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灯的驱动系统及使用其的荧光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98735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荧光灯的驱动系统,包含:一换流器电路,可将一直流输入信号转换为一交流输出信号;一反馈电路,可依据该荧光灯的电流值产生一反馈信号;及一频率控制电路,可控制换流器的频率,达到调节荧光灯电流的目的。由此,在半桥结构及推挽结构的换流器的应用下,可获得良好的输入电压和输出电流的调节性、避免产生输出波形不对称的问题、并且可同时适用于连续模式及脉冲模式的调光控制方式。(*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放电灯的驱动系统,特别涉及一种用来驱动液晶显示器背光系统的冷阴极荧光灯(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的换流器电路,其具有可自动调节灯管电流的控制电路。荧光灯,特别是冷阴极荧光灯(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由于具有高发光效率且灯管寿命较长,因此已被广泛地使用于各种电力有限且需要宽广照明的应用中,例如可携式计算机的显示器及液晶监视器(LCDmonitor)的背光系统。此种荧光灯是由换流器(inverter)所驱动。公知冷阴极荧光灯的驱动系统是提供连续的驱动信号。当需要改变显示器的亮度时,可改变灯电流波形的振幅,藉以改变灯电流大小,而达到亮度调整的目的。此种调光模式称为连续模式。另一种调光的方式,称为脉冲模式(burst mode)。脉冲调变(burst mode)技术,其是以某一特定的频率,一般为100Hz以上,在开启与关闭之间周期性地切换驱动信号,亦即,将灯电流切换在操作电流值与零电流之间。在此种模式中,为达到亮度调整的目的,可改变驱动信号的脉冲占空度(burst duty cycle)。当脉冲占空度为100%时,灯管亮度达到最亮,而当责任周期越小时,亮度越暗。此外,为了维持LCD显示器的亮度及冷阴极荧光灯的寿命,流经冷阴极荧光灯的电流值,较佳应维持在一固定值。因此,冷阴极荧光灯管的驱动系统中,通常均设有可准确监控灯电流的反馈电路,以确保灯管电流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A显示公知全桥(full-bridge)结构的换流器电路10。前述的反馈电路及两种不同的调光模式均可适用于此种结构的驱动系统中。然而,全桥结构的换流器电路较为复杂,因而制造成本较高。图1B显示公知半桥(half-bridge)结构的换流器电路12。半桥结构的换流器电路一般是采用固定频率及PWM占空度调变的方式,以达到反馈控制的目的。虽然此种电路结构较为简单,但其不适用于输入电压变动太大的应用。因为当占空度非为接近50%时,其会有输出波形的正、负半周不对称的问题。图1C显示公知推挽结构的换流器电路14。由于推挽架构的换流器为固定频率及固定PWM占空度,因此其仅适用于定电压输入及脉冲模式的调光控制的应用。在非采用固定PWM占空度的应用中,会导致效率下降、温度升高及波形不对称的现象。有鉴于上述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荧光灯的驱动系统,其具有可调节灯电流的频率控制电路,可达到良好的输入电压(line)和输出电流(load)的调节性,因此可应用于全电压输入。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荧光灯的驱动系统,其在任何输入及输出的变动下,均具有固定的PWM占空度,不会产生输出波形正、负半周不对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荧光灯的驱动系统,其可同时适用于连续模式及脉冲模式的调光控制方式。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荧光灯的驱动系统,可同时应用于半桥结构、推挽结构及全桥结构的换流器电路。为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荧光灯的驱动系统包含一换流器电路,包括一变压器,具有主线圈及副线圈,该副线圈电性耦接至该荧光灯,该换流器电路又包括一开关晶体管电路,其电性耦接至该主线圈,该换流器电路可将一直流输入信号转换为一交流输出信号;一反馈电路,电性耦接至该荧光灯,依据该荧光灯的电流值产生一反馈信号;及一频率控制电路,电性耦接于该换流器电路与该反馈电路之间;由此,当灯管电流超过一参考值时,反馈电路产生一反馈信号,使频率控制电路升高PWM频率,因而使输出电流降低,而达到调节荧光灯电流的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荧光灯的驱动系统中,其主要结构大致上与前述的结构相同,然而,其频率控制电路是设计成,当灯电流超过一参考值时,反馈电路产生一反馈信号,使频率控制电路降低PWM频率,因而使输出电流降低,而达到调节荧光灯电流的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荧光灯的驱动系统,在半桥结构及推挽结构的换流器的应用下,将可达到良好的输入电压和输出电流的调节性,而且不会产生输出波形不对称的问题,并可同时适用于连续模式及脉冲模式的调光控制方式。图1A为公知全桥结构的换流器电路图1B为公知半桥结构的换流器电路图;图1C为公知推挽结构的换流器电路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荧光灯的驱动系统的方块图;图3为L-C串联谐振的频率-相位及频率-阻抗关系图;及图4为本专利技术荧光灯管的驱动系统的一较佳具体例的电路图。图2显示本专利技术荧光灯的驱动系统的方块图。如图所示,本专利技术的荧光灯管的驱动系统20是可用于驱动一灯管22,其包含一换流器电路201、一反馈电路202、及一频率控制电路203。一直流电源24供应直流电源信号至换流器电路201,并经由换流器电路201转换成交流电源,供应至灯管22。反馈电路202电性耦接至灯管22的一端,以取得并监视灯管22的电流,而依据电流值的大小输出一反馈信号至频率控制电路203。根据此一控制信号,频率控制电路203可产生新的频率,进而得到校正的灯电流值,达到反馈的目的。选择性地,本专利技术的系统中也可增设一换流器驱动电路204,用于增加换流器电路201的驱动能力。当需要改变显示器的亮度时,可经由调光控制器26输入调光控制信号至频率控制电路,经由频率调变的方式,达到灯亮度(电流)调整的目的。图3所显示的曲线A及曲线B分别为由换流器的变压器的主线圈侧朝灯管方向看入的等效阻抗值及其相位对共振频率的关系。由图中可知,当相位趋近于0时,曲线B的点P′,阻抗值为最低,曲线A的点P。在此例中,阻抗最低点P所对应的频率值约等于55.650KHz。点P亦为阻抗对频率关系的分界点。亦即,在共振频率高于此点P的频率的情况下,点P的右侧,频率上升会使阻抗上升;相反地,在共振频率低于此点P的频率的情况下,点P的左侧,频率上升会使阻抗下降。因此,根据上述原理,为了得到负反馈的特性,本专利技术的频率控制电路203的设计,是选择共振频率点P的右侧作为频率的操作范围。当灯电流增加时,反馈电路202发出反馈信号至频率控制电路203,控制PWM频率增加,因此使阻抗变大,进而降低输出电流。图4显示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具体例的电路图。在此具体例中,换流器电路201是由一变压器T1、一对晶体管Q1与Q2及电容C1组成一半桥结构的换流器。变压器T1为一升压变压器,其主线圈耦接至晶体管Q1与Q2及电容C1所形成的半桥结构电路,而副线圈则耦接至灯管22。图4中,晶体管Q1与Q2为NMOS场效晶体管,但也可使用其他的晶体管取代之。并且,换流器电路201并不限定于半桥结构的换流器,亦可使用推挽(push-pull)结构、全桥结构或其他结构的换流器。选择性地,可增设一电容C2并联连接于变压器T1的副线圈,用以调整谐振曲线。此外,由于本专利技术的荧光灯的驱动系统20可能应用于各种不同厂牌、不同设计的LCD背光面板中,电容C2的设置,也可降低因不同面板特性的变化对谐振曲线所造成的影响。反馈电路202主要包含一取样电阻Rs及一比较器210。取样电阻Rs是用以将流经灯管22的电流值转换为与电流成正比的电压值Vs。此电压值Vs被馈入比较器210的非反相输入端,以与一馈入比较器210的反相输入端的参考电压Vref进行比较。因此,当灯管电流变大时,会导致电压值Vs增加,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荧光灯的驱动系统,包含一换流器电路,包括一变压器,具有主线圈及副线圈,该副线圈电性耦接至该荧光灯管,该换流器电路又包括一开关晶体管电路,其电性耦接至该主线圈,该换流器电路可将一直流输入信号转换为一交流输出信号;一反馈电路,电性耦 接至该荧光灯,依据该荧光灯的电流值产生一反馈信号;及一频率控制电路,电性耦接于该换流器电路与该反馈电路之间,其可依据该反馈信号而控制该换流器电路的振荡频率,由此调节该荧光灯的电流值。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姜哲辰江怡诏
申请(专利权)人:国碁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