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干湿两用型浸渍糜烂型足癣病人的分趾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0389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5 18: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干湿两用型浸渍糜烂型足癣病人的分趾器,支架包括两件夹板,任意一件夹板为C型结构,C型结构的开口均靠近足部的一侧,C型结构的开口内设置有海绵层,两件夹板靠近脚踝的外圈至少缠绕一圈绷带,绷带穿过夹板可调节松紧;两件夹板靠近脚趾的一端均设置有固定座,固定座与旋转座连接且通过固定销固定,旋转座能绕固定座旋转;两件旋转座之间设置有固定管,固定管的中部依次连接有四个T型结构的三通管,所有三通管的翼缘两端分别通过活接螺母连接成一体,所有三通管的腹杆端出口均同向设置;固定管的一端与滴液装置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固定管与滴液装置连接,液体从三通管的腹杆端出口滴到纱布上,节省了人力。节省了人力。节省了人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干湿两用型浸渍糜烂型足癣病人的分趾器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辅助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干湿两用型浸渍糜烂型足癣病人的分趾器,适用于足癣继发感染病人足趾间浸渍糜烂的情况。

技术介绍

[0002]现足癣继发感染患者,白天治疗时用清洁的纱布浸湿溶液,夹在患者足趾间,每隔十五分钟将湿敷溶液浇在纱布上以保持湿润;夜间渗液较多,多用干纱布夹于足趾间作为分隔物来改善患者足趾间,支开足趾从而达到使空气流通的作用,紧闭不通气情况,存在以下技术缺陷:1)、白天频繁将湿敷溶液浇在纱布上,浪费了人力;2)、夜间用干纱布夹在患者足趾间,患者睡着后纱布容易掉落,达不到分开足趾的效果,分隔效果差,两足趾再次黏连导致真菌感染加重;3)、足趾破损皮肤与干纱布黏连,在取纱布时加重患者的疼痛和造成二次伤害;4)、纱布干燥后达不到持续湿敷的作用,导致治疗恢复的效果缓慢。
[0003]如何避免夜间使用期间分隔物掉落,如何通过装置使日间纱布持续性湿敷,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干湿两用型浸渍糜烂型足癣病人的分趾器,以解决上述至少一种技术问题。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干湿两用型浸渍糜烂型足癣病人的分趾器,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包括两件夹板,任意一件夹板为C型结构,C型结构的开口均靠近足部的一侧,C型结构的开口内设置有海绵层,两件夹板靠近脚踝的外圈至少缠绕一圈绷带,绷带穿过夹板可调节松紧;两件夹板靠近脚趾的一端均设置有固定座,固定座与旋转座连接且通过固定销固定,旋转座能绕固定座旋转;两件旋转座之间设置有固定管,固定管的中部依次连接有四个T型结构的三通管,所有三通管的翼缘两端分别通过活接螺母连接成一体,所有三通管的腹杆端出口均同向设置;固定管的一端为封闭段,固定管的另一端为开口端,开口端与滴液装置连接。
[0006]本技术采用在夹板开口内设置海绵层,通过海绵层与足部接触,通过绷带将两侧的夹板连接为一体,从而与足部连接成一体;通过在靠近脚趾的一端的旋转座上设置固定管及四个三通管;日间使用时,旋转座及固定管与足底夹角为15~30
°
,固定管的开口端与滴液装置连接,通过调节输液器缓慢持续的向下滴液体,液体从三通管的腹杆端出口滴到纱布上,使足趾间的纱布一直处于湿润状态,节省了人力;夜间使用时,旋转座绕固定座旋转,带动四个三通管整体翻转,旋转座及固定管与足底平行,三通管的腹杆位于脚趾之间进行分隔,避免了使用期间分隔物掉落。
附图说明
[0007]图1为本技术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08]图2为图1的A

A剖面图。
[0009]图3为本技术的固定座结构示意图。
[0010]图4为本技术的旋转座结构示意图。
[0011]图中:1.夹板;2.海绵层;3.绷带;4.固定座;5.旋转座;6.固定管;401.圆管;402.挡板;501.凸块;502.第二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
[0013]参阅图1

4,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
[0014]实施例一、一种干湿两用型浸渍糜烂型足癣病人的分趾器,参考图1、图2,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包括两件夹板1,任意一件夹板1为C型结构,C型结构的开口均靠近足部的一侧,C型结构的开口内设置有海绵层2,两件夹板1靠近脚踝的外圈至少缠绕一圈绷带3,绷带3穿过夹板1可调节松紧;两件夹板1靠近脚趾的一端均设置有固定座4,固定座4与旋转座5连接且通过固定销固定,旋转座5能绕固定座4旋转;两件旋转座5之间设置有固定管6,固定管6的中部依次连接有四个T型结构的三通管,所有三通管的翼缘两端分别通过活接螺母连接成一体,所有三通管的腹杆端出口均同向设置;固定管6的一端为封闭段,固定管6的另一端为开口端,开口端与滴液装置连接。本技术采用在夹板开口内设置海绵层,通过海绵层与足部接触,通过绷带将两侧的夹板连接为一体,从而与足部连接成一体;通过在靠近脚趾的一端的旋转座上设置固定管及四个三通管;日间使用时,旋转座及固定管与足底夹角为15~30
°
,固定管的开口端与滴液装置连接,通过调节输液器缓慢持续的向下滴液体,液体从三通管的腹杆端出口滴到纱布上,使足趾间的纱布一直处于湿润状态,节省了人力;夜间使用时,旋转座绕固定座旋转,带动四个三通管整体翻转,旋转座及固定管与足底平行,三通管的腹杆位于脚趾之间进行分隔,避免了使用期间分隔物掉落;海绵层能提高穿戴的舒适度。
[0015]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任意一件所述夹板1上至少设置有两个间距布置的长方形通孔,所有长方形通孔均沿着C型结构的外圆弧面布置,绷带3依次从两个长方形通孔中穿过。本技术采用间距布置的长方形通孔,能将穿过长方形通孔的绷带与夹板连接为一体,绷带能调节两个夹板与脚部之间的松紧;绷带途径C型结构的外圆弧面,便于绷带的缠绕。
[0016]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参考图3,任意一件所述夹板1与固定座4熔接为一体;固定座4包括圆管401,圆管401的外圈远离夹板1的一端底部设置有挡板402。本技术采用固定座与夹板熔接,对固定座进行限位。
[0017]实施例四,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参考图4,所述圆管401的内孔为第一齿形孔,第
一齿形孔包括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上设置有数十个绕圆周均布的第一通槽;圆管401的外圈沿着轴向设置有数个间距布置的开口槽;所述旋转座5包括T型块,T型块的翼缘远离腹板一端设置有数个间距布置的凸块501,凸块501安装在圆管401的开口槽内;T型块的腹板上设置有第二通孔502,固定管6安装在第二通孔502内;T型块的翼缘底面与挡板402的顶面齐平。本技术采用在固定座的外圈设置开口槽,将旋转座的凸块安装在对应的开口槽内;采用第一齿形孔用于安装定位的固定销。
[0018]实施例五,在实施例四的基础上,所述固定管6的两端外圈均设置有螺纹段,螺纹段上均设置有蝶形螺母,两个蝶形螺母分别与螺纹段旋合;两个蝶形螺母分别位于远离足部的一端,两个蝶形螺母分别压紧旋转座5的接触面,从而锁紧固定管6。本技术采用两个蝶形螺母对固定管的两端进行限位。
[0019]实施例六,在实施例四的基础上,所述T型块的翼缘远离腹板一端设置有圆弧面,圆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干湿两用型浸渍糜烂型足癣病人的分趾器,包括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两件夹板(1),任意一件夹板(1)为C型结构,C型结构的开口均靠近足部的一侧,C型结构的开口内设置有海绵层(2),两件夹板(1)靠近脚踝的外圈至少缠绕一圈绷带(3),绷带(3)穿过夹板(1)可调节松紧;两件夹板(1)靠近脚趾的一端均设置有固定座(4),固定座(4)与旋转座(5)连接且通过固定销固定,旋转座(5)能绕固定座(4)旋转;两件旋转座(5)之间设置有固定管(6),固定管(6)的中部依次连接有四个T型结构的三通管,所有三通管的翼缘两端分别通过活接螺母连接成一体,所有三通管的腹杆端出口均同向设置;固定管(6)的一端为封闭段,固定管(6)的另一端为开口端,开口端与滴液装置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湿两用型浸渍糜烂型足癣病人的分趾器,其特征在于:任意一件所述夹板(1)上至少设置有两个间距布置的长方形通孔,所有长方形通孔均沿着C型结构的外圆弧面布置,绷带(3)依次从两个长方形通孔中穿过。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湿两用型浸渍糜烂型足癣病人的分趾器,其特征在于:任意一件所述夹板(1)与固定座(4)熔接为一体;固定座(4)包括圆管(401),圆管(401)的外圈远离夹板(1)的一端底部设置有挡板(40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干湿两用型浸渍糜烂型足癣病人的分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管(401)的内孔为第一齿形孔,第一齿形孔包括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上设置有数十个绕圆周均布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彩云储丹凤王汇陆小英王曦毕新岭倪丹丹褚楚王秀林姚文悦顾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