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榨油控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99931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5 18: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液压榨油控温装置,包括控温装置本体,所述控温装置本体包括榨油筒、加热组件和密封机构,所述榨油筒的底端安装有底板,所述底板的一端设置有温度控制面板,所述底板的另一端安装有气泵,所述榨油筒的表面开设有多个出油孔,所述加热组件均匀的安装在底板的表面,所述密封机构安装在相应的加热组件上方,通过采用多个加热组件能够在不同位置不同深度对原料同时加热,使原料能够同步升温,减轻了不同位置温差大的问题,且通过气泵产生高压气流将高温空气向外部吹出,进一步提高了升温的效率,通过隔热套筒避免原料与加热丝发生直接接触,防止部分原料产生焦化的情况,提高了整体的出油率。高了整体的出油率。高了整体的出油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液压榨油控温装置


[0001]本技术食品加工
,具体为液压榨油控温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对于茶油的生产加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到温控装置对山茶籽进行预加热处理,从而提高液压榨油时的出油率,现有技术中,往往采用加热线圈安装在榨油筒的内侧,直接对内部投放的山茶籽原料进行烘烤,来实现加温功能,当投放的原料较多时,处于边缘的加热线圈对外部的加热效率大于中心原料的加热效率,因此导致内外温差较大,产生温度不均匀的情况,另一方面,直接贴近在加热线圈附近的原料容易受到过高的温度产生焦化的情况,使该部分原料无法正常出油,降低了整体的出油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液压榨油控温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提高了温度加热的均匀性,增加了出油率。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液压榨油控温装置,包括控温装置本体,所述控温装置本体包括榨油筒、加热组件和密封机构,所述榨油筒的底端安装有底板,所述底板的一端设置有温度控制面板,所述底板的另一端安装有气泵,所述榨油筒的表面开设有多个出油孔,所述加热组件均匀的安装在底板的表面,所述密封机构安装在相应的加热组件上方,且密封机构的顶端与液压传动杆连接,所述液压传动杆的底端设置有液压板。
[0005]进一步的,所述温度控制面板通过底端的线缆穿入到底板的内部,所述气泵的一端连接有送气管,所述送气管和线缆均从底板内部与每个加热组件的底端相连通,所述液压板的表面开设有通孔。
[0006]进一步的,所述液压板的顶部设置有多个液压传动杆,每个所述通孔的两侧均设置有独立的液压传动杆,所述液压板的侧边与榨油筒的内壁相贴合。
[0007]进一步的,所述加热组件包括隔热套筒和加热丝,所述加热丝安装在隔热套筒的内部,所述加热丝的底端通过线缆部分供电产生热量,所述隔热套筒的内部底端设置有出气孔,所述隔热套筒的表面开设有多个导热孔,所述密封机构的底端穿插到隔热套筒的内部。
[0008]进一步的,所述加热丝安装在隔热套筒的中心位置,所述隔热套筒设置有多个,且隔热套筒的底端与底板焊接为整体。
[0009]进一步的,所述密封机构包括密封套筒和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液压传动杆的表面固定连接。
[0010]进一步的,所述密封套筒的表面开设有滑槽,所述连接杆的后端设置有外凸的限位板结构,所述连接杆通过限位板嵌装在滑槽的内部。
[0011]进一步的,所述密封套筒的中间开设有空腔,所述密封套筒的表面与隔热套筒的
内壁相贴合,所述密封套筒从通孔的内部穿过。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液压榨油控温装置,包括控温装置本体,所述控温装置本体包括温度控制面板、线缆、气泵、送气管、底板、榨油筒、密封机构、加热组件、液压板、出油孔、液压传动杆、通孔、密封套筒、连接杆、隔热套筒、导热孔、滑槽、加热丝、出气孔、空腔。
[0013]1.该全自动液压榨油用的控温装置通过采用多个加热组件能够在不同位置不同深度对堆积的原料进行同时加热,从而使原料整体能够同步升温,减轻了原料内部不同位置温差较大的问题,且通过气泵产生的高压气流将加热产生的高温空气向外部吹出,进一步提高了升温的效率。
[0014]2.该全自动液压榨油用的控温装置通过采用隔热套筒对内部的加热丝进行隔离,避免原料与加热丝发生直接接触,从而有效的防止了部分原料产生焦化的情况,提高了整体的出油率。
[0015]3.该全自动液压榨油用的控温装置在加热组件的顶部设置有密封机构,将密封机构与顶部的液压设备联动后,即可在进行榨油时自动对隔热套筒的底部进行封堵,避免榨出的茶油流入到隔热套筒的内部。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液压榨油控温装置的外形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液压榨油控温装置的连接图;
[0018]图3为本技术液压榨油控温装置榨油筒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液压榨油控温装置加热组件部分的剖视图;
[0020]图中:1、温度控制面板;2、线缆;3、气泵;4、送气管;5、底板;6、榨油筒;7、密封机构;8、加热组件;9、液压板;10、出油孔;11、液压传动杆;12、通孔;13、密封套筒;14、连接杆;15、隔热套筒;16、导热孔;17、滑槽;18、加热丝;19、出气孔;20、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22]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液压榨油控温装置,包括控温装置本体,所述控温装置本体包括榨油筒6、加热组件8和密封机构7,所述榨油筒6的底端安装有底板5,所述底板5的一端设置有温度控制面板1,所述底板5的另一端安装有气泵3,所述榨油筒6的表面开设有多个出油孔10,所述加热组件8均匀的安装在底板5的表面,所述密封机构7安装在相应的加热组件8上方,且密封机构7的顶端与液压传动杆11连接,所述液压传动杆11的底端设置有液压板9,该全自动液压榨油用的控温装置安装在榨油筒6的内部,通过外部的温度控制面板1对加热组件8内部的加热丝18温度进行控制,并通过加热丝18产生的高温对外部的原料进行加热处理,以实现温度控制的效果,榨油筒6内部使用时,通过顶端的液压设备将投放的山茶籽原料进行挤压,使其产出茶油,从榨油筒6侧边的出油孔10内向外排出后,即可完成榨油的过程。
[0023]本实施例,所述温度控制面板1通过底端的线缆2穿入到底板5的内部,所述气泵3
的一端连接有送气管4,所述送气管4和线缆2均从底板5内部与每个加热组件8的底端相连通,所述液压板9的表面开设有通孔12,所述液压板9的顶部设置有多个液压传动杆11,每个所述通孔12的两侧均设置有独立的液压传动杆11,所述液压板9的侧边与榨油筒6的内壁相贴合,使用时,先将液压板9抬升至顶部,将榨油筒6的顶部处于开放状态,将山茶籽原料从榨油筒6顶部投放到内部,并堆积在多个加热组件8的侧边,然后控制温度控制面板1,给内部的加热组件8通电后进行升温处理,配合气泵3加速温度传递,使温度快速达到预设的温度范围内,即可启动外部的液压设备,通过液压传动杆11将液压杆下压,直至液压板9将底部堆积的山茶籽原料进行挤压出油,即可向外部排出,且榨油的过程中通过密封机构7将加热组件8进行封堵,即可确保炸出的茶油全部从榨油筒6侧边向外排出,避免对加热组件8产生影响。
[0024]本实施例,所述加热组件8包括隔热套筒15和加热丝18,所述加热丝18安装在隔热套筒15的内部,所述加热丝18的底端通过线缆2部分供电产生热量,所述隔热套筒15的内部底端设置有出气孔19,所述隔热套筒15的表面开设有多个导热孔16,所述密封机构7的底端穿插到隔热套筒15的内部,所述加热丝18安装在隔热套筒15的中心位置,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液压榨油控温装置,包括控温装置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温装置本体包括榨油筒(6)、加热组件(8)和密封机构(7),所述榨油筒(6)的底端安装有底板(5),所述底板(5)的一端设置有温度控制面板(1),所述底板(5)的另一端安装有气泵(3),所述榨油筒(6)的表面开设有多个出油孔(10),所述加热组件(8)均匀的安装在底板(5)的表面,所述密封机构(7)安装在相应的加热组件(8)上方,且密封机构(7)的顶端与液压传动杆(11)连接,所述液压传动杆(11)的底端设置有液压板(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榨油控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控制面板(1)通过底端的线缆(2)穿入到底板(5)的内部,所述气泵(3)的一端连接有送气管(4),所述送气管(4)和线缆(2)均从底板(5)内部与每个加热组件(8)的底端相连通,所述液压板(9)的表面开设有通孔(1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压榨油控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板(9)的顶部设置有多个液压传动杆(11),每个所述通孔(12)的两侧均设置有独立的液压传动杆(11),所述液压板(9)的侧边与榨油筒(6)的内壁相贴合。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压榨油控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8)包括隔热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品立丘裕义王宜奋金绍喜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友尼宝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