热方盒和集液盒内部流通的冷却液持续保持在较低的温度,从而具备高效散热的优点,提高了工业交换机在无风扇时的散热效果。
[0015]2、本技术通过将导热方盒和散热凹槽的数量均设置为若干个,能够使导热方盒和散热凹槽快速对电源以及主板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进行吸收。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结构的主视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结构的右视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结构图2中A处放大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结构导热方盒的立体剖面示意图。
[0020]图中:1、工业交换机体;2、电源以及主板;3、散热凹槽;4、导热方盒;5、散热风管;6、集液盒;7、隔板;8、导热外壳;9、循环泵;10、回流管;11、半导体制冷片;12、散热口;13、进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工业交换机的散热结构,包括工业交换机体1,工业交换机体1的内部设置有电源以及主板2;
[0023]工业交换机体1的顶部开设有散热凹槽3,散热凹槽3的内部横向设置有导热方盒4,导热方盒4的内部横向连通有散热风管5,导热方盒4的底部与散热凹槽3内壁的底部接触,导热方盒4的顶部纵向连通有集液盒6,集液盒6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隔板7,隔板7的底部与散热风管5的顶部固定连接,工业交换机体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导热外壳8,导热外壳8内壁的后侧连通有循环泵9,循环泵9的输出端连通有回流管10,回流管10远离循环泵9的一端与集液盒6顶部的前侧连通,集液盒6的顶部设置有半导体制冷片11,半导体制冷片11的顶部贯穿至导热外壳8的顶部,导热外壳8的两侧均开设有散热口12。
[0024]参考图2,导热方盒4和散热凹槽3的数量均大于十个,导热方盒4和散热凹槽3的数量均为若干个。
[002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通过将导热方盒4和散热凹槽3的数量均设置为若干个,能够使导热方盒4和散热凹槽3快速对电源以及主板2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进行吸收。
[0026]参考图2,散热口12的数量为若干个,且若干个散热口12呈矩形分布在导热外壳8的两侧。
[002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通过将散热口12的数量设置为若干个,能够使外界的空气快速穿过散热口12进入导热外壳8的内部,使导热外壳8内部的空气得到有效的流通。
[0028]参考图1,导热外壳8的正面和背面均开设有进风口13,进风口13的形状为矩形。
[002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通过设置进风口13,能够使导热外壳8正面和背面的空气也可进入导热外壳8的内部进行散热,提高了集液盒6和导热方盒4的散热速度。
[0030]参考图1,进风口13的数量为若干个,且若干个进风口13呈等距离分布在导热外壳8的表面。
[003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通过将进风口13的数量设置为若干个,能够使外界空气快速穿过进风口13进入导热外壳8的内部,提高了集液盒6和导热方盒4内部冷却液的冷却速度。
[0032]参考图2,导热方盒4内壁的两侧和集液盒6内壁的两侧均与隔板7的两侧固定连接,导热外壳8的形状为矩形。
[003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通过将导热方盒4内壁的两侧和集液盒6内壁的两侧均设置为与隔板7的两侧固定连接,能够避免了导热方盒4内部的冷却液从导热方盒4内壁和集液盒6内壁与隔板7的间隙处穿过,能够有效使导热方盒4内部的冷却液进行均匀的流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工业交换机的散热结构,包括工业交换机体(1),所述工业交换机体(1)的内部设置有电源以及主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业交换机体(1)的顶部开设有散热凹槽(3),所述散热凹槽(3)的内部横向设置有导热方盒(4),所述导热方盒(4)的内部横向连通有散热风管(5),所述导热方盒(4)的底部与散热凹槽(3)内壁的底部接触,所述导热方盒(4)的顶部纵向连通有集液盒(6),所述集液盒(6)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隔板(7),所述隔板(7)的底部与散热风管(5)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工业交换机体(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导热外壳(8),所述导热外壳(8)内壁的后侧连通有循环泵(9),所述循环泵(9)的输出端连通有回流管(10),所述回流管(10)远离循环泵(9)的一端与集液盒(6)顶部的前侧连通,所述集液盒(6)的顶部设置有半导体制冷片(11),所述半导体制冷片(11)的顶部贯穿至导热外壳(8)的顶部,所述导热外壳(8)的两侧均开设有散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东东房吉言吴泽松梁欣刘杰林瀛勾可会苗鑫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津轨汇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