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注料卸料斗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00968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5 18: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浇注料卸料斗装置,涉及浇筑料卸料的技术领域,包括:筒体主体、第一封口板和第二封口板;筒体主体内设置有容置腔,容置腔用于容纳浇筑料,筒体主体分别与第一封口板和第二封口板转动连接;通过操作员双手分别控制第一封口板和第二封口板,使第一封口板和第二封口板互相远离地旋转,避免了卸料过程中筒体主体旋转,可以使容置腔内的浇注料流出,同时在卸料过程中更加容易控制卸料开口的大小,避免漏浆和跑浆,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卸料时料斗容易旋转和漏浆的技术问题,达到了卸料时料斗稳定,不容易旋转,同时筒体主体内部受力均匀,不容易发生漏浆的技术效果。容易发生漏浆的技术效果。容易发生漏浆的技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浇注料卸料斗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浇筑料卸料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浇注料卸料斗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随着国内基建的兴起,建筑用的混凝土一般以塔吊和料斗的方式运输,通过塔吊吊送料斗垂直运输至指定的位置,并通过料斗底端的卸料口进行卸料,而卸料口结构是否合理决定了使用是否安全方便,密封是否严密决定了是否漏浆而影响文明施工,出料是否匀速稳定而影响浇筑的工效。
[0003]现有技术中,施工现场常见的卸料口多为单柄单的封口板,即出料口处采用单块钢板封闭,在封口板上焊接单根手柄,绕固定点旋转来打开出料口,但是,混凝土浇筑时料斗一般处于悬空状态,单手柄施加的力易造成料斗旋转,需多个人才能稳定整个料斗的浇筑,且单封口板造成出料筒壁半侧开口,单块板上的混凝土压力全部作用在开口侧的下半部筒壁上,受力不均匀,易造成筒壁开口缝隙变大,导致漏浆跑浆。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浇注料卸料斗装置,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卸料时料斗容易旋转和漏浆的技术问题。
[0005]本技术提供的浇注料卸料斗装置,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浇注料卸料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主体、第一封口板和第二封口板;所述筒体主体内设置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用于容纳浇筑料,所述筒体主体分别与所述第一封口板和所述第二封口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封口板和所述第二封口板均设置在所述筒体主体的一侧,所述第一封口板和所述第二封口板设置在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一封口板和所述第二封口板的一侧均与所述筒体主体的侧壁紧密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浇注料卸料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主体包括上筒体和下筒体;所述上筒体和所述下筒体均设置为圆管状,所述上筒体和所述下筒体的轴线重合布置,所述上筒体内设置有所述容置腔,所述上筒体和所述下筒体之间设置间隙,所述间隙内设置有所述第一封口板和所述第二封口板,所述第一封口板和所述第二封口板能够分割所述上筒体和所述下筒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浇注料卸料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筒体远离所述下筒体的一端设置有倒角;所述倒角沿所述上筒体的周向延伸布置,所述倒角与所述上筒体的轴线方向呈夹角布置,以使所述上筒体的直径沿着远离所述下筒体的方向递增。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浇注料卸料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主体还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设置在所述上筒体和所述下筒体的外壁上,所述连接杆沿着所述上筒体的轴线方向延伸布置,所述连接杆分别与所述上筒体和所述下筒体连接,以使所述上筒体和所述下筒体之间留有所述间隙。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浇注料卸料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主体还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在所述上筒体的外表面,所述第一连接件垂直于所述上筒体的表面布置,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一封口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在所述下筒体的外表面,所述第二连接件垂直于所述下筒体的表面布置,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螺栓与所述第二封口板转动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浇注料卸料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上筒体之间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置有多个,每个所述加强筋的截面呈三角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计刚张勤武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第二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